25 诗词五首之《饮酒》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诗词五首之《饮酒》课件(共18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9 18:24:17

文档简介

《饮酒
其五》教学设计
课题
饮酒
其五
解读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饮酒》一诗是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品。这首诗诗句平淡质朴而又感情丰富、寓理深远,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还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贯彻“诵读文言文,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课标要求。我采取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朗读的方法与文本交流。运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启发他们思考,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材分析
内容标准
了解陶渊明及他的作品和创作背景。通过朗读、想象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了解诗歌语言平淡质朴,而又融事、景、情、理于一体的特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归隐田园后闲适恬淡的感情。
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平淡质朴,而又融事、景、情、理于一体的特色。
知识目标
体会田园诗的特色,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1、课内诗歌及同时期诗词作品2、课件
教学重点
体会陶诗的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平淡质朴,而又融事、景、情、理于一体的特色。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式、启发式、小组合作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
1、把握教材,确定这节课的切入点和重点。2、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一、联读法导入: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其一
教师结合三首诗中关键诗句稍加点拨,让学生对作者有大致了解。
学生齐读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及具体任务。三、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相关内容。诵读、译读(一)自读、听读、赛读诗歌。译读诗歌:直译法、问答译读法、译文扩写法。读、译环节所得展示:学生自由回答以上4个问题:人,事,环境,心情。师:出示苏轼对陶渊明诗词的评价: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进入寻美点、品情理的细读赏析环节。五、细读寻踪——寻美点、品情理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怎样的事?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诗人形象?怎样的诗歌特色?出示幻灯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陶渊明一生三个阶段幻灯片出示:自读、听读、赛读注意事项幻灯片出示:扩写译文教师以前四句示例。师点拨:结合前面的问答式读、译文法,可以明确体会前4句首句叙事,二句突转。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以答作结,运用议论抒情,既道出缘由,又在作答中寄情深远,寓理深刻。前4句语句浅显易懂,但又美在饶有趣味、结构曲折、表达多样、寓理深刻。“心远地自偏”一句则又蕴含深意。它告诉我们,心静,境自静。人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的。只要调整好心灵的“焦距”,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只要调整好心灵的“焦距”,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齐读5-8句写景内容,小组合作,继续寻找美点、含义深远之处。温馨提示:可从画面美、炼字美、诗人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意象(菊花、飞鸟)美等角度选一处品评。3、齐读最后两句诗。4、师生从以下角度共同小结,教师板书。再次体会陶诗看似简单平淡,实则美妙丰富含义深远的特色。(诗人形象的丰满,诗人情感的丰富,意象取义的深远,叙议寓深意,绘景寓情理,议论抒情寓深意。)阅读《导学案》补充材料。
学生齐读学生多形式诵读、译读。师生共同评价、补充、校正。教师以苏轼对陶诗的评价为引子和主线,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体会陶诗的特色。学生读学生个性化解读再读,体会叙事中有趣有理的特色。读出趣味,读出波澜,读出深远。(1)小组合作,开始5-8句探讨之旅。(2)学生交流小组合作所得。教师适当处予以或点拨或补充或纠正。(3)再读,体会景中有情有理的特点。读出美丽之景、悠然愉悦之情,悠远恬淡的意境,物、我相融相忘的温馨祥和……(1)交流“真意”的含义,体会陶诗议论抒情中蕴含深意的特色。(2)再读最后两句,读出言尽而意无穷的情味多多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读山海经其十》、《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其一》、《桃花源记并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
板书设计
饮酒
其五
陶渊明事

趣景

美感

情理
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运用启发式、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贯穿始终,让读书声回荡在每一个环节;在情感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古人的情感是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分不开的。注重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反应,对问题的设定有层次性,有梯度;尊重学生个性,给了更多学生展示的机会,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参与面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学与时俱进。(共18张PPT)
饮酒(其五)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
其十》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jī)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
(shì)“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人。东晋末伟大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出身仕宦之家的他少有大志,有“猛志逸四海”“达则兼济天下”之志。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29岁到41岁。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后,既因捍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气节,更因拒绝和黑暗腐败的为政者同流合污,弃职归隐。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第三时期,归隐直至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著名诗文有《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等。即使归隐却身居闹市,即使远离政治,却心系苍生。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陶渊明《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1.了解陶渊明及他的作品和创作背景。
2.通过朗读、想象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语言平淡质朴,而又融事、景、情、理于一体的特色。
有人赞誉陶诗“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1.怎样的趣事?
2.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的景?
3.怎样的情感?
4.怎样的诗人形象?
5.怎样的诗歌特色?
齐读、听读、赛读诗歌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温馨提示:这是首五言诗,朗读时可按二/三结构。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应是舒缓的。
直译法、译文扩写法、问答译读法
译读诗歌
一阵湿乎乎的露水味儿,透过窗户,钻进了鼻子。迎着金色的阳光,我信步跨出屋门,来到小院里。又是一个清新的早晨。一轮旭日从东面的山间爬了起来。渐渐的,街道上热闹起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过往的车马,好一幅热闹的景象。
片刻之后,回到小屋中,斟上一杯清酒,随性作几篇文章,不觉沉浸在美妙的仙境中,僻静的山林中,忽的,又好似来到了桃花盛开的桃林中。
酒醒,我缓步来到东篱边,随手采了几朵菊花。秋日的菊花呀,又是一幅灿烂的景象。悠然间,抬头望见了美丽的南山,或许,有位老神仙住在那有着雾气缭绕的山上吧!
秋日的黄昏下,山谷中的微风带着丝丝凉意,裹着点点花香向山的这头飘来。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伴飞回了家。
  
此情此景包含了多少人生真趣呀,这时候,想要用一个词语来描绘这美妙的景色,却早已忘记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了。
1.怎样的趣事
2.怎样的生活环境怎样的景
3.怎样的心情
4.怎样的诗人
5.怎样的诗歌
趣事:归隐而居闹市,居闹市而不觉纷乱。采菊。赏南山之景
闹市
美丽
和谐
祥和
宁静的、淡泊的、悠然的、怡乐的、陶醉的
不同凡俗
“其诗质而实绮(美),癯(清瘦)而实腴(丰富)”

读,读出趣味、读出波澜,读出深远
细读寻踪——寻美点、品情理
齐读5-8句写景内容,小组合作,继续寻找美点、含义深远之处。
温馨提示:可从画面美、炼字美、诗人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意象(菊花、飞鸟)美等角度选一处品评。
示例:“还”除了有“回来”之意,还有失而复得之意,这个字正验证了诗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归隐之愿和归隐之乐。
细读寻踪——寻美点、品情理
选取“菊花”这一意象,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其实另有深意。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的是“四君子”,菊花九月凌霜而开,寓意文人的傲骨。菊之于陶渊明,就如同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荷花之于周敦颐一样,寓意深远。

读,读出美丽之景、悠然愉悦之情,悠远恬淡的意境,物、我相融相忘的温馨祥和……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细读寻踪——寻美点、品情理
绘景寓情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两句表面在写诗人在自己的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于南山相会。这里的“悠然”,仅仅是属于人吗?在诗人眼中,山也是悠然的。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诗人通过这两句、通过这种心境不也在告诉我们,人和自然的相处方式、自我心灵的悠然净化的重要性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认为这里的“真意”指什么?
“真意”是指陶醉于大自然美景的愉悦,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是指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是指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细读寻踪——寻美点、品情理
细读寻踪——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诗人形象的丰满
诗人情感的丰富
议论抒情寓哲理
绘景寓情理
意象取义的深远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