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 春望》(11张PPT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 春望》(11张PPT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9 20:14:07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经历安史之乱
郭沫若称他的作品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一生穷愁潦倒、颠沛流离,却始终忧国忧民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zān
jiàn

再读——解诗
再读——解诗
一悲一喜两处泪,皆是爱民忧国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忧国
念家悲己
推荐阅读:
“三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三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八年级上册语文《
春望》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重点通过分析关键字体会诗歌手法和画面。
3.?赏析诗歌,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念家、悲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重点通过分析关键字体会诗歌手法和画面。
(2)难点:赏析诗歌,体会诗人感时、伤世、念家、悲己的情感。
三、
教法学法
教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
学法:1.学会表达
;2.学会合作;3.学会比较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根据线索提示,猜诗人:
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经历安史之乱
他一生穷愁潦倒、颠沛流离,却始终忧国忧民
郭沫若称他的作品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出示作者简介
(二)新授过程
1、读准读顺。
(1)接下来,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
听古诗朗读,对比自己的朗读,
读准字音是读诗的第一步,而更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接下来再读课文,注意节奏,试一下。
再齐读。
2.解题
题目
“春望”,从题目中你能读出什么信息?季节?春天。内容;登高看到的景色。??(在春天看到的景色)
望还有希望、期望、盼望之意。?
?3.品读,赏诗景。(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题目既为“春望”,那么诗人都望到了些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以前学过的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给人的共同特点: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而此两句春天是一幅什么景色呢?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在:山河依旧在,不在的是(昔日的繁华)。
大家可知曾经的长安城是一番人山人海、歌舞升平,各国朝拜的繁荣景象。
那今日长安城:

补充本事写作背景
真是鲜明的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作者一个“破”字让我们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我们满目荒凉。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读首联。读的时候:语调应该低沉,语速稍慢。
作者还望到了什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鸟语花香,本该是让人愉悦的,让人心旷神怡的,可是一看到姹紫嫣红的鲜花,诗人悲怆溅泪,听到婉转悦耳的鸟鸣,诗人魂悸心惊,因为诗人的情感,美景也黯然失色。
补充乐景衬哀情
诗人身处动乱,望见眼前景,自然想到(自己的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的“连”,是指“连续”,写出了
战事连连,旷日持久
“家书抵万金”战乱之时,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作者多么盼望知道家中亲人的消息,此时一封家书真真是胜过“万金”,写出作者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补充:安史之乱前,大唐有人口5300万,安史之乱后只剩1700万,有3600万人葬身动乱战争中
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短到什么程度?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杜甫作此诗时只有45岁,正值壮年,却已满头“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回到开头的标题分析,望,不仅仅是望见国破山河在的惨景,更是希望战乱尽早结束,期望亲人安好一起团聚,盼望国家恢复往日的强盛和繁华!
(三)、迁移拓展:
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喜
一悲一喜,都是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体现,他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这就是杜甫,一位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诗人,一位苦难的诗人,伟大的诗圣!
最后,让我们怀揣着敬仰之心,大声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