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共22张PPT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共22张PPT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9 20:27:06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进阶的诵读中,体味文言的古语之美。
2.借助联想和想象,了解写景句的特点,感知“凡景语,皆情语”的作用。(重点)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闲人”含义,领会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难点)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
2.阅读余秋雨《黄州突围》,了解苏轼在黄州期间的经历。
【教学环节】
一、设疑导入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在黄州写下了四篇绝世秒文,一篇是《赤壁怀古》另两篇是前、后《赤壁赋》还有一篇就是收录到初中语文课本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80余字的小短文,何以称得上绝世妙文?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同游承天寺,共探究竟。
请同学们看着题目,从中你能看出那些信息?又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学情预估:
信息:时间,地点,游记的体裁——顺势问提问游记的特点,并板书:景——情。
问题:为什么是“夜间游”?什么原因去夜游?看到了什么景色?苏轼是一人还是和他人一起?苏轼夜游时心情怎样?……)
接下来师生一起读文章,解答这些疑惑。
读其文
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标准读音、标清停顿。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进行标注。)
环节二:学生练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阅读屏幕上(PPT)的要求,明确朗读目标。)
①个人练读,做到读音准确,语流顺畅。
②指生朗读,师生评价。
③全班齐读,注意停顿。
环节三:利用拖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教师启发:读古文,仅仅读的流畅是不够的,还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如何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呢?就是要利用好拖音,利用延长的技巧读出古文绵延的意味来。
①教师明确需要拖音的字词并指导朗读。
②学生试读,反复练习。
③推荐一人展读。
通过反复朗读,文言味道渐浓。
教师引领:古文的阅读,除了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来之外,还要把握好语气,读出情感、读出美感来。当然,要做好这一点,必须要理解好文章的内容,接下来师生一起释其文。
释其义
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独立疏通课文,圈画出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过后我们一起解决。
学生独立疏通文意,圈画出疑难词语。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师生共译最终解决不了的词语。
文意疏通之后,解决课初同学们提的问题:为何夜游/和谁游玩/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为何夜游: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和谁游玩:张怀民
(探讨苏轼与张怀民的关系——赏析“遂”、“亦”等词的内涵,并指导学生朗读出惊喜之情。)
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反复朗读,共赏奇景)
赏奇景
赏析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问题一: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月光、竹柏的影子)学生可能会加上“积水”和“藻荇”,这时就顺便讲“如”和“盖”的意思。
问题二: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空明)“空明”的意思是什么?(像水一样的澄澈)(板书:澄澈透明)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①把月光比作水,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美。
②还用竹子,松柏的影子来衬托。这里可以启发学生疏影摇曳时,那一地的月光就有了动感。(板书:树影摇曳)
问题四:“盖”的不同含义。
在语文课本未改编之前,“盖”——“原来是”的意思。语文课本未改编之后。
“盖”——“大概是”的意思。对比这两种解释,你认为哪个更好。(“原来是”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说明作者在初次看到院中的松柏影子的时候,以为是水中的藻荇,定睛一看,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大概是”说明做着并不确定自己的感觉。月光实在太过澄澈,让作者分不清眼前的景象到底是真的还是自己的幻觉)(板书:亦真亦幻)
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那天晚上到底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呢?让我们一起来悟其情。
五、悟奇情
环节一:朗读课文,初探苏轼心境。
PPT:“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问题:苏轼到底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学生可能答出:高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板书:赏月的欣喜);孤单——念无与为乐者;悠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漫步的悠闲);惊喜——怀民亦未寝
(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教师引领:同学们刚才读出了苏轼的愉悦、惊喜之情,与好友漫步的悠闲之情,也有同学感受到了一丝的孤独。苏轼平素里可是一个乐呵呵的大名人,他身边是最不缺朋友的,为何会流露出孤独之情呢?他一定是经历了什么,有同学知道苏轼的这段经历吗?
环节二:借助材料,感受苏轼的悲凉
PPT展示背景材料,教师明确两点:
①苏轼是被诬陷入狱的
②苏轼在黄州无权也无势。
PPT展示余秋雨的《黄州突围》片段: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在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更悲凉的了。
----余秋雨《黄州突围》
教师启发:“念无与为乐者”,往浅了说体现的是一种孤独,往深了说是一种“悲凉”。(板书:贬谪的悲凉)
如此悲凉的境地,作者还能赏到这样绝美的夜色,着实令人惊讶和敬仰。是不是他运气好,这样难得的绝美景色恰巧就让他碰见了?月色难得吗?让我们看看文中是怎样说的。
环节三:探究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请学生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改为陈述句式,然后想想看合情理吗?苏轼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他在感慨什么?(美景处处都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到)(板书:人生的感慨)
②探究“闲人”的含义。
PPT:何谓仙闲人呢?
学生可能答出(清闲、悠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依据并分析。
教师引领:苏轼在黄州真的无所事事吗?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③PPT展示:
苏轼被贬黄州后,无住所,无俸禄,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为解生活困顿,在城东买了坡地耕种养家。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教师启发: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代文豪大家其实是很辛劳忙碌的,为糊口而忙。生活如此窘迫,还能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我想并不仅仅是因为清闲和悠闲,更是因为他是个(闲情雅致)的人,有一颗(豁达乐观)的心。
环节四:深入感受苏轼的豁达乐观的心境。PPT展示: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教师引领:这就是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也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到把这份痛苦深埋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论出现了怎样的风雨,都可以笑着面对,做生活中的强者。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堂开始时,老师引用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一段话,说这是一篇绝世秒文。学完了课文之后,你能告诉老师它绝妙在哪里吗?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篇幅虽小,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教师引领:这真是一篇经典啊,让我们试着齐背这篇小古文,让经典永流传。
师生共背诵,课堂在读书声中结束。(共22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四篇绝世妙文,一篇是《赤壁怀古》另两篇是前、后《赤壁赋》还有一篇就是收录到初中语文课本的《记承天寺夜游》。
——林语堂《苏东坡传》
从题目中你能看出那些信息?
又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读其文
初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要求:
读出文言的味道,读出拖音、读出延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释其义
圈画出不能独立解决的字词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2、那天晚上的月光有什么特点?
3、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盖”“原来是”(原来的课本)
“大概是”(现在的课本)
悟奇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苏轼到底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获释出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在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更悲凉的了。
----余秋雨《黄州突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为“闲人”?
苏轼被贬黄州后,无住所,无俸禄。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未解生活困顿,在城东买了坡地耕种养家。
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yì)草盖雪堂,日炙(zhì)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闲人:
1、清闲的人。
2、悠闲的、有闲情雅致的人。
3、豁达乐观的人。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元丰(
)夜,解衣(
),月色(
),(
)起行。念(
),遂(
)。怀民(
)
,相与(
)。庭下(
),水中(
),盖(
)。何夜(
)?何处(
)?但少闲人(
)。
1、背熟《记承天寺夜游》.
2、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