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22张PPT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22张PPT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19 20:23:11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常识词语。
2、赏析语言,体会作者微妙的心境。
3、品读“闲人”的含义,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会作者微妙的心境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他曾写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句,他是谁?对,他就是苏轼。
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同游承天寺吧。(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二、作者简介
补充作者简介
(PPT出示:苏轼,(1037年—1101年)
,字
,号

(朝代)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学生填空。
三、初读课文
1、老师配乐范读
(要求注意听字音、停顿、读的韵味。)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提示: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学生读课文,另一学生做点评。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课文注释,学生独立翻译课文,圈画疑难之处。(教师巡回质疑。)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学生在全班交流不会解释的字词,另一学生解答,最后不会解释的字词教师讲解。(注意和以前学的的文言知识联系:比如“月色入户”的户解释为门,以前学过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当户织”的户也是翻译为门)
4、学生翻译课文,注意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翻译。
五、探微妙心境
1、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成答案预设:从“欣然起行”一句中读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为什么说是起呢?(因为苏轼都解衣欲睡了。)为什么都解衣欲睡了还欣然起行?(因为月亮。)同学们试想一下,在寒冷的冬天你会不会因为月亮而离开温暖舒适的被窝?(不会。)那么苏轼为什么会欣然起行呢?链接的写作背景。
(PPT出示写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写于他被贬官,谪居黄州之时。)
他在一直被贬的过程中,陪伴他的只有那一轮明月,月亮早就成了他的好朋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贬谪的悲凉。(板书:悲凉)
2、你还能从哪个句子看出他贬谪的悲凉?
(生成答案预设:念无与为乐者)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身边连一个与他交谈取乐的人都没有,十分孤单。)形单影只,门庭冷落,这种悲凉之情溢于言表。
文中除了月亮是他的好朋友,还有一个知己他是---(张怀民)。他睡了吗?(没有)。怀民亦未寝。现在我们看看有关张怀民的资料。
(PPT出示:张怀民和苏轼是同时期的北宋官员,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被贬谪到黄州,比苏轼被贬的时间晚了三年,开始的时候居住在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本来就是至交好友,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感情更加真挚深厚起来。)
本就是至交好友,经历又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两个人是知己。
有月亮作伴和知己张怀民在一起,赏月是---欣喜的。(板书:欣喜)。于是两个人相与步于中庭,步是什么意思?(散步)还有没有一个更好的词?一种漫无目的的散步叫---漫步,漫步庭中,非常悠闲。(板书:悠闲)
六、赏月下美景
他们漫步庭中赏到的景物是月光,谁来读描写月光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一句被誉为描写月光的绝唱,你能多角度的品读它的妙处吗?(指导:多角度的品读句子,可以从修辞、描写等入手)。
1)学生品读,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展示学生理解。
(生成答案预设:
①、比喻,把月光比作澄澈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交横,生动形象的写出来月光的空明、皎洁,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之情。
②、动静结合。教师适当引导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教师适当引导)
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
2、读着这空灵的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要求: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你所想的画面。)
(生成答案预设:发挥想象,用优美语言描绘,不能翻译句子)
七、悟人生情怀
1、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用课文原句回答)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如何理解闲人?(板书:闲人)
给闲组词
(生成答案预设:
清闲的人:苏轼身居闲职,无事可做,所以清闲。
悠闲的人: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漫步,可以看出是悠闲的。)
苏轼在特别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做了常人所不能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文人墨客的闲情雅致。
3、苏轼被贬黄州,身居闲职,壮志难酬,但他眼中看到的仍是那轮澄澈空明的月亮,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有怎样胸怀的苏东坡?
(明确:乐观旷达)(板书:乐观旷达)
八、谈生活启示
(PPT显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高峰!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预设:老师和学生合作,学生人数有序增加有感情的读出诗句。
人生的低谷苏东坡完成了自己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塑造,并达到了自己创作的高峰!在这一路的心路历程中,他对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慨。(板书:感慨)
面对这样的苏东坡,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预设:学生各抒己见,体现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巩固拓展的第五题。
十、板书设计
悲凉

欣喜
乐观旷达

悠闲
感慨(共22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常识词语。
2、赏析语言,体会作者微妙的心境。
3、品读“闲人”的含义,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

,号

(朝代)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苏洵
苏辙
初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探微妙心境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探微妙心境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贬谪的悲凉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写于他被贬官,谪居黄州之时。
资料链接
张怀民和苏轼是同时期的北宋官员,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被贬谪到黄州,比苏轼被贬的时间晚了三年,开始的时候居住在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本来就是至交好友,又因为先后被贬到黄州,感情更加真挚深厚起来。
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赏月下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澄澈空明
比喻精美
动静结合
正侧面描写
多角度品读句子的妙处,可以从修辞、描写等入手。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你所想的画面。
悟人生情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为“闲人”?
你看到了一个有怎样胸怀的苏东坡?
乐观旷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高峰!
延读拓展谈启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的低谷苏东坡完成了自己乐观旷达人生观的塑造,并达到了自己创作的高峰!
面对这样的苏东坡,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巩固拓展的第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