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
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学习难点: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
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圈出易错字形。
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易读错字音有:
易读错朗读节奏的句子是:
易错汉字有:
看注释,标画重点注释并翻译全文,并将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记下来,以便课堂上讨论解决。
我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重点注释有(写下词语,再口头翻译):
不会翻译的句子是:
关于文章内容或写法方面的其他问题:
课上学习: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代“愚公”——牛玉琴导入。【多媒体课件】牛玉琴是陕西省农民。1985年,她看着流沙越过长城长驱直下,整个村子快被沙魔吞噬,牛玉琴凭着“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亩荒沙绿起来”的精神,以家庭承包形式在毛乌素沙地南部沙区开始植树种草,向荒沙挑战。
近20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植树1800多万株,硬是将风沙逼退10千米,并开发出一片农耕地。目前,牛玉琴的荒沙治理区林草覆盖度达到40%以上,流沙基本得到固定,荒沙变成了绿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将牛玉琴的治沙“奇迹”拍成电视片,向世界各地推广介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1.自由朗读1遍、齐读、正音、正节奏,指名读课文。落实“课前学习”任务1。
2.粗知大意: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⑴愚公为何移山?
⑵哪些语句体现了移山过程?
⑶最后结局如何?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自己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交流疑难之处,落实“课前学习”任务2的前两问。
2.
教师结合学生疑问,适时点拨,落实学法。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hè
挑,扛。陶渊明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白居易有“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梳理归纳:
(三)走近愚公
1.找一找
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结合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回答)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体衰)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⑸“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之高大)
⑹“荷担
……叩石垦壤,箕畚……”(说明工具简陋)
⑺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说明人力之少)
小结:人力之渺小与自然之宏大不成比例,“毕力平险”
写尽了一生的丰功伟绩!
2.辩一辩
文中支持愚公的人居多,智叟的反对对愚公没有起到阻碍的作用,愚公也没有忍受,而是慷慨陈词给予反驳。
。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①.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讽的语气,试读)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②那你认为作者倾向于赞同谁的观点?何处可见?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虽我之死……何苦而不平”语言详细,请你想象描述愚公此时的神情语态。有感情齐读此处)
智叟:目光短浅,眼前的停滞的观点。(“亡以应”;晋文张湛评价说“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对两者的称呼:愚、智;公、叟
小结:①愚公眼光长远,为了后代子孙,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决心移山。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目光短浅。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高大形象。
3
“愚公移山如此之难,最后竟能成功,你认为离不开什么?”
齐读结尾。
比较阅读,如果结尾改成“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行吗?
浪漫主义的结尾。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惧”“感”更衬托出了愚公精神的感天动地。
4.悟一悟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回顾全文,你是否发现了故事背后有所隐喻:
方七百里,高万仞
——艰巨的
(任务)
残年余力
——微弱的
(力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努力、奋斗)
无陇断焉
——最后的
(成功)
《愚公移山》加一个副标题——一个老人的梦想,也可以说这是一则人生寓言!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人生体验,或将来要经受的人生历练!拿出愚公的毅力和斗志!
(四)课堂达标检测: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寒暑易节
易:交换
C.固不可彻
固:坚固
D.无陇断焉
陇:高地
2.与“以君之力”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
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
D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夸张手法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移山任务艰巨,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B.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C.本文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中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智叟来突出愚公的形象。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包含了对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颂扬。
答案:
1.C.2.D.3B.4A
资源链接:
1.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用了这个典故。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愚公移山”从此成为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解放之后,它又发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变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
2.“新愚公移山”:20世纪60年代,在辽阔的中国大地,甚至在全世界,都在传颂着一个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这就是林州(当时称为林县)人民奋战了十个春秋建成的曾被外国某总统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514年中,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一百多次,大旱绝收达三十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解放后,为了彻底解决水的问题,林州人民决定修建红旗渠。修建红旗渠是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在每天很少粮食的情况下,在极其险恶的大自然中所进行的一项伟大工程。没有参考资料,土专家就亲自勘测、精心设计;施工中,劈山开洞、砌墙架槽,需要大量的炸药和水泥,没有,就土法上马,自己研制炸药,生产水泥。林州人民就是靠自力更生精神劈山挖渠、开洞架槽的。红旗渠的修建用了十年的时间,踏平了1250座山头,钻透了211个隧洞,架起了152座渡槽。挖砌土石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高3米、宽2米的一道“万里长城”。
20世纪了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这是对红旗渠的高度评价,也是对红旗渠精神的最高褒奖。
3.
(摘自《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2月24日)(共25张PPT)
22.愚公移山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
当代“愚公”——牛玉琴
当代愚公——牛玉琴。牛玉琴是陕西省农民。1985年,她看着流沙越过长城长驱直下,整个村子快被沙魔吞噬,牛玉琴凭着“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亩荒沙绿起来”的精神,以家庭承包形式在毛乌素沙地南部沙区开始植树种草,向荒沙挑战。
近20年来,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植树1800多万株,硬是将风沙逼退10千米,并开发出一片农耕地。目前,牛玉琴的荒沙治理区林草覆盖度达到40%以上,流沙基本得到固定,荒沙变成了绿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将牛玉琴的治沙“奇迹”拍成电视片,向世界各地推广介绍。
(摘自《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2月24日)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
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作家作品的介绍
万仞(
)
魁
(
)
荷担(
)
孀
(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
箕畚(
)
汝(
)
曾不若(
)
亡以应(
)
惩
(
)
塞
(
)
雍
(
)
hè
rèn
Kuífǔ
chèn
sǒu
kuì
cuò
lǒng
jī
běn
rǔ
céng
yōng
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
sè
chéng
wú
shuāng
2.解释划线词语: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汝心之固
4、杂然相许
5、以残年余力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面积
河北面或山南面
顽固
答应,赞成
并
之于,兼词
凭、靠
8.吾与汝毕力平险
竭尽
险峻大山
9.杂曰
纷纷说道
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成年男子
11.叩石垦壤
凿
挖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记叙的故事
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结合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回答)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体衰)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⑸“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之高大)
⑹“荷担
……叩石垦壤,箕畚……”(说明工具简陋)
⑺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说明人力之少)
小结:人力之渺小与自然之宏大不成比例,“毕力平险”
写尽了一生的丰功伟绩!
大语文课件
二山雄立图
画面
动动脑筋请思考以下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2.文中其他人物表现对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
3.比较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语,他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否相同?
4.本文以神话结尾,是否有损于愚公的形象?
愚公:大智大勇
勤劳勇敢、百折不回、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智叟
愚公
愚公之妻
邻居小孩
不智:目光短浅
不愚:高瞻远瞩
自作聪明,嘲讽
关心:讲真话,提问题
愉快助之
嘲讽阻之
有发展的眼光
愚公
大智
大勇
与困难作斗争
智叟
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比较:其语气态度是否相同
其妻献疑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提出,不反对
讥笑阻止
尊称
蔑视
减少山之土石
拔根草木的力量也没有
加强反问语气不留余地
妻子的态度:关心
智叟的态度:嘲讽
委婉提醒
4.愚公“愚”?智叟“智”?
愚公不“愚”
因为他不怕困难,眼光长远,有坚强的毅力,他用伟大信心和伟大实践取得了胜利,说明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意义。
智叟不“智”
因为他是个懒汉懦夫,目光短浅,把困难看得太重,把人的力量估计过低。
归纳总结寓意: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让新时代愚公精神永驻我们心中
达标检测: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寒暑易节
易:交换
C.固不可彻
固:坚固
D.无陇断焉
陇:高地
2.与“以君之力”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
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
D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夸张手法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移山任务艰巨,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B.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C.本文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效果。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中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智叟来突出愚公的形象。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包含了对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