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写作 《语言要连贯》》课件(共3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写作 《语言要连贯》》课件(共3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1 09:38:45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专题之《语言要连贯》
【课标分析】
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作时注意语言连贯,不仅有助于学生处理好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也可以让文章整体思路清晰,结构流畅完整。
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4.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5.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
6.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材分析】
《语言要连贯》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内容,这一单元《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昆明的雨》都是散文,散文写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形散神也散”,文章不连贯,零碎散乱。
“语言要连贯”,看起来与阅读部分的内容关系不大,实际上有着潜在的联系。教师不妨利用阅读学习和随堂练笔,让学生明确“什么叫连贯”,体会不同的“语言连贯”。例如,《白杨礼赞》的一些段落,沿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逻辑思路,用关联词和相同的句式表情达意,这是一种连贯。又如,《我为什么而活着》由总到分,以清晰结构来保证文章的整体性,这又是一种连贯。再如,《昆明的雨》中的一些段落,围绕着一个话题信笔写去,看似松散,却又不离话题本身,这也是一种连贯。这样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学,注意发挥大作文和随堂片段写作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学情分析】
通过写作训练和阅读积累,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厘清文章思路和行文结构的基础,但准确把握的文章思路和和结构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思路不够清晰,文章结构散乱,要我们进行指导。落实到作文语言的要求上就是,学生写作中存在问题之一就是语言不够通顺和连贯。主要表现在句内停顿不当,用词构句不规范,句与句、上下文、段与段之间无衔接,内容上无逻辑关系,前后文之间无呼应,无过渡等。一篇文章如果语言不连贯,表达模糊,就会造成古人所说的“文气不通”,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本节课需要交给学生“语言要连贯”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2.引导学生在段落写作中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3.通过篇章写作,让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教学重点】
写作时做到顺序合理,衔接自然,语意前后连贯。
【教学难点】
掌握使“语言连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在写作中,语言连贯通顺非常重要。连贯与畅达一前一后,相互因果,又浑然一体。要做到语言畅达,胸有成竹、思路明晰是关键。老舍先生说得好:““一句与一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就跟咱们周身的血脉一样,是一贯相通的。我们有些人写东西,不大注意这一点。一句一句不清晰,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句与句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上下不照应。读者的心理是这样的,你上一句用了这么一个字,他就希望你下一句说什么。”叶圣陶先生也教导我们:“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那么怎样做到语言连贯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
自主学习
【活动一】研读教材,明确“连贯”
阅读课本P91的写作内容,思考:什么叫连贯?
明确: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设计意图】活动一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语言连贯?”。
交流探究
【活动二】重读经典,探究技法
问题:如何做到语言连贯?
形式: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技巧点拨:
材料一:
思考:下面的文段写了什么内容?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汪曾祺《昆明的雨》节选文段
分析:上文《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文段,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等,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捡鸡枞的笑话。内容很多,但都围绕“昆明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
材料二:
我想念昆明的雨。(1)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4)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5)
昆明菌子极多。(6)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7)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8)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9)
我想念昆明的雨。(10)
分析:《昆明的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我想念昆明的雨”,接下来每一个段落围绕“昆明的雨”来写,描写了昆明雨季的景、事、物,突出了昆明之雨的情味。
总结技法一:前后话题统一可以保持段落内部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我们在写作时,要做到话题统一。
【实战演练1】
张玲每天放学后都到李兰家里,给在家养病的李兰补课。李兰先把自己碰到的疑点和难题告诉张玲,张玲再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告诉李兰,给她解释疑难,辅导她做作业。李兰在张玲的帮助下,跟上了学习进度,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分析:一会儿以“张玲”为陈述对象,一会儿以“李兰”为陈述对象,三个句子主语不一致,语句不衔接,影响意思表达的明确。
?全段改为:“张玲每天放学后都到李兰家里,给养病的李兰补课。她总是先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告诉李兰,然后了解并分析李兰学习上的疑点,辅导她做作业,使李兰跟上了学习进度,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材料三:
思考:作者在怎样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白杨礼赞》选段
分析:这段文字,先写了白杨树笔直的干,又写了笔直的枝,接着写了宽大的叶子,最后写了光滑的皮。按顺序写清楚了白杨树的外貌和形态,写出了它的旺盛和力争上游的特点。
材料四: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分析:这段文字,详细解释了我为什么将爱情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先写了追求爱情是因为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又写了爱情可以使人摆脱孤寂,最后写了爱情可以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按顺序写清楚了追求爱情的原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阐述了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强烈感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总结技法二:围绕一个话题的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实战演练2】
读一读下面的文段,你觉得有问题吗?修改一下。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修改: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湖水轻轻地拍着石岸。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材料五:
问题:对比阅读语段,说说你的发现。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并不使人厌烦。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汪曾祺《昆明的雨》节选
分析:第一段语言平淡,没有表现力,各句子像是单独成立,缺少味道;第二段用上关联词,一个一个的句子就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文段更连贯,逻辑性更强。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用了“但是”一词,表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二句和第三句用了“因为”一词,表明前后是因果关系。第三句中间用了“不是”,前后形成对比,与第二句“并不使人厌烦”相照应。第三句用了“而且”一词,表递进。不仅使语言更加连贯,也使叙述变得曲折生动,更有情趣。
材料六:
思考:读一读这些文段在课文中有何作用?
片段1: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片段2: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片段3: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片段4: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李森祥《台阶》
共同点:这些文段在原文中都起到过渡作用,有了这些段落,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文章更通顺。
大的段落之间有一些过渡性的简短的小自然段出现,而且有些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还有过渡性的句子,这些都是所谓的过渡段和过渡句。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
总结技法三:恰当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等,可以促进句子之间的衔接。
【设计意图】活动二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重读本单元经典课文中总结使语言连贯的三个技法。
【活动三】运用技法,实战演练
为下文添加过渡语及结尾,使文章更连贯。
幸福的彼岸
如果命运折断了远航的风帆,请不要放弃,因为岸还在;如果生命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放弃,因为茎还在;如果人生迷失了方向,请不要放弃,因为希望还在。只要希望还在,就要努力。
我和父亲之间总隔着一条很宽很宽的河。我曾经千百次地试图跨过这条河,但每次都被怒吼的波涛淹没。我挣扎着,却被无情的漩涡卷入河底。于是我退缩了。
天,沉了。暗黄的灯光渲染着我的落寞。没错,他没来。
回到家,依旧是那冷冷的灯光,是那句似乎很不情愿的“我回来了。”看着爸爸若无其事地工作着,一股怒火在胸中燃烧,积蓄已久的不满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你到底管不管我,这么重要的事你都不放在心上,你干脆别要我了!”爸爸的脸色突然变了。“砰——”盘子碎了,飞散的碎片刺伤了我的心。“我每天不断地加班,到了现在都还在马不停蹄地赶工作,回来还要听你抱怨。我这么卖命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
我转身想离开,可双脚却一下子失去了知觉,眼泪不争气地一颗一颗往下落。我想告诉他,其实我就是想让他来接我,但我害怕那汹涌的泪水将会再一次把我淹没。我这么努力是为了跨过这条河。
“其实我就是想让你来接我。”
(添加过渡句)
父亲咽了咽喉咙,然后,他缓缓地吐出几个字:“先吃饭吧,菜都凉了。”我还是不停地抽泣,身体也不住地颤动。爸爸又说:“孩子,是我不好,答应你的事我都没做到,别哭了,爸爸向你道歉。”听到这里,我哭得更凶了。
那顿晚饭,我们谈理想,论时事;那顿晚饭,是值得我永久珍贵的记忆;那顿晚饭,我明白爸爸有多么爱我!
晚饭后,爸爸用那只宽大有力的手掌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以前是我不好,没有在乎你的感受,以后有什么事千万别憋着,一定要告诉我。”我点了点头,泪水又在眼眶里打转,只是嘴角多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添加结尾)
参考:
过渡句:寂静的夜晚伴着我的哭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时光在此凝固了,一切仿佛都静止了。我凝视着父亲那深邃得让我无法琢磨的双眼,在他的眼神中,我第一次读到了父爱。
结尾: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那条河上。勇敢地走上这座彩虹桥,就能通过幸福的彼岸。我们要努力坚持,努力跨过这条河,去品味空气中酝酿的幸福。
【设计意图】活动三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技法,修改片段,使语言连贯,进而为整篇文章写作做准备。
【当堂检测】
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爸爸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提示:
1.先浏览这段文字,看看写的内容是否保持了话题的统一。可以加写一个中心句来统领整段话。
2.调整不合理的句子顺序。比如,可以把具体的例子放在要表达的观点后面,“爸爸单位……把机器修好了”应该放在“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的后面,这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
3.重写时,可以补充一些关联词、提示性语句、过渡句等,使句子之间衔接自然。
要求:学生自行对习作进行对应的修改后,小组内部交换互改,选一个代表作品进行展示。
小组展示:
爸爸不仅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也是一个顾家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记得有一次,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虽然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但仍然会抽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所以,每次郊游,我们都能看到很美的风景,全家人玩得非常开心。
四、综合建模
梳理总结使语言连贯的基本方法: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2.有合理的顺序。
3.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
结束语:
叶圣陶说:“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愿同学们仔细揣摩让文章连贯、通顺的技法,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写出通顺、连贯的文章!
【板书设计】
语言要连贯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2.有合理的顺序。
3.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
【作业设计】
A层: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B层: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
选一个具体的节日,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
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
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
3.注意使句子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审题:
1.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内容。该作文的核心词汇是“节日”,围绕某个节日来写。
2.明确要求中的重要信息,“话题的统一”“描写节日的场面”“节日里的心情”“表达你的感受”“句子间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这些在写作过程中都要充分的体现。
3.通过写作要求及提示,我们能判断出文章的体裁应该是以记叙文或散文为主,不能写成说明文和议论文,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在节日里的心情和感受。
立意:
1.选取某一个节日,力求新颖,使本文能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
2.关于节日的叙说,可以选择不同的立意。我们可以用记叙文的形式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某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发生的有趣的故事,从微观层面细细描述。
3.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将某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从宏观层面追溯千年历史。
【范文赏析】
节日的味道
金阳暖暖,投射出一室静谧,轻启窗帘,钻进屋里的风儿,携来幽幽粽香,又是一年端午节!不由得勾起我的绵绵思绪,似青烟般随风远去,飘向那个粽香淡淡,节味浓浓的午后。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辗转跋涉,父母和我终于来到了位于旅顺的奶奶家。新月高悬,天色已晚。一进大门,扑鼻的饭香直冲鼻腔,顿时让早已饥肠辘辘的我精神一振。例行公事地和迎在门前的爷爷打了声招呼,我便奔向餐桌,操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大快朵颐起来。
狼吞虎咽了好一阵子,吃得我油光满面。当我把目光从各色美食中“拔”出来时,恰巧瞥见被我忽视了很久的奶奶正满头大汗地在厨房中煮着粽子。
升腾的水蒸气带着灼热的温度扑向她的面颊,额头上、鼻尖上那细密的水珠也不知是水还是汗,颗颗若钻石般晶莹璀璨,在阳光的映衬下,分外耀眼,纵使有厨房拉门的彩色玻璃的阻隔,仍能刺痛我的双眼。她的一头白发如银似雪,发着柔柔的光。那光,应是她对儿孙堪比清泉般细腻、无私又源远流长的爱吧!她满脸的皱纹是无情岁月留下的痕迹,她微微颤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原来奶奶已经这般苍老,可她现在这般辛苦又是为了谁呢?
想到此,我的双眸不觉泪光涟涟。忽然,眼前出现一个盛着还冒着热气的粽子的白瓷盘,托着它的是一双瘦削的手。回头,眸光流转,竟见奶奶的脸。她慈祥的目光中盈满无尽的爱意,微笑着说:“尝尝吧,奶奶自己包的,烫哈,小点儿口吃!”
我微微颔首,见她枯瘦的手灵巧地剥开粽叶,将莹白如玉的粽子放入我碗中。霎那间,幽幽粽香沁人心脾。夹下一小块,再蘸点儿糖,放入口中,淡雅的清香与浅浅的甜蜜萦绕心头,弥久不散……
“奶奶又捎来粽子了,快来吃呀!”妈妈的召唤将我从回忆中惊醒。望着桌子上一个个翠衣紧裹的粽子,嗅着渐渐氤氲开的淡淡粽香,想象着咬上一口后唇齿间化不开的香,我不禁抿嘴一笑。这般清香甜美、回味悠长的味道,若没有浸透奶奶满满的爱,怎能酿出如此令人难忘的节日的味道呢?
我终于明白:节日的味道,其实是亲情的味道;节日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家的味道!
点评:文章采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回奶奶家过端午节的经历。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奶奶的形象,语句连贯,表达了奶奶对自己的疼爱之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清晰,主题突出。(共37张PPT)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写作专题之《语言要连贯》
“一句与一句之间的联系应该是逻辑的、有机的联系,就跟咱们周身的血脉一样,是一贯相通的。我们有些人写东西,不大注意这一点。一句一句不清晰,不知道说到哪里去了,句与句之间没有逻辑的联系,上下不照应。读者的心理是这样的,你上一句用了这么一个字,他就希望你下一句说什么。”
——老舍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叶圣陶
一、构建动场
通过课前的预习清单,我收集了同学们对于本课的疑问,大致归纳为以下问题:
1.
什么是语言连贯?10

2.
运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语言连贯?18人
3.
在作文中具体如果写,如何改,使语言连贯?17人
二、自主学习
阅读八年级上册课本P91的写作内容,思考:什么叫连贯?
明确: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活动一】研读教材,明确“连贯”
三、合作探究
问题:如何做到语言连贯?
形式: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全班集体讨论
【活动二】重读经典,探究技法
材料1:分析下面的文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汪曾祺《昆明的雨》节选文段。
材料1:分析下面的文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汪曾祺《昆明的雨》节选文段(7)。
总结:内容很多,但都围绕“昆明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
材料2:概括《昆明的雨》每段主要内容,思考:所有内容都是围绕什么
来写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1)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4)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5)
昆明菌子极多。(6)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7)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8)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9)
我想念昆明的雨。(10)
——汪曾祺《昆明的雨》节选文段。
材料2:
我想念昆明的雨。(1)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4)
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5)
昆明菌子极多。(6)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7)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8)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9)
我想念昆明的雨。(10)
总结:《昆明的雨》每一个段落围绕“昆明的雨”来写,描写了昆明雨季的景、事、物,突出了昆明之雨的情味。
技巧点拨
技法一:话题统一可以保持段落内部与段落之间的连贯。
实战演练1
读下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发现?
张玲每天放学后都到李兰家里,给在家养病的李兰补课。李兰先把自己碰到的疑点和难题告诉张玲,张玲再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告诉李兰,给她解释疑难,辅导她做作业。李兰在张玲的帮助下,跟上了学习进度,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分析:一会儿以“张玲”为陈述对象,一会儿以“李兰”为陈述对象,三个句子主语不一致,语句不衔接,影响意思表达的明确。
全段改为:“张玲每天放学后都到李兰家里,给养病的李兰补课。她总是先把当天所学的功课告诉李兰,然后了解并分析李兰学习上的疑点,辅导她做作业,使李兰跟上了学习进度,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材料3: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白杨礼赞》选段(5)
材料3: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白杨礼赞》选段
总结:这段文字,先写了白杨树笔直的干,又写了笔直的枝,接着写了宽大的叶子,最后写了光滑的皮。按顺序写清楚了白杨树的外貌和形态,从而突出了它的旺盛和力争上游的特点。
材料4:思考:作者写道“寻求爱情的三个原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材料4:思考:作者写道“寻求爱情的三个原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总结:这段文字,详细解释了我为什么将爱情作为人生的主要动力之一。按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写清楚了追求爱情的原因,层层递进,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技巧点拨
技法二:围绕一个话题的多个句子,还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实战演练2
读一读下面的文段,你觉得有问题吗?修改一下。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湖水轻轻地拍着石岸。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材料5:对比阅读语段,说说你的发现。
(一)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并不使人厌烦。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二)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汪曾祺《昆明的雨》节选
材料5:对比阅读语段,说说你的发现。
(一)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并不使人厌烦。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二)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汪曾祺《昆明的雨》节选
第一段语言平淡,没有表现力,各句子像是单独成立,缺少味道;第二段用上关联词,一个一个的句子就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文段更连贯,逻辑性更强。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用了“但是”一词,表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二句和第三句用了“因为”一词,表明前后是因果关系。第三句中间用了“不是”,前后形成对比,与第二句“并不使人厌烦”相照应。第三句用了“而且”一词,表递进。运用关联词不仅使语言更加连贯,也使叙述变得曲折生动,更有情趣。
总结:
材料6:读一读这些文段在课文中有何作用?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茅盾《白杨礼赞》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李森祥《台阶》
总结:这些文段在原文中都起到过渡作用,有了这些段落,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自然,文章更通顺。
技巧点拨
技法三:语言连贯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恰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句子。
为下文添加过渡语及结尾,使文章更连贯。
幸福的彼岸
如果命运折断了远航的风帆,请不要放弃,因为岸还在;如果生命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放弃,因为茎还在;如果人生迷失了方向,请不要放弃,因为希望还在。只要希望还在,就要努力。
我和父亲之间总隔着一条很宽很宽的河。我曾经千百次地试图跨过这条河,但每次都被怒吼的波涛淹没。我挣扎着,却被无情的漩涡卷入河底。于是我退缩了。
天,沉了。暗黄的灯光渲染着我的落寞。没错,他没来。
回到家,依旧是那冷冷的灯光,是那句似乎很不情愿的“我回来了。”看着爸爸若无其事地工作着,一股怒火在胸中燃烧,积蓄已久的不满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你到底管不管我,这么重要的事你都不放在心上,你干脆别要我了!”爸爸的脸色突然变了。“砰——”盘子碎了,飞散的碎片刺伤了我的心。”我每天不断的加班,到了现在都还在马不停蹄地赶工作,回来还要听你抱怨。我这么卖命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
实战演练3
我转身想离开,可双脚却一下子失去了知觉,眼泪不争气地一颗一颗往下落。我想告诉他,其实我就是想让他来接我,但我害怕那汹涌的泪水将会再一次把我淹没。我这么努力是为了跨过这条河。
“其实我就是想让你来接我。”
(添加过渡句)
父亲咽了咽喉咙,然后,他缓缓地吐出几个字:“先吃饭吧,菜都凉了。”我还是不停地抽泣,身体也不住地颤动。爸爸又说:“孩子,是我不好,答应你的事我都没做到,别哭了,爸爸向你道歉。”听到这里,我哭得更凶了。
那顿晚饭,我们谈理想,论时事;那顿晚饭,是值得我永久珍贵的记忆;那顿晚饭,我明白爸爸有多么爱我!
晚饭后,爸爸用那只宽大有力的手掌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以前是我不好,没有在乎你的感受,以后有什么事千万别憋着,一定要告诉我。”我点了点头,泪水又在眼眶里打转,只是嘴角多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添加结尾)
参考:
过渡句:寂静的夜晚伴着我的哭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时光在此凝固了,一切仿佛都静止了。我凝视着父亲那深邃得让我无法琢磨的双眼,在他的眼神中,我第一次读到了父爱。
结尾: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那条河上。勇敢地走上这座彩虹桥,就能通过幸福的彼岸。我们要努力坚持,努力跨过这条河,去品味空气中酝酿的幸福。
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爸爸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当堂检测
提示:
1.先浏览这段文字,看看写的内容是否保持了话题的统一。可以加写一个中心句来统领整段话。
2.调整不合理的句子顺序。
3.重写时,可以补充一些关联词、提示性语句、过渡句等,使句子之间衔接自然。
要求:
学生自行对习作进行对应的修改后,小组内部交换互改,选一个代表作品进行展示。
小组展示:
爸爸不仅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也是一个顾家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记得有一次,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虽然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但仍然会抽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所以,每次郊游,我们都能看到很美的风景,全家人玩得非常开心。
梳理总结使语言连贯的基本方法: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2.
有合理的顺序。
3.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
四、综合建模
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
——叶圣陶
结束语
作业设计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
选一个具体的节日,
可以是春节、端午节,也可以是国庆节、
劳动节,还可以是其他节日。
2.除了描写节日的场面,还应该写出人们在节日里的心情,并表达你的感受。
3.注意使句子顺序合理,衔接自然,前后连贯。
板书设计
语言要连贯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2.有合理的顺序。
3.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