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0 10: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讲《谈中国诗》,肯定不是为了谈中国诗。毕竟,我无论如何讲不过钱钟书先生;听他讲,把他讲到的能消化了就已是很大的收获。但他怎么“谈”的?他在“谈”的时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卓有风格的学者的“谈”的风采,这一点不可忽略。这风采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比较”,这是一种研究学问、陈说观点时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无联系、不比较,“谈”就很容易变成“妄谈”;二是“比喻”,每一种艺术很大程度上都是对生活的比喻,钱钟书先生在比喻上有很多创造性的表达,领略比喻是一种极妙的表达艺术,应该在这节课的目标里。如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无国界的艺术在学人、在众人的心里亦应以无国界的美去感染我们的心灵,将是学习这节课更大的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出作者观点的同时学习作者阐释观点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中国诗歌“意在言外”“安和清淡”的艺术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对中西诗歌的见解,领略作者对中西文学深刻的理解和公允的态度。
【学情分析】
1. ?通过对《咬文嚼字》《说“木叶”》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对文艺评论的理解能力和结构把握的能力。
2. ?本文涉及到西方文学家和诗歌的数量较大,学生涉猎可能欠缺,需要认真预习。
3. ?对钱钟书睿智幽默但稍嫌陌生的语言风格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预习准备】
1. ?通读文章,参考资料,粗通文意,把握结构。
2. ?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两篇课文,寻找与本文的相通之处,为理解本文作者的治学观念和人格魅力做准备。
3. ?推荐阅读钱钟书《谈中国诗》全文、《中国诗与中国画》,以加深本文的理解。
【预习要求】
1.通读文章,标注段落序号;参考注释,初步把握文意。
2.圈点勾画,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你欣赏喜欢的句子,也找出你困惑和质疑的地方。
3.明确以下内容:
● 这篇讲稿是讲给谁听的?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钱钟书是从哪些方面对在场的听众谈中国诗的?
(提示学生注意关注文中就“中国诗”表达观点的句子)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跟着朱光潜先生知道了文学欣赏与创作时“咬文嚼字”的重要性,领略了林庚先生对诗歌意象“木叶”的精彩品评,今天再来一起跟随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起看看他对我们中国诗有怎样的高见。
二、明确教学目标
(见上)
三、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本文的标题是“谈中国诗”,在阅读文章之后,请回答——
1.钱钟书这一次“谈中国诗”是对谁谈?——美国人。(明确:非中国人,非中国诗的直接读者。)
2.谈的主题是什么?——“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明确:所谈不是关于中国诗的具体问题,过于细小具体的问题外国听众未必能理解)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在场的听众谈中国诗的?
和外国诗比,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怎样的?
? ?“中国诗是早熟的”(诗歌的发展)
?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诗歌的篇幅)
? ?“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诗歌的表现形式)
? ?“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同上)
在谈这几点的时候,我们不难注意到钱钟书都是这样引出观点的:“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西洋读者也觉得”,在全文之中,提及的西洋作家作品多达二三十次。谈中国诗,他不断提及西洋诗、西洋读者,为什么呢?对此,在文中他有没有交代?
(第一段)“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问:谈中国诗,为什么要用比较的立场呢?(谈之有道一:比较)
比较的治学立场,意味着:依托对研究对象更全面的了解,做出更公允客观的感知和分析。
能比较说明对中西诗歌皆有了解;而唯有皆有了解,将本国诗放置在世界文学的全体中去感受和分析,对作品的印象才是客观准确的。况且,不作比较,何谈特点,怎能扬长避短、见贤思齐,怎能借鉴学习更进一步呢。
(过渡句)经由比较,我们注意到作者谈到了中国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富于暗示”和“词气安和,笔力轻淡”。
作者举例谈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些表现,比如爱用问句结束收束全诗,“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很多的“不知”,“忘言”,就是不说不答,其中的深意交由读者去体味。
为什么中国诗会有“富于暗示”“轻淡安和”的特点呢?作者在文中有交代吗?
因为“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
“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是视为低品的”。
在这里,钱钟书不仅向我们谈了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也揭示了中国诗之所以如此,与中国诗人在创作中的审美偏好和个性特点密不可分。其实仔细想来,我们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的诗歌中含蓄蕴藉、婉约有致的作品总要有更多可堪品味之处。这是我们民族擅长和推崇的表达方式。但是当然并不是全无呐喊之声,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要是我们的诗意都是坦率直露的,考试的古诗鉴赏题就没那么难做了。
问:中国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创作偏好,那你在本文中有没有感觉到钱钟书写文章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偏好没?尤其是在修辞手法上?
不难发现,他特别喜欢打比方。前几天我们见过一个特别喜欢打比方的人,庄子。欧阳修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要我说钱钟书就是“状难写之景”的手段就是,不好懂是吧,我给你打个比方。
举例1:
(词气安和,笔力轻淡)“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分析:词气、笔力,都是非常抽象的表述,而以生活中可视可听的乐队演出和芦管演奏表述,瞬间化抽象为可感,让人对中西诗风的差异有了直观的感受。
比喻的妙处一:恰到好处的比喻,也是一种巧妙的“翻译”,化陌生繁难为熟悉易懂;
举例2:
(善于在短小篇幅里创作)“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分析:以“樱桃核”这样微小的事物来描述中国诗歌的篇幅之短,比喻之中,还有点故意夸张的意思,极言中国诗的短小之余,又隐含这中国诗人作诗能力的不凡。于方寸之中悉心雕刻,非有了得的功夫怎可为之?这话语里对中国诗人的创作能力是由清晰的肯定的,对于引出后面中国诗人于“易尽”处见“无垠”的艺术追求,做了不可少的铺垫。
(缺少客观写真能力和基本逻辑能力的中国艺术和思想)“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分析:这一“空中楼阁”比喻,显然是对中国文化欠缺对现实的扎实观照和对逻辑思维不够系统完善的遗憾和批评。有时候,情感的表达不必直言,一个比方,尽在其中。
比喻妙处二:别有深意的比喻,更有作者的情感态度蕴含其中;
在本文中,你还有没什么印象深刻的比喻,想读出来跟大家分享?(交流分享,如:以“怀孕的静默”这样一个蕴含丰富的形象来表达中国诗歌含蓄蕴藉,意味无穷的特点;以“放狗咬人”的说法表达对中西文化本位者的批评;以“鞋”“脚”的相互“成就”生动说明形式与内涵的相互作用等。)
总结?
比喻的好处很多,庄子用打比方这一招把很多我们人生中面临的困惑都会说明白了,让很多选择变得像做一只淤泥里摇尾巴的乌龟还是锦衣华服但是死了三千多年的祭品一样清晰明了。其实不只是文学和哲学如此,我们此前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先生就用写作的文法做喻体,让我们对建筑这个陌生的领域有了清晰的理解;又比如《作为生物的社会》里,作者处处把蚂蚁蜜蜂比作人,让我们对那个小小的昆虫一下子肃然起敬、心生赞叹。这些都是比喻的妙处,能够把比喻用得特别妥帖到位的人,一定是一个能够“跨界”的人,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有点了解的人,一定是个对世界有更深刻的洞察的人。
(过渡语)不过,钱钟书的中国诗印象谈到这里并没有说完,他还特意说了一句——
“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这是为什么呢?原文中有交代吗?(PPT)
思考明确?
因为“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这一点上钱钟书也是言之有据,举出了英国诗人格雷和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远在欧洲,也有几乎出自李白陶渊明笔下的诗歌。在这一段的结尾处,钱钟书表达了一种“你看,虽然我说了种种中国诗的特点,但是你们和我们的诗,并没有那么的不同。”
这就引出了本篇文末的一个观点: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好打比方的钱钟书在这一段为我们带来了一只小狗,要让它磨快牙齿去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所谓中西文化本位,就是那种把中西文化对立起来,孤立片面地去谈某种文化的态度。本位主义,也被视为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人主义”,而文化本位主义者就会发展成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的盲目自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错过广袤的文学森林里美丽多样的风景。我想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在谈中国诗的时候,钱钟书特别强调要让一个心中既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的人才能谈,必须要拿出联系、比较的态度来才能谈。
当钱钟书说“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时,他就抹去了诗的国籍。
追问:既然你们的诗和我们的诗内容上几乎相同,我们读外国诗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文中寻找答案??
“我们的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上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显然,这段话又是一个比喻。对这段话,你怎么理解?(学生思考交流)
钱钟书告诉我们:不曾离家,怎知家里好呢。我们只有在读过更多的文学作品之后,才能明白,西洋的诗同我们的诗或有不同,但没有谁更上乘更优越的高下之别。因为写那些诗的、读那些诗的,不过都是有着悲欢苦乐共同生活在这世上的人而已。
【教学野心】
那么文学如此,其他领域呢?是不是也有“看似不同,其实无异”的情况存在呢?
上周我们读了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和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两篇关于建筑和生物的课文里,我们也有类似的发现:
《中国建筑的特征》“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共同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梁思成先生的这段话几乎恰如其分地回答了为什么中国诗和西洋诗那么相似,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需要、共同的问题,要表达共同的情感,所以我们的诗歌篇幅可能有短有长,发展进程可能你先我后,但是属于文学的本质的东西,我们都是一样的。
《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我们在读的时候让大家也写过一段读后感,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写道了“动物也有惊人的智慧,人类不能唯我独尊”这样的观点。其实无论是中西方的文学作品,还是建筑和文学这样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沾边的领域、人类和蚂蚁这样差异很大的两种生命,通过联系、比较的方法,我们可能会感受到世界上不同事物、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性,感受到了即便是不同的人在看起来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中,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些本质性的诉求和感受其实一样的;从而也就避免了文化上、心理上的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更好地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让自己能以更平和、健康的心态与周遭相处。
【结语】
最后希望大家在今天课后,写下关于这几篇课文你更多的思考与感受,写成一段或者几段话,形成自己的一个(或几个)相对清晰的观点。也许在以后的生活和阅读中,你会收集到更多关于你的观点的“论据”。希望大家保持思考,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