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列夫·托尔斯泰》(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8《列夫·托尔斯泰》(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1 16: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写作思路。
2.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
传记《三位大师》《罗曼·罗兰》
你知道茨威格吗?
读课文,看看斯蒂芬·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到底丑到什么程度?
须发:
面部:
表情:
长相:
身材:
多、密
粗鄙、崎岖、平庸、失调
愚钝、蒙昧
普通、平凡
矮小
文章是如何把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的这么真实的呢?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的神奇效果
比喻: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夸张: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他是文学界的泰斗,他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夫·托尔斯泰
探究列夫·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托尔斯泰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呢?
目光犀利、具有敏锐洞察力
眼睛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锃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光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他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在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他访问贫民窟,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写作特点
1、
外貌
平庸普通让人失望
眼睛
犀利深邃非同寻常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他坚韧的性格、深邃的思想和高贵的灵魂。
2019
妙用比喻夸张表现人物形象
2020
抓住眼睛来展现任务的内心世界。
课堂小结
通过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