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3.2《新文化运动》教案2 (人民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3.2《新文化运动》教案2 (人民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8 08: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顺乎世界之潮流”,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上课时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新青年》这本杂志,通过“集结号起聚群英”、“重塑青年铸国魂”、“呐喊之后解彷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上课之前用一些20世纪初的照片和校园歌曲《兰花草》的音乐渲染气氛(《兰花草》是由胡适的《希望》改编的)。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杂志,提问杂志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导入到旧杂志《新青年》(因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主要的撰稿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从一本杂志的小视角来看这段大历史,新的视角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导入课题《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
一、集结号起聚群英------通过《新青年》的作者群,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展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及其主要经历,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海归派,也就是受到了西方新思想的洗礼,让学生更理解他们的思想。
展示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的图示,使同学们从代表1911年蓝色的柱子和代表1919年的红色的柱子的变化,回忆必修2中的知识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短暂春天”或“进一步发展”,并理解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放一段有关袁世凯 “祭孔”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辛亥革命后的希望形成对比。
课件出示背景小结,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背景的一般方法,即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政治方面、思想方面三个大方面入手。
小结兴起的概况,通过做一道2009年上海高考题检查和巩固所学。
二、重塑青年铸国魂----通过新青年的精神,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设问一:“说一说”,让学生明白新青年的核心精神是科学和民主,并且通过学生念科学与民主的英文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世界意识,特别是让学生理解这是从西方引入的,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设问二:阅读陈独秀的一段话设计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并通过问题的思考从而加深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
设问三:分析一则当时的旧闻资料,模仿新浪网的新闻心情调查,选择看完旧闻的心情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旧思想道德对年轻人的束缚和迫害,从而更理解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这个内容,同时通过这种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能较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三:让同学们看课本第59页的内容,说出文学革命中代表人物、代表作及主张各是什么,再让学生朗读旧体诗《上邪》和胡适的白话诗《希望》(配着《兰花草》的音乐,呼应课前的音乐),同时也通过诗歌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并加深对新文学内容形式的理解,从而理解新文学对新思想传播的促进作用。
内容小结:通过以上的讲解,师生共同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三提倡三反对)。
三、呐喊之后解彷徨------解读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课件出示当时北大中文系的杨振文的一段话、五四运动中学生运动情境的图片,由学生阅读教材60页和61页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小结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性质、意义、局限),在评价中可能局限性方面的概括有点难度,所以利用一幅对联和一幅漫画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对待中西文化上存在着局限性。用毛泽东的话和胡锦涛十七大中的报告(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并做了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的话很有说服力,而胡锦涛的话既有说服力又有时代感),帮助同学树立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
四、课堂小结(用简洁的一二三四五来概括一课的重点,并让学生朗读一下概括性的话,加深本课重点知识的识记。)
五、拓展延伸:
(一)献计献策:今天如果让你再请一位先生来推动中国发展,你将选哪位先生?
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网上论坛:20世纪初,德先生和赛先生被接到了中国。 一个世纪过去了。赛先生现在成了中国的忙人。我常能看到赛先生的身影,也成了赛先生的FANS之一。 但我见德先生的机会不多,和他老人家不熟,有人认识他吗?你如果看了这个博客,你会发表什么评论?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博客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使学生在讨论中关注现实生活的现象,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给学生一个封面,让学生在课后把课堂上问题的思考,写在明信片上,按学号排序,装订成册,作为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
在课件的最后留下本人的邮箱和QQ号,让学生通过网络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这也让学生能真正与老师更好的交流。
【教学反思】
《青年杂志》也就是后来的《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主要的撰稿人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本人从一本杂志的小视角来看这段大历史,新的视角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这个方面考虑重新整合教材的资料,命名本课的课题为《读一本杂志,品一段历史》,围绕《新青年》这本杂志,通过“集结号起聚群英”、“重塑青年铸国魂”、“呐喊之后解彷徨”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这种重新利用教材整合资源的方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让学生学起来觉得兴味盎然。有了这种新的视觉吸引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并且补充教材里没有的资料,设计一些问题,既有根据教材设计的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也有一些根据新材料设计的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把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巩固通过练习的方式穿插在讲解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选用一些高考题让学生感受高考,让学生明白高考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就行。特别是最后设计的“献计献策”和“网上论坛”这种很贴近现实生活的讨论让学生很感兴趣,最后下课时学生觉得还意犹未尽,让学生写下来制成本课的学习成果,既让学生的观点得到充分表述也建立学习档案,这些都是新课程里的新要求。但是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前准备的材料有限,课堂上讨论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的,小组讨论的时间不是很充分,分析也不是很深入,这些都得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