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学设计
本文纵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本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浏览历史文献,筛选和收集相关史料,自己动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和手抄报。指导学生在网上创设四位明末清初思想家虚拟纪念馆。撰写解说词,收集相关人物图片。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
必修Ⅲ专题一
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学如何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史实及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儒学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呈现出各自的时代性特征,从而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学会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的史料,通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探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3.利用今年的高考试题吸引学生。
4.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或手抄报。
5.帮助学生学会浏览相关的网站和课外书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贴近国计民生,这是儒学的新发展,并萌发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2.进一步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3.理解儒学尽管在多次遭到了严重冲击,但当今却出现了复兴的强劲趋势,在于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4.通过学习,可进一步理解和发掘优秀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文明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1.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思维与影响。
2.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篇:烂熟中承古萌新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展示2008年上海历史单科高考试题: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分)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分)
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教师然后提示:要回答以上问题 ,可以通过学习《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来解决。
教师活动:抑扬顿挫滴开场白指出,明清之际是继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社会因素的滋长,沉暮下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批判继承了烂熟中的传统儒学思想,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并对近代民主革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
学生活动:回顾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联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以探究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由来。
教师活动:在学生或打基础上概括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自觉对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
互动与收获:高考试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及时根据“课前提示”向学生指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承古”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萌新”是指思想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有哪些主要表现呢?
第二篇:求索上别开生面
教师活动:同学们很有天赋,我们一起来制作几位思想家的名片,老师首先示范,然后由同学设计并展示,并选取优秀作品与大家分享。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李贽的生平及独特个性,并在课件中准备了一张李贽的名片,包括图片、生平、代表作或名言名句及主张:
1.李贽的生平、性格:明朝后期,离经叛道
2.代表作:《焚书》《藏书》
3. 反正统思想主张: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感悟。
互动与收获:李贽所著《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自己这本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李贽提出了哪些“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观点和见解,并略加分析所谓的“千万世之是非”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活动:那么对于李贽应作如何评价?你们可见仁见智,自圆其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总结。
教师活动:学术界对李贽评价很高,《明朝史话》中说道:“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界的保守落后,奋起揭露统治阶级和道学家的空疏与无能;他敢于向封建传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
互动与收获: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社会下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点: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回顾所学相关知识,并展示三大思想家图片,同时说明“经世致用”概念。经世致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商周至春秋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授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兴旺安宁,《大学》把它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明清之际的许多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其特点是,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学生活动:联系明清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和文化政策来加深理解。
互动与收获:总结概括三大思想家在“求索中别开生面”的共同点为:一是政治主张上,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君主专制和礼教道统而闻名。二是人生经历上,曾亲身参加抗清斗争,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思想倾向上,具有满腔爱国意识,思想开明,学识广博,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的先声,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学术影响上,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史料,要求认识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互动与收获:②主张可以归纳为:
(1)批判君主专制;(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教师活动:教师进一步强调黄宗羲思想的地位:浙东学派的创立者,影响至今。
学生活动:学生提问对于“工商皆本”主张的个人看法: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互动与收获:针对以下论述,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梁启超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③同意,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本和课件的基础上,尝试制作思想家黄宗羲的名片,为了方便起见作一下分工,第一到三排同学来完成,图片可略。教师下座位巡视并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展示。
(2)顾炎武:启蒙精神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史料,要求认识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顾炎武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从材料中概括为:
①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互动与收获:首先要知道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由来,明确“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其次要领会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首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试图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强烈愿望;注重实学,著作中囊括了各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尝试制作思想家顾炎武的名片,为了方便起见作一下分工,由第四到五排同学来完成,图片可略。教师下座位巡视并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展示。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①清初的思想巨人,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教师活动: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船山先生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并领悟王夫之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
互动与收获:通过下列材料了解王夫之的重要政治思想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
②主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之私,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他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成为了了集大成者,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尝试制作思想家王夫之的名片,为了方便起见作一下分工,由第六到七排同学来完成,图片可略。教师下座位巡视并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展示。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唐甄的生活时代和清朝专制的空前强化。
2.主要思想: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本,认为唐甄思想的亮点在于:
(1)最大特点是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
(2)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3.评价
互动与收获:通过师生讨论,得出下面的结论:
(1)一方面,这些大胆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另一方面,这些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尝试制作一位思想家的名片(略)
第三篇:沉暮下晚风轻拂
教师活动:教师强调几位思想家都以反对君主专制和礼教道统而闻名,致力于经世致用。正是基于对儒学传统教条的多方批判、反思与修正,使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进一步领会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互动与收获:经过研讨,出现“沉暮下晚风轻拂”的主要原因有(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统治者却重农抑商。(2)工商业者队伍扩大,市民要求反对专制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统治者利用道统来禁锢人们,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性,阻碍社会更新,进步思想家们要求挣脱藩篱,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腐朽性日益暴露。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活动: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开头的上海高考题应能迎刃而解了,在提问学生的基础上公布答案: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教师活动:引用电视争论片《大国崛起》上一句解说词:“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学生活动:师生一起朗读,提示学生加深感受。
互动与收获: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我们能体会哪些精神?
爱国与创新精神;时代性和批评性;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最后明末清初,专制王朝犹如一艘沉舟已风雨飘摇;传统的儒学思想好象一棵病树充满枯枝败叶。这几位进步思想家上下求索,承古萌新,试图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启蒙思想框架,但仅仅是晚风轻拂,难以形成大潮巨浪。而当时的世界却千帆竟发,万木争春。约200年后,西方思想浪潮惊涛拍岸,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学生活动:在结束本课主体内容后,学生应梳理清楚本专题其演变的脉络:主要阐述了主流的儒家思想兴起、发展、演变过程,即儒家思想在争鸣下形成——先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融合中发展——宋明理学;延续与变异——明清。
随堂练习:
1.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②参加过抗清斗争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④受到过文字狱迫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 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材料三:大贾富民也,国之司命也。 -----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
以上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这种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发展因素有关?
课外作业:
1.制作明末清初有关四位明末清初思想家小传的手抄报。(任意选做一题)
2.设置网上四位明末清初思想家虚拟纪念馆:解说词设计和人物图片。(任意选做一题)
【附录】
推荐网站:
1.历史课程网: http://hist./Index.html
2.中学历史教学园地:http://www.
3.博雅的博客:博主:浙江师大附中 吕准能
http://blog./userlog/403/index.shtml
推荐书目:
1.明清文化史散论,冯天瑜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二版
2.中华文化史( 下),(第2版),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3.中西五百年比较,郝侠君等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疑难突破:
1.对清末明初思想家思想应作如何评价?
他们反对民族压迫和君主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启蒙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但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
2.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否意味着儒学体系的新发展?
当时的理学、心学占统治地位和文化专制空前强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生。理学走向极端;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实质上起了建设性作用。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儒家思想从汲取有益的成分,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能够形成类似西欧启蒙运动的波澜壮阔景象?
中国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反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反响不大,(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西方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潮流如疾风暴雨,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西方先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有启蒙运动群星灿烂,光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