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2(人民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2(人民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8 08: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必修Ⅲ专题一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学如何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史实及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儒学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呈现出各自的时代性特征,从而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以人物为中心,选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相关史料,适当补充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思想巨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开创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策略设计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难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过程设定
新课导入: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导入。
教师展示主题一:第一篇:烂熟中承古萌新
设问:为什么明清之际一度出现了思想的活跃局面呢?
概括: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
(设计意图:回顾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联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和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以探究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由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明末清初出现思想活跃局面的时代背景。)
第二篇:求索上别开生面
(设计意图:利用王夫之的原话作为主题,用此来体现儒学在继承中发展,进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李贽的生平及独特个性,包括图片、生平、代表作或名言名句及主张:
1.李贽的生平、性格:明朝后期,离经叛道
2.代表作:《焚书》《藏书》
3. 反正统思想主张:
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感悟。
互动与收获:李贽所著《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自己这本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
设问:请用具体史实说明李贽提出了哪些“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观点和见解。
概括:否定儒学正统……
互动与收获: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社会下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点: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回顾所学相关知识,并展示三大思想家图片,同时说明“经世致用”概念。经世致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其特点是,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本,并在此基础上相互交流讨论,归纳概括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之处。
互动与收获:总结概括三大思想家在“求索中别开生面”的共同点为:一是政治主张上,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君主专制和礼教道统而闻名。二是人生经历上,曾亲身参加抗清斗争,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三是思想倾向上,具有满腔爱国意识,思想开明,学识广博,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的先声,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四是学术影响上,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基本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史料,要求认识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一: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
概括: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梁启超说这部书(《明夷待访录》):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 ——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设问:针对以上论述,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本和课件的基础上,尝试制作思想家黄宗羲的名片,为了方便起见作一下分工,第一到三排同学来完成,图片可略。教师下座位巡视并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展示。
(2)顾炎武:启蒙精神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史料,要求认识顾炎武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一: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顾炎武的观点。
概括: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了“众治”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教师活动,创设历史情境:船山先生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并领悟王夫之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
互动与收获:通过下列材料了解王夫之的重要政治思想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
概括: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思想上发挥了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成为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相关的历史史料,创设相关的历史情景,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和基本的归纳、概括和演绎的能力。)
问题探讨:
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那么他们还是不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呢?
教师提供下列素材为学生的讨论提供资料依据:
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学史》
黄宗羲是以“继承儒家民本思想”为前提,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
——《中国儒学史》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王夫之《日知录》
师生共同探讨并使学生认识到下列论点: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因此,有些人将明清之际思想特征概括为——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具体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第三篇:沉暮下晚风轻拂
教师活动:教师强调几位思想家都以反对君主专制和礼教道统而闻名,致力于经世致用。正是基于对儒学传统教条的多方批判、反思与修正,使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活动: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进一步探讨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1)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统治者却重农抑商。(2)工商业者队伍扩大,市民要求反对专制束缚,发展商品经济。(3)统治者利用道统来禁锢人们,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性,阻碍社会更新,进步思想家们要求挣脱藩篱,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4)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腐朽性日益暴露。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并没有撼动当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课堂小结:
教师最后指出明末清初,专制王朝犹如一艘沉舟已风雨飘摇;传统的儒学思想好象一棵病树充满枯枝败叶。这几位进步思想家上下求索,承古萌新,试图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启蒙思想框架,但仅仅是晚风轻拂,难以形成大潮巨浪。而当时的世界却千帆竟发,万木争春。约200年后,西方思想浪潮惊涛拍岸,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这一切都留给今天的我们以无尽的思考。
(设计意图:教师对这一时期的思想家的影响作一个交代,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讲解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否定儒学正统,强调个性;“童心说”,“真心”。
二、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点:
2.各自特色:
(1)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工商皆本。
(2)顾炎武: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
(3)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唯物思想;“循天下之公”
形成性练习
1.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以下对其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强调工商皆本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集权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生活在明末清初 ②参加过抗清斗争 ③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④受到过文字狱迫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4.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请回答: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参考书目:
1、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郝侠君:《中西五百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课后反思
结合高中学生与新课程高中教材的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问题探究的方法,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为中心,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系列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最后形成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改造和创新的一个发展过程的历史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 对于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解和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思想观点以及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如何加强互动、控制节奏仍旧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