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3.1《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3.1《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人民版必修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28 08: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专题讨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要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探索历程,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因此学习本专题要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更新的速度很快,各种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学习者分析
⑴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⑶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近代中国思想探索历程而展开,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虽然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也缺乏系统和深度。因此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维新派、革命派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各派思想的比较,逐渐掌握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逐步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学习感受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逐渐形成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难点:理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2)教学形式 讲授、互动
(3)教学方法 图片教学法、比较法、讲述法、讨论法
(4)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睁眼看世界”
1.林则徐
出示材料: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我炮不能及,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
请学生问答: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言语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西方的军事技术比中国先进。探索、爱国、勇敢等精神,言之成理即可)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理由是什么?(①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 ②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四洲志》、《华事夷言》等; ③仿制西方战舰;④最先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魏源
出示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请学生回答:(1)材料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含义: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意义:成为近代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出示材料:
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请回答:①林则徐和魏源共同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②我们如何评价林、魏的思想主张?(积极性:迈出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局限性: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冲破封建主义束缚,因此也就不可能寻求到真正的强国御侮之道。)
3.“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二: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材料三:
思考林则徐、魏源等为什么会提出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妄自尊大;大多知识分子远离社会现实)
二、维新变法
1.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根据书本,请同学们完成下面表格: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 表 主 张 特点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 复
注意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2.出示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根据图片思考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思想的深入发展?(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思想文化: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三、走向共和
1.民主共和方案的提出
1894年,兴中会成立,它的纲领是什么?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纲领是什么?(“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上述纲领中,概括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政治主张是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
2.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根据教材,请同学概括论战的阵地、内容、实质、影响是什么?
3.康、梁维新派与孙中山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有何异同?
主要目的相同:①走资本主义道路;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不同:①维护派保留清王朝前提下,通过自上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革命派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课堂探究(形成性练习)
一般认为,向西方学习即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思潮不断加强,期间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例如下面几位:
人物编号 图像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图像 人物速写
① 康有为的学生,号“饮冰室主人”。 ④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②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⑤ 号“南海先生”,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③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⑥ 中国同盟会的重要成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部长。
(1)从对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三类(每一类两人)。
A.开始认识和了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并未真正实践:______。(③④)
B.学习西方已经由“器物”到了“制度”,主张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_(①⑤)
C.主张在中国进行欧美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______。(②⑥)
(2)概述这三个派别人物对于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主张?(略)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了解并吸取世界各国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做到洋为中用。)
五、课堂小结(板书)
反思小结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但有时候过分强调活动和忽视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让学生有意义地建构基本史实,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时代背景,最后通过学生课堂探究,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探索历程及其思想演变的特点,这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历史思维的培养。
材料一
中国
英国
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
一个主题
思想解放、救亡图存
三个阶段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
器物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