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历史》专题三第二节《新文化运动》,用一课时完成。本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课后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承接了前面“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又为下一课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旨在传播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价值观的思想启蒙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比较全面地文化转型运动。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学法分析
教法、学法及依据
本课主要采取了“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手段及依据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利用“课前提示”预习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近代三位大师的名言: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蔡元培。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胡适 。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陈独秀。
从中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这里的地狱指什么?国家自由又指什么?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为了重铸国魂,北京大学的部分大师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历史,理解20世纪前20年中国思想演变大势,及其与当时的世界和以后的中国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从视频材料中获取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通过“王凡森院士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答记者问”,初步感知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并利用幻灯片中的最后一句话“1915年-1916年的中国,政治及思想界为什么会出现沉闷、彷徨?”。引出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思考。
【师生互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背景:
设问:为什么要开展新文化运动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政治方面 内:独裁专制 外:列强侵略
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 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
2、概况:
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旗 帜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层层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做铺垫。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怎样重铸国魂呢?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以前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课件展示一段文字材料“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设问:这段材料共同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什么主张?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反对复辟”
课件继续展示:
材料一:“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二:“打倒孔家店” ——吴虞
材料三:康有为称颂孔子是“万世教主”,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完备,门徒最众多”,“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均为孔子所创。”
——《中国近代史》
设问: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命运为何截然不同?,试从时代背景、思想状况、经济基础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设计意图:使学生增强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孔子地位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得认识能力。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 “灯闪着,
风吹着,
蟋蟀叫着,
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了,
风熄了,
我应在院中唱歌。
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
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转型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二强,颜渊、王阳明、朱熹、程颐等儒家人物也都有人崇拜。
材料二 1924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题为“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结果如下: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姓名 票数
孙文 473 陈独秀 173 蔡元培 153 段祺瑞 45 胡适 45 梁启超 29
吴佩孚 27 李大钊 25 章太炎 10 冯玉祥 7 袁世凯 5 康有为 3
黎元洪 1 孔子 1 庄周 1 诸葛亮 1 曾国藩 1 汉武帝 1
教师点拨::
进步性: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
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前期没有与群众斗争相结合
没有提出反帝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图表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总结】提问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知识结构(板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 帜:民主 科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性 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近代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转型运动。
积极影响: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课堂练习】
1、康有为著《孔子该制考》推崇孔子;陈独秀等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B.冲破封建阻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C.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扩大自身的影响
2、前期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主要是为了
A.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 B.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 D.支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之所以说鲁迅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
B.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攻击最猛烈
D.首先提倡白话文
4、在中国近代史上,对封建思想抨击最猛烈的一次是
A.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C.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D.“问题”与“主义”之争
5、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主要“新”在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六、课后反思
本课的引入了大量的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够纵向的和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之后的五四运动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和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思想状况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问题。
本节课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史料得出结论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待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