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4《一着惊海天》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4《一着惊海天》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5 15:5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着惊海天》同步经典练
第一部分:基础经典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桅杆(

凛冽(

着陆(

浩瀚(

承载(

坠毁(

娴熟(

舰艉(

湛蓝(

咆哮(

默契(

镌刻(

澎湃(

殚精竭虑(

2.写出下面的词语。
(1)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2)
: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3)
: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4)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3.
填空。
新闻的结构包括 
 、 
 、 
 、 
 、 
 ,其主要特点是 
 。
新闻特写是截取 
 、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 
 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是:都更多地借用 
 ,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第二部分:能力经典
5.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可以用括号里的词语代替的一项是(

A.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熟练)
B.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小心谨慎)
C.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惊天动地)
D.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处心积虑)
6.精美文段赏析: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惊人的默契。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
三、四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赏析下面的语句。
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3)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的神态和心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5)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三部分:提高经典
7.下面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B.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
C.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D.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圆明园祭
冯峥
①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
②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③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④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⑤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⑥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⑧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⑨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⑩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
?这是历史的悲哀!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第⑥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 
 的心情。
(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3)从全文看,第?节中的“他们”是指哪些?
(4)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
1.
桅杆(wéi)
凛冽(lǐn?liè)
着陆(zhuó)
浩瀚(hàn)
承载(zài)
坠毁(zhuì)
娴熟(xián)
舰艉(wěi)
湛蓝(zhàn)
咆哮(xiào)
默契(qì)
镌刻(juān)
澎湃(?péng?pài)殚精竭虑(dān)
2.(1)白手起家(2)殚精竭虑
(3)一丝不苟
(4)默契
3.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用事实说话
新闻事件
再现
文学手法
4.C
(使用不正确,形容威力极大,多用于形容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
5.D
解析:
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是褒义词;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
6.(1)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斗机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3)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7.
B
解析:此句表示比较,表明飞机停靠后的形态。
8.(1)抒情、悲伤。
(2)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3)慷慨施舍想把圆明园重建的人。
(4)作者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