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5 15: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文体知识点训练
(1)课内训练
1.下面有关新闻评论的说法错误的一项()
A.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B.新闻评论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C.新闻评论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
D.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眢中处于—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答案:B
解析:ACD说法正确。B错在“是议论文体裁中重要的一类”,正确的是新闻评论一种新闻文体。
2.新闻评论的內容一般是依据__________事实,阐明___________,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答案:新闻
观点(态度)
解析: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观态度)的一种文体。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2)真题训练
3.(上海杨浦区一模)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的大屠杀死准者国家公祭日。为此,班级拟开展“铭记历珍爱和平”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同学们参与国家公祭网网上活动时,发现国家公布网有以下特点,请概括并填空。
网站介绍
特点
由新华网承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负责内容把关
权威性
随时发布相关新闻
①____________
搜集整理各类以日军侵华历史、南京大屠杀历史为主题的专家言论、名人观点、学术论著
学术性
设有专门板块介绍何为公祭、为何公祭等国家公祭知识
②____________
针对全球网民,有多种文字版本,并按不同地区设立公祭区域,如欧洲公祭、非洲公祭等
③____________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简讯的主要内容,作为班级板报的摘要。
《解放日报》12月14日讯昨天,上
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参与全国联动公祭,同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告慰逝者,惕厉生者。上午10时整,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悼念仪式准时开始。升国旗、下半旗念祭文,部队指战员在无名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全场默哀,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战中壮烈牺牲的抗战先烈、死难同胞。
(3)作为当代中学生,请你在祈愿环节为抗战英烈献上对联,以告慰英灵。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上联:忆往昔,齐心抗日山河壮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即时性②知识性③国际性
(2)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
(3)(示例)看今朝
同力报国天地新(2分)
解析:(1)解答本题,要依据题目中给出的提示,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如“随时发布相关新闻”体现了国家公祭网“即时性”的特点。(2)本题可根据“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参与全国联动公祭,同步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告慰逝者,惕厉生者”这句话概括作答。(3)对联书写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为“虚对虚,实对实”,例如助词对助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题可结合团结爱国、忠心报国等内容拟写下联。
二、表现手法知识点训练
【2018·湖北荆州】
面相与品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盜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肜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亨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研读第⑥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答案:对比论证。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解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重相貌”和“轻品相”这两个短语,明显是运用了对比论证。作用这种想象已经非常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答作用时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2020年中考江西卷)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別的晩,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________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黃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黃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黃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_______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________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________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______
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大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解析】文章第10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把东坡与“我”对海棠的态度对比,突出“我”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把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的“使我头痛”的花香与无香的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对比,突出“我”对花“香”的喜好,“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点明“我”对海棠的喜爱。
【答案】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情达意。如写对于海棠花的深爱,先是以“苏轼恨海棠无香”与“我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对比,突出对“花香”的态度;再以有香的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与兰花、桂花、香豆花、玫瑰对比,突出对花“香”的喜好;最后点明无香的花中最爱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