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课件+教案】:人教版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 语文教学资料【课件+教案】:人教版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31 07:46:39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投影:“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背景为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梁思成雕像。)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
  1948年冬天,解放战争前夕,解放军重兵包围了北京城。一日,清华园的一位学者家里来了位不速之客。来人说,他是受解放军围城部队派遣来请先生在北京地图上标出著名古迹。后来,这张地图被挂在了毛泽东西柏坡平津战役指挥所的墙壁上,他命令围城部队“不准炮轰这些建筑”。这个做标记的人,就是梁思成。
  (请用学们翻开课本,看目录旁的插图:图中戴着眼镜,手捧资料的学者就是梁思成。)
  1950年2月,梁思成与另外一位著名建筑家陈占祥提出,在旧北平城西侧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用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
  然而,刚刚从封建帝王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人们恨不得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事物都捏的粉碎。最终,他的奔走呼号也没能使北京旧城摆脱被大肆拆除的命运。
  梁思成先生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悠久而辉煌的建筑艺术,是一份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吧。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根据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科普类文章吗?
  生:大部分学生坦诚地回答“不喜欢”。
  师:为什么不喜欢呢?
  生:看不懂。
  生:专业术语太多了,让人头晕。
  生:理不清思路。
  师:是这样吗?(指着幻灯片:一个人靠在大大的问号前思考问题,另一个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地坐在地上。)
  生:(笑,齐声)是!
  师:是啊。遥远的科学术语、陌生的科学道理常常让我们陷入重围,难以理清文章思路。如此又怎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呢?
  这节课,我就是为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而来的。
  老师将通过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建筑图片将带领大家进行一场建筑学游历,让文章中的建筑术语立体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把“金钥匙”,帮大家迅速抓住要点,打开文章的思维之门;此外,我们将通过强大的团队合作来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幻灯片:目标与方法:1、美轮美奂的建筑图片——使抽象的建筑学术语立体鲜活起来。2、一把“金钥匙”——抓住要点,打开思路,3、团队合作——探究疑难问题,解读人文内涵。)
  三、阅读文本,筛选整合,理清思路。
  师:现在我就把这把“金钥匙”交给同学们。
  (幻灯片:文字——“点击关键词”。插图——“一把金钥匙”)
  师:所谓“关键词”,是指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词语或短语。找准了关键词,就等于启动了理解文章的引擎。(板书:点击关键词)
  师:俗话说“看书看皮儿,读文读题儿。”让我们先来看——
  生:题目(教师板书:关注题目)
  师: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是——
  生:有的说是“中国建筑”,有的说是“特征”。
  (教师微笑着等待大家的争论结果。)
  生:逐渐将答案统一到“特征”上,但仍有人说是“中国建筑”。
  师:陈然同学,我发现你在三秒钟内就转变了立场,为什么呢?(众笑)
  陈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个偏正短语,“特征”是中心词,“中国建筑”是定语。
  张秋华补充:“特征”是重点,“中国建筑”是研究对象。
  (幻灯片:中国建筑——研究对象;特征——研究方向)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你认为课文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呢?【板书:建筑(九大特征)】
  生:有人说是“3——13自然段”,有人说是“4——13”自然段
  师:两种说法的争论点在第三段上,大家来齐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能否达成共识?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点击关键词”
  生:基本特征(很快明白第三段是九大基本特征的总起)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3——13”自然段,快速点击每段中关于特征及其作用的关键词。
  (五分钟之后)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交流并讨论一下,你找到的关键词在词性、位置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刘玲:它们大多是名词。
  孙迪:有很多关键词在段末。
  董轩宇:也有在段末的关键词。
  吴肖飞:第一、四、五个特征是用冒号作提示的。
  (老师板书:关注名词,关注段首段末,关注标点符号。)
  师:“打蛇打七寸,牵牛牵鼻子。”我们了解了关键词的特征,就容易快速抓住它们,进而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请各小组根据你们找出的关键词,整合有关信息,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介绍一下九大基本特征吧!(要求:1——9小组分别派代表介绍)
  第一小组齐海峰: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投影: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海峰重组了第一段的语序,说得非常明白。第二小组李媛: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师:请你读读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看看有没有漏掉的信息。
  李媛:(朗读)哦!还有,“有户外空间”。
  (投影:“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插图为典型四合院的平面图及实物图)
  第三组李旭:中国建筑的以木材结构为主。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投影:“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间”字构架来承托上面的重量。”插图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立体图)
  师:原来,今天我们认为很先进的框架结构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这一特点啊。
  第四组孙迪:“斗拱”是由一些斗形方木块和弓形短木构成的,它可以“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斗拱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投影:“斗拱的组成”图,武汉归元寺的斗拱图)
  第五组杨春燕:举折,举架的使用可以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投影:举架图例及斜面屋顶)
  第六组张玉玲:屋顶有巨大的装饰性,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投影:武汉归元寺“华武玄门”的屋顶)
  第七组白永健:在使用朱红和彩绘等色彩装饰上,中国建筑是最大胆的。(投影:朱红与彩绘建筑图片)
  第八组谷春满:建筑构件经过各种形状的加工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投影:“霸王拳”“三福云”“脊吻”“瓦当”“门环”图片。)
  第九组刘玲:在建筑材料上,有色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都有很强的装饰性。(投影:木刻、彩漆、浮雕、琉璃图片)
  师: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这些特征的
  学生思考。
  (投影: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个别建筑的构成”“群体建筑的构成”“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
  师:请大家再次观察关于九大特征的关键词,明确写作顺序。
  李旭:作者从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
  杨玉华: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投影,写作顺序)
  师: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是“特征”,这里要讲的是“基本特征”,看来下列九点并不是“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全部。请同学们浏览文章一、二自然段和“14——20”自然段,点击关键词。想一想,这些部分和基本特征有何关系?
  (学生速读课文。)
  王雪娇:我找到的关键词有“地域分布”“历史发展”“文法”“词汇”“拘束性”“灵活性”“可译性”,“中国‘文章’”。我觉得这些部分不是在说建筑了。
  师:对,这些文字虽然还是基于“建筑”的,但是已经“高于”建筑本身了,已经是“形而上”的东西了。到底是什么呢?
  李慧:建筑的精神.
  张磊:不,是建筑的艺术。但似乎还不大准确……
  师:在“精神”“艺术”这两个词的范围上再扩大一层,那应该是——
  梁馨:文化.
  师:如果一定要给“文化”加个定语的话,那是——
  生:中国文化【板书:文化(中国特色)】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根据找到的关键词,共同写出本课的提纲吧!
  小组合作,写出提纲。
  (投影:结构提纲)
  教师小结:科技文阅读,常常如王国维的诗句所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在今天就是一把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我们通过点击关键词,抓住了文章要害,然后整合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变得简单明晰起来。
  四、重难点探究
  师:我们刚才找到的关键词中,有三个词语是加了引号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文法”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14——16”段,找出关于文法的词句,总结“文法”的含义和特点。
  学生跳读课文,感到难以整合,形成小组合作。
  贾阿楠:“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是指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它有拘束性和灵活性。
  师:你的信息整合较全面。正因为“文法”有“拘束性”,中国建筑才独具中国特色;正因为“文法”具有“灵活性”,又造就了中国建筑的丰富之美。
  (投影: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师:作者用贴近的语言文学术语来比喻陌生的建筑理论,使之通俗易懂。这一手法贯穿了文章的后半部分,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学生阅读课文,填表,投影展示)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中国“文章” 用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建造出的“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教师小结:一代建筑大师以开阔的视野纵观历史长河,横览世界建筑,提出建造适合于时代的“中国特色”的建筑。这是一份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体现。
  五、拓展延伸
  师:20世纪50年代,当梁思成痛感自己无力保护古老的北京城时,曾沉痛地说过“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五十年后的2007年,北京市的领导做出“夺回古都风貌”的决定。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恢复一段当年北京的旧城墙。一些北京市民抱着当年拆毁的旧城砖,在电视镜头前说着:“我们要为恢复北京城墙做贡献。” 而那些抱着旧城墙砖,呼吁恢复城墙旧貌的,许多都是当年的毁城人。
  同学们,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呢?
  杨志刚:盲目的拆毁古代建筑,就是在拆掉属于我们的文明。
  陈红涛:我们应该记住这沉痛的教训。在保护的同时建造富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段晓云:古建筑毁了,意味着它承载的文明也遭到了毁坏,靠“夺”怎么能夺得回来呢?
  师:是啊!怎么能夺得回来呢?在“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下,涌现出了许多所谓“夺式建筑”,北京西客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影:北京西客站图片)
  生:有的说漂亮,有的说不好。
  (投影:北京西客站与平山县城鸟瞰图)
  师:大家观察一下:北京西客站与平山县城街道旁的房屋有什么共同点?
  朱艳梅:两种风格的简单嫁接。
  师:继承与发展并不矛盾。但是,一定要真正掌握属于我们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才能真正写出一篇篇中国特色的“文章”。
  值得庆幸的是,有许多建筑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良传统,建成了一大批富于中国特色又适合时代特点的建筑。
  请看下面这些现代建筑,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地震后重建的都江堰南湖景区图片、珠海金域廊院小区规划图、国家大剧院、重庆人民大礼堂)
  生:屋顶的装饰性、彩绘、脊吻、木架结构、对称、红色
  六、研究性学习
  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乡的街道村落走一走,看看我们家乡的旧民居保留了哪些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新民居又有怎样的特色?
  (投影:平山新旧民居图片。)
  作业:考察家乡建筑的特点,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中 国 建 筑 的 特 征
  梁思成
  建筑(九大特征)———— 文化(中国特色)
  副板书:
  理解内涵
  ↑
  理清思路
  ↑
  整合信息
  ↑
  点击关键词
  关注:名词
  段首段末
  标点符号
  提示性词语
  特殊段落(共123张PPT)
中国建筑的
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梁启超的公子, 建筑巨匠, 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两座丰碑,把亲手设计的国徽送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不计国仇家恨,力使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免遭盟军的轰炸,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大厦的设计。
北京故宫
作者梁思成
作者梁思成
北京四合院
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二、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14-17)
四、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18-20)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1-2)
1、体系独特
2、分布广阔
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第一部分: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 -二)
(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珠海 金域廊院 小区规划图
第二部分: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五)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九)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小结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文章结构
一、概说
二、九大特征
三、风格、手法
四、可译性
自成体系
个别建筑物
平面布置
结构
 
装饰
中国建筑的特征
柱梁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朱红为主
外露构件加工
有色琉璃瓦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四、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长廊
斗拱
斗拱
斗拱侧面
屋子一角
屋脊
筒瓦、戗兽、脊吻
回廊
脊吻和戗兽
屋角
彩绘
彩绘
夹道
隔扇
亭子


岳阳楼
滕王阁
鹳鹊楼
黄鹤楼
小布达拉宫
天坛
北京牌楼
凯旋门
华表
外国的纪念柱
一 、个体建筑构成
谢谢欣赏
再见
老牌坊
中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
二、群体建筑构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 打比方
三、结构方法
柱子支撑的亭子
柱子支撑的亭子
四合院里的木质的墙门窗一体
四、斗拱
各种各样的斗拱
四、斗拱:
减少受力
装饰性
五、举折、举架
在图中找出立柱、橫梁、斗拱和举架。
斗拱
举架
立柱
橫梁
六、屋顶的装饰作用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翘起如翼”的屋顶
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屋顶
七、颜色的选择——朱红
霸王拳
八、部件的装饰作用
三福云
瓦当
脊吻
门 环
八、建筑材料的装饰
彩漆
木刻
浮雕
琉璃
浮雕
琉璃
课文小结
作者条理清楚、精要严谨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显著特点,通过多种说明方法,既作了理论层面上的解释,也有形象生动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检查学习效果
看看下面这些现代建筑,
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
国家大剧院内
红色
珠海金域廊院小区规划图
对称 红色 屋顶
上海金茂大厦





重庆人民大礼堂
红色 屋顶 彩绘 对称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故宫建筑群
珠海 金域廊院 小区规划图
故达拉宫
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
哈马清真寺(印度)
教师小结:
世界在发展,我们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但是,我们也不能摒弃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毕竟民族的东西,无论何时,都不能丢弃。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件
谢谢欣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