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家争鸣
(一)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又如: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第一节第一目“礼乐文明的确立 ”中的“百家争鸣”中已学习了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一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2、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 世意义和影响。
【知识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即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产生“诸子百家”。
4、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
1、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2、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1)、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礼”:维护周礼,贵*有序(保守性);“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逐步改良;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礼”:①“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
“仁”: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②行“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4)伦理观:性相近
3、评价: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2)、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3)、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4)、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地位: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其本人的历史价值:被推崇为圣人,受后人景仰。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2、孟子——继承发展
⑴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
⑵思想主张
A、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B、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丰富完善
⑴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⑵主张:
A、哲学(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B、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C、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⑶评价:
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生活时代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主要观点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具有进步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仁政:省刑法、薄税敛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民为贵,君为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
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教学思路设计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又如: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第一节第一目“礼乐文明的确立 ”中的“百家争鸣”中已学习了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高一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因此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根据以上分析在课的结构上分以下四大块来处理
学生课前准备→创设情境深入新课→回顾文本、学生角色扮演→整理知识、阅读材料、达成理解→合作探究、迁移应用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