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蝉
学习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培养读书时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4.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
活动一
整体把握,掌握文章内容
1.通读全文,在文中做批注,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根据文章的结构图,说一说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蝉
蝉的地穴
地穴出口
出穴成长
洞穴(2~3)
建穴(4)
伺机出穴(5~7)
出穴(8)
脱皮(9~10)
飞离树枝(11)
蝉的卵
成虫产卵
产卵(12~13)
天地破坏(14~17)
卵化(18~20)
落地(21~23)
挖穴隐藏(24)
成虫产卵
幼虫
卵
成长
幼虫
学习过程
3.细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出文中关于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辨别说明顺序及思路;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课文
介绍的角度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的顺序
说明方法及作用
准确、生动的语言
《蝉》
蝉的地穴、蝉的卵
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1.介绍蝉的地穴是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
2.第8-11段是按照对事物的观察顺序写的
3.从全文来看,作者按照“幼虫—成虫一卵—幼虫”的顺序来写
1.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了蝉窠与其他多数掘地昆虫的窠不同,突出了蝉的窠周围无土的特点
2.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打比方把蝉比作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蝉的聪明,自然而亲切
1.准确性。如“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2.生动性。“如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学习过程
说一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活动二
精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活动三
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1.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
学习过程
2.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
活动四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学习过程
2.作者不按蝉的生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题干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一幼虫一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1)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
(2)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3)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学习过程
活动五
课外观察,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选择你身边最令你感兴趣的某一种小动物,搜集该动物的资料,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并用准确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学习法布尔科学探究的精神。
1.按照时间顺序观察,能够准确地记录。
2.能够抓住观察对象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其特点变化的情况,进行准确记录。
3.根据观察对象的变化,写出自己不同情况下的真实感受。
4.字数不少于600字。
学习过程
阅读《国宝——大熊猫》,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六
阅读训练
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貓”。“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貓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学习过程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慣,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千克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的动物。
学习过程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大熊猫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到处流浪,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别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摇摇晃晃,爬起树来却挺高明。它的听觉非常灵敏,受到惊扰时,就非常灵活地攀上高高的树梢,躲藏起来。
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奇怪的是,一只体重100千克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千克,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的时间。
学习过程
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大熊猫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更重要的是,它是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科学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动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猫几百万年来的形态构造变化不大,现今的大熊猫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猫有着“活化石”之称。
学习过程
1.选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一中心,运用
顺序分别介绍了大熊猫名称的由来、
、
、
、
等情况。
2.结合全文说说大熊猫珍贵的主要原因。
3.“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千克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4.选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谈谈熊猫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理由。
学习过程
参考答案
1.逻辑
食用习惯、活动范围、繁殖、生长状况
2.它体态可爱,数量稀少,具有研究古代哺乳动物的珍贵价值。
3.不能删去。原因:“最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它比较客观地说明了熊猫每昼夜的竹子食用量,删除后意思的表达就绝对化了,容易被理解为每天只食用15~20千克。
4.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充分说明了大熊猫繁殖能力低,且不易成活,进一步突出了大熊猫的珍贵。
5.因为作为国宝的熊猫来自广袤的森林,熊猫追求新鲜,充满力量,无拘无束,是个可爱的动物,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笑声。它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