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列夫 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8: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上《8.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味品析语言,分析本文传神的肖像描写和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技巧。
2.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进一步阅读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
二、教学重点
体味品析语言,分析本文传神的肖像描写和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并进一步阅读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品析法
第二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生活的回忆”“重要的他人”的内容主题编排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4 篇课文。通过学习,感受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抓住其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并且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同时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解析
人文主题:从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中,深入探究并理解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语文要素:整体把握作者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法,揣摩精彩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作者抓住人物最具代表性之处进行描述和评价的手法。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将要一起跟随奥地利著名作者茨威格与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会面,我们就从寻访他的墓地开始吧。
(课件出示托尔斯泰墓地图片)
一位世界伟人,他的墓地没有墓碑,不留姓名,只是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朴素至今剧烈震撼着人们内心深藏着的感情。那么,这个伟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形成对托尔斯泰的初步认识。
想象托翁相貌
1. ? 想象托翁相貌
教师语言:托尔斯泰是个贵族,是社会活动家,是世界文豪,可以说是个明星,你想象中的托尔斯泰应该长什么样子呢?你能把他的外貌给老师描述一下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想象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
求证托翁相貌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 - 5 段,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的。
学生活动:小组阅读,交流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再认识。
交流预设(课件出示)比如:
(1)认识(印象):外貌平庸甚至丑陋。他和普通俄罗斯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2)文本依据:第 1 段突出托翁(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尤其突出他脸的多毛特征;第 2 段用各种修辞形象地描写托翁面部的各个部位,表达托翁面部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第 3 段重点写面容表情,突出托翁丑陋的一面;第 4 段作者从多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写托翁的相貌普通和平常;第 5 段借托翁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来表现托翁的外貌平凡甚至丑陋。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人物的外貌想象和作家笔下的人物外貌产生反差,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文本的兴趣
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师语言:本文在进行外貌描写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修辞手法的使用有何表达效果呢?请同学们先将第一自然段改写为不用修辞手法表现的白描语段,并在此基础上与原文作比较,体会修辞手法在描写语段中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班级分享。
交流预设(课件出示):
改写:他有一张多毛的脸庞,髯很长,眉毛很粗且倒竖着,呈灰白色的鬈发堆在额头上,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见他茂密的须发。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源于他的白色大胡子。
体会:不使用修辞手法,虽然也能体现出托翁的外貌特征,但读来干瘪,没有生气。而本文中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点,须发如“热带森林”,胡子如“白浪”,这些比喻让描写变得形象生动,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赏析修辞句子
教师语言:请你找出文中 1 - 5 段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
(1)句子旁边进行批注,并小组交流。
(2)每组抽选代表,班级展示。
交流预设,比如: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赏析:“低矮的陋屋”是普通民众才会居住的屋子,作者以此作比,不仅奇特形象,并与前文反复提到的托翁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相对应。
【设计意图】
从多种角度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写作训练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看到,用了修辞和不用修辞在表达效果上是明显不同的。如把“皱似树皮”去掉,便成了“遮住了黝黑脸膛”,没有原句形象生动。可见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写作时运用。老师的电脑里有三张名人的照片,我们不妨现在就做一下这方面的练习。
(课件出示:与茨威格同年出生的中国文豪鲁迅、2003 年感动中国人物成龙、从辽宁铁岭走向全国的笑星赵本山。)
要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位,描写他肖像中最突出的一点,使用修辞。
【设计意图】
利用课堂所学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提升写作能力。
小结
课文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设计意图】
总结本课所学。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请你将课文所描述的托尔斯泰的形象用简笔描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描画的依据。
【设计意图】
通过简笔画和文字介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展示简笔画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分组交流昨天的课后活动成果,每组选代表展示并解说。
【设计意图】
通过简笔画展示,进入学习状态,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托翁眼睛的特点
教师语言:老师根据茨威格的描写也用电脑给托尔斯泰画了一个像,但是却没有眼睛,请同学说阅读课文的 6 - 9 段,看看托尔斯泰的眼睛长什么样子,然后我们一起尝试给他画上眼睛。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件。课件每点击一下就出现托尔斯泰相貌的一部分,按照图像出现顺序,老师解说:泡沫般的鬈发;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树根样的眉毛;树柴样的额头;宽宽的、仿佛被人打塌了鼻梁的狮子鼻。课件特点:没有眼睛。)
要求:请同学们按照句式回答。
(课件出示:我从_________这几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_______的眼睛。)
学生活动:学生套用句式,谈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交流预设(课件出示),比如,
我从“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像豹子一样有神采,尖锐犀利的眼睛。
教师语言:我想此时我应该随着作者的描写让托尔斯泰这双具有特色的眼睛回到他的面庞上去。(课件出示画面——画上眼睛)
描写眼睛和描写外貌的情感色彩对比
教师语言:老师发现一个问题,茨威格比较偏爱托翁的眼睛。描写眼睛和前面的肖像在感彩上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交流。
交流预设,课件出示:
作者在前文大幅度描写托翁的外貌,并以贬低托翁外貌为代价来突出后文对托翁精神世界的赞美,这样的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此手法写作的过程中,“抑”的部分不可一味求“抑”,同时要为“扬”的内容提供基本的暗示,如本文中反复提到托翁是“俄国普通民众的一员”这一句意蕴深刻的话,就是为后文的“扬”做准备。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外貌和眼睛,了解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内涵
教师语言:结合老师对托尔斯泰的介绍以及你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品读,看看在这双眼睛背后的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课件出示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简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
预设:托尔斯泰,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 ,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 ,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于途中。
【设计意图】
结合托尔斯泰生平经历,以及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入理解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文本比较阅读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阅读罗曼罗兰《名人传》第 17 节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的异同。
(课件出示: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
学生活动:学生比较阅读文本,并在旁边做批注,小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
交流预设:内容上都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和眼睛,但是在写作手法上,课文中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优美;而《名人传》中的语言比较平实。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并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课文小结
教师语言:很高兴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已经从外表逐渐走向内心,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的高贵不在于相貌而在于灵魂。虽然我们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但却是个很好的开始,老师有个建议,让我们阅读大师,走进经典:
(课件出示:《名人传》《忏悔录》《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表面上看可能和本课无关,但我相信它会给你们启发的。
(课件出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树立阅读文本,阅读大师的意识。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1. ? 阅读《名人传·托尔斯泰传》。
2. ? 观看《列夫·托尔斯泰》传记视频。
3. ? 以“我眼中的托尔斯泰”为题,抒写你对托尔斯泰的看法,字数 500 - 800 字。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深入了解托尔斯泰,以语言实践的方式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