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三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8:2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上《10.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积累文言词句。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
3.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2.通过词句的品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三、教学难点:合作探究,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 ??批注法 ??品析法
第三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自然山水”主题编排了《三峡》《短文二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4 篇课文。通过学习,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峡》解析
人文主题:感受长江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
语文要素:学习骈句的知识,反复朗读,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领会文章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结合语境积累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大家最为熟知的描写三峡的古诗是——(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齐读古诗)。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曾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了三峡之美,【课件播放三峡纪录片片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领略一下 1500 多年前雄壮绝美的三峡风光吧!
?【设计意图】
?借助古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教师语言:下面请各位同学对照课件上的字音,熟读课文。
学生活动:
1. ? 个人朗读感知
课件提示: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2. ? 合作互读感知
教师语言: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朗读的停顿后两人一组互读课文,至少互读一遍。
课件提示:
?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三峡之美,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
疏通文意
教师语言: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我们可以运用逻辑分析法和温故知新法推断词义;此外本文还有大量的四字词语,形似成语,而成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语的用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成语助解法”——运用成语中某些语素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学生活动:
1. ? 圈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②重岩叠嶂?? ③夏水襄陵?? ④沿溯阻绝??? ⑤乘奔御风?? ⑥素湍绿潭
⑦回清倒影?? ⑧清荣峻茂?? ⑨晴初霜旦?? ⑩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2. ? 小组合作:运用逻辑分析法、温故知新法、成语助解法推断词义。(可以是小组内部分工,也可以是各小组分工。)
课件示例:
①略无阙处:(逻辑分析法。“略无”略,略微,一点;无,没有,略无,一点没有;“阙”同“缺”,缺少,结合文意分析为中断)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②重岩叠嶂:(逻辑分析法。“重”意同“叠”,“岩”意同“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③夏水襄陵:(逻辑分析法。“夏水”主语,“陵”意为丘陵、山陵作宾语,“襄”在此处必为谓语动词,解释为漫上)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④素湍绿潭:(成语助读法。银装素裹,素,白色。“素湍”的“素”,白色。)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⑤晴初霜旦:(温故知新法。旦辞爷娘去,旦,早晨;霜旦,旦,早晨)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
教师小结点评:掌握翻译文言文实词的一些方法,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一点儿也不困难!
3. ? 小组共读,疏通文意。
要求运用所学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全文翻译。
4. ? 班级交流,解决疑难。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词句翻译问题。
【设计意图】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的基础上,学习文言词语翻译的方法,提升学生翻译文言词句的能力。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再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齐读),用“三峡的??????????美,美在?????????????,你看那???????????”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课件呈现句式)
要求:按照句式,重点指出三峡的美点,并从作品中找到具体依据,简要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关注三峡之美,在巩固对文意理解的同时为为第二课时赏析三峡之美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诵读美
教师语言: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在多情作者的笔下,诸多地方的胜景尽收眼底。让我们齐读《三峡》,继续感受“三峡”之美。
?【设计意图】
?通过齐读《三峡》,感受三峡之美和文章的音韵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展示美
教师语言:交流作业,集中展示三峡美,用“三峡的??????????美,美在?????????????,你看那???????????”的句式说一说三峡美在哪里。(课件呈现句式合示例)
示例:三峡的山美,美在它的连绵高峻,你看那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活动:
运用“三峡的??????????美,美在?????????????,你看那???????????。”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发现。
汇总美
教师语言:大家发现的三峡之美真是太多了,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把这些特点进行分类整理。这里有三种分类标准可供大家选择:【课件】
1. ??按“山”“水”这两个事物来分类;
2. ??按按春、夏、秋、冬四时来分类;
3. ??按动景和静景来分类。
要求:选择一个分类标准,然后依据分类标准将所列出的“三峡”之美进行分类。
示例:按“山”“水”这两个事物来分类
山:连绵不断,高大峻峭 ?…… ?
水:水势浩大的壮观 ?
流速迅猛的气势 ??
水退潭清的秀丽
水枯气寒的凄美
……
?【设计意图】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雄伟的形势和奇丽的景色。欣赏三峡之美,培养学生品读感悟的能力。
探究美
教师语言:《三峡》确是一篇优秀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让我们细读文本,一起去探究美。
学生活动:
自主活动: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三峡之美的。——山和水
山的特点
小组讨论:在描写三峡的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
示例:“两岸连山……不见曦月。”
关键词:连、无阙、重、叠、隐、蔽。
特点:山高岭连,遮天蔽日。
水的特点
小组讨论: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
示例:
顺序:①季节顺序:夏、春冬、秋;
②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
夏:襄、阻绝、朝发暮到、乘奔御风
特点:水势浩大,流速迅猛(层层铺展)——险
春冬:素、绿、清、影、清荣峻茂 特点: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动静结合)——趣
秋:寒、肃、凄、哀 特点: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面描写)——悲
要求:注意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写景方法
合作探究:作者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①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正面写山多,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险峻,江面狭窄,苍天一线。“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其凶险。“有时朝发白帝……不以疾也。”侧面表现夏水迅疾。“每至晴初霜旦……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不绝,悲哀婉转,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② 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③ 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写法的探究,深入体会作者感受美,表达美的精妙。
感叹美
教师语言:我国的山水文学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阅读《三峡》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讴歌和赞美让我感受到他有一个博大而绝美的情怀。
【设计意图】
领悟作者在文字背后所寄予的情感,感受古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总结
教师语言: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上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壮阔的三峡工程,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如何变化,变的是景色,不变的是我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穿过那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语句,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吧。
要求:以“我读古代山水美文”为题写一篇随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阅读范围,古代山水美文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