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8:2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上《14.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3.品析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在特定环境下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4.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二、教学重点: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品析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在特定环境下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第四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这 4 篇不同类型的散文组成单元。通过学习,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背影》解析
人文主题:读懂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体会父子间的深情。
语文要素:理解本文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把握文中情感态度的变化,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品味文章素朴又不失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儿女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与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设计意图】
激发情感体验,导入新课。
分析“背影”的作用
教师语言:文章标题为“背影”,我们就从背影切入,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
本文写了哪几次“背影”?请同学们在原文勾画,并进行分析。
明确: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故全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中,“背影”时时写到,前后出现过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写作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略写背影。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表明父亲背影在“我”心灵留下的深刻印记——虚写背影。
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中父亲买桔子时,详写背影。
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和儿子的感动——实写背影。
第三次是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时,略写背影。
惜别背影:再次写父子分手的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实写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详写背影。
再现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虚写背影。
哪一次“背影”最具体、最感人?
明确:第二次。(望父买橘)
教师播放视频《望父买橘》,看后让学生朗读文章并说出情感体验。
明确: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
【设计意图】
分析文章线索,整体把握所描写的四个“背影”。
细节描写,刻画背影
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抓住了哪些细节?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
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颜色为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蹒跚一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作者对父亲爬月台的描写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了“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用“攀”不用“抓”是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的紧张啊!同样,“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语言描写,体会情感
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明确:父亲的语言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切。
【设计意图】
细读文本,感悟父爱子之情。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根据车站买橘的内容,画一幅插画。
【设计意图】
用画的方式,还原父亲买橘的经典场景。
第二课时探究写法,悟背影
教师语言: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但本文却重点描写了人的背影。
(课件展示)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
理解“我”四次流泪
教师语言:文章之所以感人,除了父亲的言行之外,“我”的情感也是重要的。
(课件展示)说说“我”的四次眼泪是怎样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的?
明确:
第一次流泪: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满院狼藉”,触目伤怀时的凄凉悲怆的泪。这次流泪是悲哀,为后文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后文人物情感的变化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
第二次流泪:分别前,父亲老态蹒跚地去为“我”买橘子时的盈眶热泪。这次流泪是感动,用眼泪表现出背影的感人,着力刻画出父子间的感情,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渲染了真挚的感情。
第三次流泪:分别后,目送父亲背影消逝在人群中时的潸然泪下。这次流泪是留恋和不舍,表明我领悟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也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别绪,也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
第四次流泪:文章结尾,眼前再现父亲的“背影”时晶莹的泪光。这次流泪是伤心之泪,与文章开头回环呼应,表达了我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使文章格外凄切动人,情长绵绵。
【设计意图】
从儿子的观察视角和情感表达,深入理解作者情感。
赏析句子,理解主旨
教师语言:文章结尾段写得也十分感人,现在我们来分析最后一段。
学生活动:默读结尾段,圈画重点词句,分析回答问题。
1. ? 你如何理解父亲信中所说“我身体平安”,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明确:“我身体平安”是不希望“我”担心他,而“大去之期不远矣”是假话,事实上父亲在写完这封信后20 余年才去世,父子二人此前因父亲擅自取作者工资而父子不合,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看望自己,不再计较以前的误会、不快。所以,才说“大去之期不远矣”。
2. ? 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明确:简短的一句抒情, 道出了作者的追悔、思念,读者不难从中体会到作者内心五味杂陈的情感。
既照应了开头和文中的背影,也点了文题,很简洁地收束了全文,可谓是言尽了,但就在这朴实而充满真情的寥寥数语中却寄托着儿子对衰老的父亲的强烈思念,使得文章余意未尽,倍感亲切动人。如果说文章的前面部分着重表现了父亲对于儿子深沉的舔犊之情,那结尾则集中抒发了自己那怀念和感激之情,这里有对父亲一生劳碌而老境却如此颓唐的同情,有对父亲因事不如意而易于动怒的理解,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创作背景
教师语言: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背影》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课件展示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另说为 1927 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写道:我北来后,他(指作者的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说:“我意在表现自己。” 1947 年 7 月 1 日作者在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问题时又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课余之暇,随便散步,学生向他请教,谈到陶渊明诗,也谈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我在《背影》里写出了可贵的性格。”
教师语言:文章写的是 1917 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 1925 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清官被人们打压下去,贪官却在四处逍遥。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这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提示: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明确:
当时: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它所书写的是人性中的至性———血缘亲情。朱自清用《背影》演绎与诠释了与一般五四作家悖反的思想理念, 而且告诉读者, 文学是表现人性的, 而表现人性真善美的思想魅。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现代:朱自清是带着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再去回忆这段往事,去审视那个不成熟的“旧我”。少不经事的朱自清对父亲的不理解和隔膜,也能感悟到经过人生艰难漂泊后的朱自清先生对父亲发自内心的同情和理解,自责和悔恨,以及深情的牵挂和怀念。双重情感交织在文本中,叠加在一起,我们需要用心去聆听作者的心灵变奏曲。
【设计意图】
联系写作背景,双视角深入理解主题。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示范两个习作片段)
片段 1:最让我动情的是妹生病时,矮小而肥胖地父亲一口气把她抱上了七楼找医生,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从他的额头沁出,我看在眼里,心里非常地难过。(外貌描写)
片段 2:让我最动情的是我生病时父亲跑出去给我买水果吃。那天天气不太好,雨刮着风。父亲拉了拉衣领,头缩在里面,手插在口袋里走出去了。也许是路滑,也许是父亲走得太快,刚走几步,“叭”一声,父亲摔倒了,重重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半晌,才爬起来,双手撑着地,一只脚慢慢往前缩,一膝跪在地上,另一只脚艰难地竖起来,撑住了地,爬起来,双手托腰,浑身湿淋淋的,身上沾了些泥巴。爬起来的爸爸没有回头,蹒跚地朝水果摊走去。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就来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烘托)。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以细节体现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