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上《16.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分析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
2.把握作者所阐述的道理,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品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其人文内涵。
二、教学重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领会文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
结合学习和生活经历,通过品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领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圈画批注法?????品析法
第四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这 4 篇不同类型的散文组成单元。通过学习,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散文二篇》解析
人文主题:感悟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
语文要素:结合对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永久的生命》质疑导入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永久的生命》。初读这个题目,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惊讶,生命怎么可以永恒呢?这只有《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中才能实现吧?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心中充满了疑惑,那么就让我们赶紧读一读,一解心中的疑惑。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对生命是什么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与圈画
教师语言: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能解开你心中疑惑的句子。
学生活动:自由阅读文章,圈画关键语句。
预设:
1. ? 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 ? 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设计意图】
?初步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所阐述的道理。
“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谈看法
教师语言:读完全文后你对“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可以结合实际和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班级交流讨论:针对可能出现的 3 个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
预设:
1. ? 我认为生命是可以永恒的,正如作者所说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2. ? 我认为生命既是永恒的又不是永恒的,文中作者说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也就是说生命对于个体而言它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现在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也就只能活 100 多岁;但是生命对于整体——全人类来说它是永恒的,人类会不断的繁衍延续。
3. ? 我认为生命是不可能永恒的,人不能永远活着。
教师小结点评:生命是伟大神秘而又丰富而奇妙的,但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作者也清楚地懂得这一点,他所谓的永恒的生命是从民族、人类这样的大生命机体的角度说的。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说才具有合理性。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概括 2 ~ 5 段内容
教师语言:也正因如此,作者首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第 1 段)谈了生命易逝。这样容易为人接受,也容易理解。接下去的 4 个段落作者又写了什么,是如何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呢?
学生活动:?概括 2 ~ 5 段内容。
第二部分(第 2 ~ 3 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 4 ~ 5 段)赞美生命。
理清阐述哲理的过程
学生活动:理清作者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过程。
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
?理清课文的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
哲句品读
教师语言:文中有很多对生命本质认识的句子富含哲理,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出示)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④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⑤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
(课件出示)
示例:我选择③,我的理解是: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学生活动: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
品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永久的生命》小结
教师语言: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摘抄积累富有哲理的语言。
《我为什么而活着》质疑激趣
教师语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同学各抒己见)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那么现如今的我们又该为什么而活呢?
【设计意图】
?通过质疑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哪一种追求最重要
小组合作探究: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著最痛苦的?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同情心,爱和悲悯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爱和悲悯,只片面地追求爱情,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片面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凶,所以爱和悲悯最重要。
表达顺序能否调换
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的表达顺序能否调换?
爱情,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同情心,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
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
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教师语言: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设计意图】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
教师语言: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它引起了你怎样的共鸣呢?
学生活动: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过渡到自我生命的思考。
小结
教师语言:本文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激发生命热情。
课后活动
搜集名人志士故事,探求他们的生命追求,完成两组小诗。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
……
xxx活着是为了
xxx活着是为了
……
示例: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一切不仁不义苟且偷生的行为都应当肯定);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 (人类一切伦理道德都应当改写) ;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 (一切生物的价值都是一样的) 。
岳飞活着是为了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活着是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
余光中活着是为了(“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阅读范围,体会仁人志士的生命追求,获得丰富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