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上《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读序言和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把握其写作的背景,写作的基本内容,以及写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助读材料,了解纪实性作品的特点。明确本部名著中要关注的问题,制订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任务。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准备进行阅读探究。
二、教学重点:读序言和目录,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三、教学难点:了解纪实性作品的特点,明确阅读的任务,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准备进行阅读探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浏览结合法、资料助读法,自我研读法、小组讨论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跳读分析相关语句或段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蕴含其中的人文关怀。
2.通过分析感悟斯诺的思想感情,深化对纪实性文学作品特点的认识,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跳读分析相关语句或段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蕴含其中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感悟斯诺的思想感情,深化对纪实性文学作品特点的认识,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浏览结合法、精读助读法,小组讨论法,小组展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上课前,我们进行一次猜人物比赛。请同学们看助读材料。【课件】
? ? ? ? 材料 1:有这样一位外国记者,他在遗愿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所以他的骨灰一半安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 ? ? ?材料 2: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 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 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他写下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 ? ? ?材料 3: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受此书影响而前来支援中国抗战的。白求恩在致友人的信中是这样解释来华的原因的:正是读了他的这本书我毅然奔赴抗日前线。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 ? ? ?材料 4:他的书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第一次向全世界解释了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也让全世界了解红军不可征服的精神、热情和力量。该书自 1957 年面世以来,用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
? ? ? ?材料 5:从文学艺术价值上说,这部报告文学在形式和风格上独树一帜,它把现场观察和采访事实巧妙地结合,它的高度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艺术,它的朴实、清新、幽默、论辩的风格,证明了他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新闻记者,他是把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报告文学大师。
学生活动:读材料,整合信息,猜人物。
明确:埃德加·斯诺(美国)《红星照耀中国》。
补充作者材料: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 - 1972.2.15 ),美国著名记者。他于 1928 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 年 4 月到 1935 年 6 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 年 6 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 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学生活动:读材料,记笔记。
【设计意图】
材料助读,迅速认识作者和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出新课。
阅读方法,走进序言和目录
教师语言:有评论家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扬,是震撼世界的成就。”那么,一位外国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八上语文课本 64 页,默读名著导读,学习如何阅读这本书。
学生活动:默读,圈画信息,交流。
明确:
1. ? 体裁认识
教师语言:《埃德加?斯诺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 从文学艺术价值上说,《西行漫记》这部报告文学在形式和风格上独树一帜,它把现场观察和采访事实巧妙地结合,它的高度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艺术,它的朴实、清新、幽默、论辩的风格,证明斯诺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新闻记者,他是把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报告文学大师。(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 ),这本书的体裁是报告文学,属于纪实类作品,这是我们初中阶段的第一本纪实类名著,这样的作品应该怎样高效进行阅读呢?我们只有了解文体特点,然后才能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
学生活动:了解报告文学这类纪实作品文体特点,初步了解其新闻性和文学性。以便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带着目的进行高效阅读。
【课件】助读材料: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明确:整本书阅读指导:
知作者---解标题---读序言---读目录---读正文
2. ? 读序言:
教师语言:报告文学的序言是非常重要的获取信息的突破口。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课件呈现活动任务:】读序言,圈画相关背景信息。
学生活动:读序言,迅速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3.读目录
教师语言:读目录能使我们迅速抓取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浏览目录,猜读这本书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在保安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长征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学生活动:读目录,圈画信息,迅速了解作品内容和写作顺序。
明确: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作者用他耳闻目睹的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真实情况,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
教师语言:从子目录中摘录出关于红军的章节,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快速默读,并说说看到这一部分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浏览粗读,说出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大家在交流中进一步了解作品。
造反者( 45 ) 贺龙二三事( 54 )
红军旅伴( 61 ) 苏维埃掌权人物( 68 )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15 )彭德怀印象( 269 )
为什么当红军( 274 ) 红色窑工徐海东( 304 )
“红小鬼”( 339 ) 关于朱德( 355 )
明确:《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一部不朽纪实经典,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革命者。1936 年,风华正茂的埃德加·斯诺去医院注射了天花、伤寒、鼠疫等一连串预防针后,带上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外加“两架照相机、24 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的帮助与安排,由北平秘密出发,开始了充满风险与传奇的陕北保安之行。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历时四个月,遍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林伯渠等红军将领和普通战士,寻访当地的老百姓,用客观又不乏激情的语言创作了《红星照耀中国》,描述了中国青年们所创造的奇迹,第一次向全世界解释了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也让全世界了解红军不可征服的精神、热情和力量。该书自 1957 年面世以来,用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每一个国家和地区。
【设计意图】
读名著导读,学习方法,整体把握整本书内容。
制定章节任务
教师语言:根据这部名著的特点,现在我们制订以下阅读计划,分小组讨论,读此书需要完成哪些任务,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读书交流会上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制订计划,设计任务,布置任务。
明确:学生分章节确定每一章的阅读任务,然后再制订综合任务。
(一)制订的章节任务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1. ? 作者带着哪些问题出发的?请列表呈现。
2. ? 用线型图标注一路遇到的人和事,了解作者进入红区的方式和路线。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1. ? 画出周恩来的人生轨迹图,了解周恩来的成长史。
2. ? 列表概括贺龙的相关事件和人物性格。
第三篇在保安
1. ? 用“毛泽东,一个……的人”作为基本句式,用一组排比句概括毛泽东的特点。
2. ? 简要整理作者和毛泽东的问答,了解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观点。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 ? 选择毛泽东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绘制其成长路线图。
2. ? 从红军的成长史、红军的组成、红军的纪律、红军的战术几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进行专题探究,和同学们交流心得。
第五篇?长征
1. ??阅读后记录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和红军的应对措施。
2. ? 摘录作者的相关评价,明确作者的态度。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1. ? 根据原著内容,以“志丹其人”为题,写一篇刘志丹的简要介绍。
2. ? 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理解。
3. ? 结合当时大的背景,说说红军“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的经济改革措施大的意义。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1. ? 根据当地百姓的描述,列表对白军和红军进行对比并得出你的结论。
2. ? 对比吴起镇的工人和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写出结论。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1. ? 用 100 字简要概括说明红军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2. ? 绘制彭德怀的成长路线图。
3. ? 用思维导图呈现游击战的原因、取胜要素和主要原则。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1. ? 作者评价“徐海东是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请根据原著谈谈这么说的依据。
2. ? 请以“疯狂的屠杀背后”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 ? 根据原著,归纳“红小鬼”们的共同点。
2. ? 以朱德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朱德的生平。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1. ? 从两位红军战士的语言入手,分析红军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2. ? 在作者笔下,保安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请用两三个词语概括。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用思维导图呈现“西安事变”的前奏、经过和结果
制定综合任务
任务一:
1. ? 梳理人生轨迹:用线型图呈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四位红军领袖的个人成长轨迹。
2. ? 比较人物之异:通过比较四位领袖的人生轨迹,分析人物经历的差异。选择一个你最欣赏的人物,结合生平经历,为他写一份赞词,和大家交流。
3. ? 洞悉领袖之同:归纳这些红军领袖身上的共同点,以“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的句式表达。
【设计意图】
了解红军领袖的成长史,感悟红军精神。
任务二:
1. ? 标注:长征地图。小组合作,在地图上标注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明确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2. ? 交流: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复述战斗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敌我双方的表现发表自己的看法。
3. ? 思辨:长征就是逃跑吗?有一些人认为,长征就是红军反围剿失利后的逃跑行动,不值得称道。请结合原著内容,对长征的意义和价值发表你的观点。
4. ? 感悟:长征精神。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了解长征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客观评价长征的意义和价值,感悟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任务三:
比一比:从原著中找出红白两军相关的对比内容,从对百姓的态度、对抗日的态度、领袖与百姓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列表呈现。
写一写:根据对比表格,结合原著内容,以“得道多助”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演讲稿,做到有理有据。
议一议:小组内交流演讲稿,取长补短,整合素材,集中成一篇最终版的演讲稿。
讲一讲: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演讲稿,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红白两军的对比,明确红军最终取得胜利的深层原因。
任务四:
? ? ? ?通读全书,梳理出斯诺采访的路线。完成人物档案。
? ? ? ?为一位领袖人物或红军将领撰写一篇100字的小传。
任务五:
有人说:“《红星照耀中国》并不过时,它在每一代中外读者的解读传播中焕发了新的活力”。结合你对全书的阅读体验,填写下列表格。
任务六:
如你可以穿越时空,与斯诺一起拍摄“最美红色中国”宣传相册。请你说说你准备拍摄哪段文字所呈现的画面(也可以是书中48张珍贵照片)。请摘录下这些文字,为这张“照片”取个合适的名字,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并在相册封面上写出一个关键词,并解释其原因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明确任务,开展活动
(1)通读全书
(2)根据个人的兴趣,选取完成三个章节的任务
(3)小组选择一个综合任务,读书交流会完成交流。
【设计意图】
带着任务读书,高速高效。
第二课时课程导入
知人论世——回忆斯诺
教师语言:经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同学们对斯诺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第一节课上的认识了,我相信大家对他的认识应该立体起来了。现在请大家说说,你对斯诺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讲述关于斯诺的故事或事迹,谈对于斯诺的看法。重点了解斯诺的主要经历和思想主张,为下文分析斯诺情感作铺垫。
明确:小结“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
【设计意图】
?从作者入手切入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斯诺的观念、态度
教师语言:《红星照耀中国》的语言具有深厚的感彩和感染力,有人说“在《西行漫记》和其他一切斯诺所写的文章中,有一样极明显的东西……那就是斯诺身上蕴藏着一种力量,那就是温暖、强烈、甚至是炽热的人类情感。”你感觉到了吗?请跳读整本书,找出相关语句或语段做简单分析。大家注意斯诺笔下的国共的领导人、高级将领,国统区和苏区士兵的状态、农民的生活状态、工人的生活状态,国民党军阀,国共对日本人的态度,苏区的少先队员,长征,西安事变……从开始采访到采访结束,斯诺本人的观念和态度是怎样的?请你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速览内容,跳读全书,找到依据,分组讨论,整合答案并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明确:作为西方人的斯诺,超越种族、民族、阶级、政党的局限,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向全世界再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其笔端流露的对处于苦难中的国人的同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否定,对苏区工农兵精神面貌的赞扬,对红星必将照耀中国的坚信,这就是作为记者的斯诺的人文关怀。斯诺曾说过,“我们更深切地认定新闻事业,不仅在一国内是改造社会,推进文化,复兴民族的主要动力,并且它还负有唤起全世界人类互相谅解,互相援助的最高使命,使他们回复固有的理智,消除疯狂的冲动,用最适切有效的方法,来拥护国际正谊,巩固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
分析感悟蕴含斯诺流露于笔端的情感,感受斯诺爱憎分明的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深化对纪实文学特点的认识,明确纪实性文学作品是纪实但也有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微写作致敬斯诺
教师语言:请写一首小诗来致敬斯诺。?
示例:【课件】
你,一颗闪亮的红星
是你,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是你,不顾安危深入苏区;
是你,带着温情审视中国;
是你,不畏强权公正报道;
是你,让世界认识了新的中国;
是你,发现了中国共产党,这颗闪亮的红星……
其实,
你,又何尝不是一颗闪闪发亮的红星呢?
学生活动:完成微写作后,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进一步深化对斯诺人文关怀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课后任务一:?小论文写作:从《红星照耀中国》看斯诺的人文关怀
课后任务二: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这本书的问世有何意义?
(3)如何理解书名的含义?
【设计意图】
用论文写作的方式深化阅读成果,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