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8: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八上20《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章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章蕴含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分析法 ?讨论法
第五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所选的都是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语文要素: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要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要知道如何抓住事物特征,确定说明重点,学习判断和分析说明方法,揣摩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同时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蝉》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感情,感受其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语文要素: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体会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分析其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天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在黑暗地底下要努力奋斗 6 年,多则 17 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哲理散文《蝉》。
【设计意图】
激疑,引发阅读兴趣。
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 ? 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 ,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 1 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 2-7 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 2-3 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 4 段说明建穴,第 5-7 段写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 8-11 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 8 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 9-10 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 11 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 12-13 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 14-17 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 18-20 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 21-23 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 24 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 25-26 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 作者通过哪些语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呢?有什么变化?
明确:
第 1 段“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心烦”——烦
第 2 段“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惊
第 3—6 段“等了 17 年,才等待一个夏天...... ? ——叹
???????????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叹 ????????
     ?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叹
第 7 段“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恕
【设计意图】
梳理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内容。
感知内容,探究写作方式
1. ? 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列出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明确: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之处——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
2. ?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蝉的生长过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3. ? 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 4 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 5 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 。”“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设计意图】
深入探究写作方法,理解说明内容。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亲自观察蚂蚁活动或观看视频,写一段 200 字的文章说明其活动特征。
【设计意图】
学习观察,并做观察笔记。
品味说明语言
教师提问:?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周作人也对法布尔的笔法大家赞赏。正如《蝉》这篇说明文,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富有趣味。
教师语言:请从下列评价中,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则评价,结合文章语言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1. ? “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2. ?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见到这个‘科学诗人’的著作,不禁想起旧事,羡慕有这样好书看的别国少年,也希望中国有人来做这番编纂的事业。”
3. ? 周作人说:“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
4. ? 罗曼·罗兰说:“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  
明确:
讨论 1:选择“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这句话。结合文章的理解:法布尔作为昆虫学家,却能和伟大的文学家们相提并论。说明《昆虫记》在文学语言上有过人之处。比如: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地沐浴阳光和空气。“自由”“强壮”“柔弱”“漂亮”“沐浴”这些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出法布尔对蝉的喜爱,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尊重。再如:课文写的过程颠倒了蝉的生长过程,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易引起读者兴趣。形成了别具匠心又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讨论 2:选择罗曼·罗兰说:“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比如: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大都是”“十五六英寸”“完全”,这些词语从程度和数量上都真实而准确说明作者细致的观察,科学的表述。又如: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在道路的前面加“阳光”“暴晒”两个限定词语,准确写出小圆孔出现的位置,也反映出作者观察的真实细致。再如: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约”表示估计;“一英寸”“一点儿”用数量词准确而真实的说明小圆孔形状。
讨论 3:选择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比如: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采用拟人的手法,像体操运动员表演体操,生动形象的描写出蝉离壳的过程。“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具体生动地展现蝉脱壳的整个过程之艰难,漫长。又如: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蝉当作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生动形象写出蝉神奇的本领。
讨论 4:选择周作人说:“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 比如: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一段作者先用“四年”与“一个月”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蝉生长的艰难。作者怀着孩童般的纯真爱心,诚心诚意跟蝉交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他是如此的理解无言的蝉,进而希望人们喜欢它们,理解它们微不足道但一样伟大的灿烂的生命。
【设计意图】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体会作者观察的态度和精神
教师提问: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准确,关键在作者观察细致周到,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分析,大家能不能说说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明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
明确:例 1,第 15-17 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非常具体,一边(蝉)是一无所知,一边(蚋)是紧追不舍,使读者也知道得清清楚楚。文中作者也表明这是他经过多次观察才弄清楚的。
例 2,第 18-20 段,写刚孵出的幼虫是什么样子,幼虫落地之前悬挂在树枝上又是怎么个样子,有哪些活动,写得活灵活现。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而生动呢?因为作者不仅用眼睛,而且还借助放大镜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例 3,第 8-11 段,写幼虫出土之后从脱皮到变为成虫飞离树枝的全过程也非常具体,非常生动。文中说,蝉从壳中全部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刚得到自由的蝉从柔弱到强壮起来飞离树枝,大概要三个半小时。由此可见,作者观察的耐心程度也是惊人的。这种态度、这种精神,值得赞扬,值得人们学习。
认识本文独特的写法和表达
3. ? 作者写蝉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先抑后扬(欲扬先抑)。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出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 17 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由抑到扬,蕴涵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生活着。
【设计意图】
认识本文独特的写法和表达。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将本文内容改写成一首简短的诗歌,最后一段增加对法布尔的评价。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言语实践,体会法布尔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