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级上册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梳理脉络。
2.抓住“背影”,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3.?知人论世,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地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思念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对不同情境下父亲的“背影”作了笔墨酣畅的细致描写。《背影》无论是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
【提问】请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
明确:思念背影(1段)——回忆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和离去的影,2~6段)——重现背影(7段)
【提问】请分析四次流泪分别是为什么而流泪?
第一处:“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对祖母去世的伤心,对家里变故的担忧。
第二处:“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动的泪。
第三处:“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第二处流泪的延续——牵挂和担忧之泪。(想到了父亲的命运多舛,想到了父亲渺茫的前程,于是百感交集地望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背影)
第四处:“我读到此,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怀念的泪,牵挂的泪。
?
三、重点分析,总结特色
【提问】联系全文,父亲为什么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种打扮?
明确:①因为“祖母死了”,父亲在穿孝;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因为生活拮据、家境惨淡。
?
【提问】买橘子一段是如何刻画父爱的?【明确如下】
1.细致刻画写父爱:
①动作描写,极力表现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深沉的父爱。
“蹒跚地走到铁路边”:父亲在平地上走路尚且“蹒跚”,更何况在月台上爬上爬下。(行走艰难)
“慢慢探身下去”:“探”,说明站台离铁道很高,父亲先试探着放下一条腿,然后趴在站台边沿慢慢放下另一条腿。(小心谨慎)
“用手攀着上面”:一个“攀”字,说明对面的站台比父亲的身体高,需要向上伸出双臂,用双手扒住站台的边缘。
“两脚再向上缩”:一个“缩”字,说明父亲整个身体的重量靠两臂拉着,并向上悬起来,和引体向上差不多。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向左微倾”说明父亲在努力使自己的右腿先搭上站台,然后整个身体贴着地面爬上去。
②语言描写:对儿子放心不下,流露深沉父爱。
先对“我”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很明显,父亲是在担心儿子一路上是否安全,儿子来信让他放下心来。特别是这句话的结尾用“!”号,说明父亲是用上扬的语气突出“来信”二字,告诫儿子务必给他写信,再次让我们看到父亲对儿子放心不下。
即将离开时,父亲“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句话写出了父亲不希望“我”送他,让“我”赶紧回到车厢照看好自己的行李,以免行李丢失。
?
2.层层铺垫凸父爱:琐屑的小事的层层铺垫,使下文写父亲在各种艰难的处境下仍然为儿子买橘子才显得真实可信。(课文为什么到第6节才开始写“背影”?1—5节有何作用?)
2-5段从不同的方面写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①有祖母去世时对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安慰鼓励;
②有父亲先是“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并“再三嘱咐茶房”“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的艰难决定;
③有“我买票”时,父亲“忙着照看行李”;有“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④有“给我做紫毛大衣”(而他“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⑤有“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等。
通过这些琐屑的小事的层层铺垫,下文写父亲在各种艰难的处境下仍然为儿子买橘子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使得这份父爱显得深沉、感人。
3.对比衬托显父爱: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衬托深沉的父爱。
文章在写“我”时,着重写了“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在文中一共有8处。它们分别是:
①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
③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④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
⑤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⑦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⑧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不满和不耐烦——感动——愧疚、自责以及理解和深深的牵挂。
?
【提问】标题“背影”的作用。
?
1.是全文的线索,串起文章的内容。
2.是我感情转变的触发点,望见父亲的背影才慢慢理解父亲。
3.是父亲深沉的爱和“我”对父亲思念的载体。(父子深情的载体)
四、知人论事,探究主旨
?
作者写作本文时正处于和父亲的“冷战”时期,父子之间有着深深的情感隔阂。多面烘托为父爱:父亲买橘的艰难,更有看不见的生活、内心、体面、情感等方面的艰难。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撑,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这几句话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敬重、同情和理解。
特别是后文写道:“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在能与他相见!”
本文的主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父子深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的超越两种思想观念碰撞的父子深情,是冲破两代人心灵隔膜的父子深情。
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父爱如山,冲破两种文化思想的樊篱;父子情深,穿越两个时代心灵的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