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学
课时练
三年级上
班级:
姓名:
学号:
1.1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和水蒸气是水的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无色,无味,有一定的温度,占据一定的空间,无固定形态的特点。不同点在于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可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当温度变低时可以液化成液态水。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误的打“×”。
1.无色的物质一定是透明的。(
)
2.水蒸气是气体,不是水。(
)
3.水蒸气是白色的。(
)
4.蒸发现象只有在温度高的时候才发生。(
)
5.没有固定的形状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征。(
)
二、选择。
1.湿衣服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干了,是一种(
)现象。
A.蒸发
B.液化
C.溶解
2.关于发生蒸发现象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低温下不能发生
B.蒸发在温度较高的时候才会发生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3.水蒸气在(
)情况下能液化成小水珠。
A.遇冷
B.遇热
C.任何
4.下列属于蒸发现象的是(
)。
A.近距离往玻璃上哈气,玻璃上会起“雾”
B.用风扇吹干身上的汗
C.早晨植物叶上的露水
三、综合探究。
1.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湿润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的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将塑料盒口朝上放在地面上,一段时间后,内壁的水珠消失了。
这期间,水发生了哪些变化?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下面的现象。
(1)一个暑假的中午,小莉在给花浇水的时候洒了一些水在阳台地面上。午休后,小莉发现阳台地面上的水消失了。洒在地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2)夏天,在玻璃杯中倒入一杯冰冻饮料,玻璃杯外壁上很快就会有小水珠出现。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1.2水沸腾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我们正确掌握了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的沸点是100℃,这是人们规定的。(
)
2.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中,石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用。(
)
3.和水蒸发一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
4.水沸腾后,如果一直加热,它会一直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高。(
)
5.如果不小心把酒精撒在桌面上并烧着了,最好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
2.在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液化成小水珠,即“白汽”
B.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会继续升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蒸发现象也在发生
B.水蒸发是汽化现象,水沸腾不是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结合“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
),温度计的液柱会(
);水沸腾后,温度计的液柱会(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套在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有(
)进入塑料袋,也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
四、综合探究。
1.把水加热到沸腾,并持续沸腾一段时间,然后关掉火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星期六的早上,妈妈让小明煮牛奶。小明把牛奶倒进锅里,盖上透明玻璃盖子,用煤气灶的火加热。小明发现,一段时间后,锅里开始冒泡泡,并且泡泡越来越多,同时有“白汽”从锅盖的气孔里冒出来;后来,牛奶沸腾了,把锅盖都冲起来了,牛奶泡泡也溢出来了。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小明加热牛奶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牛奶溢出来时,小明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牛奶泡泡继续溢出?
1.3水结冰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和冰既有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又有不同点: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柔软。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通常情况下,水在0℃时开始结冰,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热量的变化。在本课中我们还进行了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我们必须按照要求,科学、规范地实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结冰后,温度将一直保持不变。(
)
2.把冰放人水中,冰会浮在水面上。(
)
3.在碎冰中加食盐会使碎冰的温度上升。(
)
4.隔着冰可以看见物体。(
)
5.水结冰后,形态变了,但体积不变。(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
B.透明度
C.硬度
2.水在结冰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情况是(
)。
A.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
B.要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
C.既不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也不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
3.关于水结冰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选用粗一点的试管
B.应该在试管中加满水,因为水结冰后体积会缩小
C.测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内壁
4.为了使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加水
B.搅拌
C.加盐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水蒸发可以在(
)(填温度条件)进行;水沸腾的温度是(
);水结冰的温度是(
)。
2.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要向周围环境(
)热量,水结成冰要向周围环境(
)热量。(填“吸收”或“释放”)
四、综合探究。
1.自然界中的冰水混合物,冰既不融化,水也不结冰,此时的温度一定是0摄氏度,为什么?(标准大气压下)
2.下面是某小组在做水结冰实验时的相关记录,请根据记录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碎冰的温度比水的初始温度(
),比0℃(
)。(填“高”或“低”)
(2)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时,水开始结冰。
(3)水结成冰时,向周围环境(
)(填“吸收”或“释放”)热量,本身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
1.4冰融化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到了冰块的变化,说明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我们了解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到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求我们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结成冰时、冰化成水时的温度是同一个温度。(
)
2.水蒸气要变成冰,必须先凝结成水。(
)
3.要使水变成水蒸气,必须把水加热到100℃。(
)
4.水蒸气、水、冰的形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
5.下雪的时候,雪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冰融化成水,体积会(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2.水在自然界同时以(
)形式存在。
A.液态、固态
B.气态、液态、固态
C.液态、气态
3.在“冰融化”的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试管外壁有小水珠
B.冰融化一半时,用温度计测量到试管中水的温度是2℃
C.冰完全融化时,用温度计测量到烧杯中的水的温度是15℃
4.下面不是吸热过程的是(
)。
A.哈出的气在玻璃上凝结成小水珠
B.湿衣服晾干了
C.河里的冰融化了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促使水以三种不同形态在自然界不断循环变化的原因是(
)的变化。
2.当环境温度高于(
)℃时,冰开始融化,从固体状态变成(
)状态。
四、综合探究。
1.把“遇冷”或“受热”分别填在合适的括号里。
2.下面是某小组探究冰块融化成水的实验(把结冰的试管放在热水中)中试管中水的温度记录。请完成相关问题。(已知结冰的试管的初始温度是﹣12℃)
(1)由上表可以看出,试管中的冰是在(
)分钟内就开始融化的。
(2)由上表可以看出,试管中的冰完全融化发生在第(
)~(
)分钟。
(3)在试管中的冰融化的过程中,烧杯中的水(
)热量,试管中的冰(
)热量。(填“吸收”或“释放”)
(4)试管中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
)。(填“增大”或“减小”)
(5)实验过程中,试管外壁上有小水珠,这是(
)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试管外壁凝结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水蒸气(
)(填“吸收”或“释放”)热量,试管外壁(
)(填“吸收”或“释放”)热量。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只有粉末状的物质才能溶解在水中。(
)
2.同样多的水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不同。(
)
3.有些液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如酒精。(
)
4.在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中,如果不小心撒到桌面上的食盐和小苏打,应该直接把它们扫到垃圾桶里。(
)
5.小苏打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弱,但在一桶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时,如果充分搅拌后还有食盐不能继续溶解,这时应该(
)。
A.停止继续加食盐,统计这份之前已经在水中加入了多少份食盐
B.停止继续加食盐,统计所有加入水中的食盐有多少份
C.加水,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100毫升水比50毫升水溶解的食盐多,这说明(
)。
A.食盐在100毫升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
B.食盐在50毫升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
C.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变,但更多的水能溶解更多的食盐
3.在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中,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其实就是比较(
)。
A.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速度
B.在同样多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更多
C.完全溶解一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哪种物质需要的水多
4.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的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两杯同样多的水,先在一杯水中溶解食盐直到不能继续溶解,再在另一杯水中溶解小苏打直到不能继续溶解
B.两杯同样多的水,先在一杯水中溶解小苏打直到不能继续溶解,再在另一杯水中溶解食盐直到不能继续溶解
C.用同一杯水做实验,先溶解食盐直到不能继续溶解,再溶解小苏打直到不能继续溶解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的。(填“相同”或“不同”)
2.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食盐比小苏打(
)。(填“多”或“少”)
四、综合探究。
1.分别写出3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和3种很难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2.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中,小莉用到了量筒、天平和玻璃棒,请说说这些实验器材的作用。
1.6加快溶解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搅拌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食盐在一大杯水中比一小杯水中溶解得更快。(
)
2.研究食盐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溶解速度时,应该先把一份食盐倒入一杯水中,再把另一份食盐倒入另一杯水中(
)。
3.用对比实验研究是否搅拌对溶解的影响时,水的温度、质量等条件应该一样。(
)
4.加热和搅拌可以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研究加快冰糖溶解的方法时,下列条件能构成对比的是(
)。
A.搅拌与给水加热
B.搅拌与不搅拌
C.搅拌与变小冰糖的颗粒
2.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将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同时加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B.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可以摇晃水杯,以加速溶解
C.探究是否搅拌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将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同时加人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溶解速度只与它本身有关,而与其他条件无关
B.把相同质量的食盐加入更多的水中,并不能提高溶解速度
C.同样多的水,减少食盐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三、综合探究。
1.一天,小明下午放学回家,妈妈正在厨房做饭,饭桌上摆着几盘已经烧好的菜。肚子正饿的小明用勺子尝了尝番茄鸡蛋汤:“妈妈,这汤是不是没有放盐?”“哎呀,真的是忘了放盐了!”请你帮小明妈妈想想办法,怎样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汤中?
2.在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多选)
①两杯水一样多。
②一杯水50毫升,一杯水100毫升。
③两杯水的温度都是25℃。
④一杯水20℃,另一杯水60℃。
⑤两份食盐一样多。
⑥同时加入。
⑦先后加入。
⑧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
⑨两杯都不搅拌。
3.在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林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在1号杯子中倒入50毫升冷水,在2号杯子中倒入80毫升热水。
(2)先称出10克食盐加入1号杯子,再称出20克食盐加入2号杯子。
(3)用玻璃棒先搅拌1号杯子,再搅拌2号杯子,观察哪杯水中的食盐先溶解完。
请指出小林的实验方案中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1.7混合与分离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认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在用蒸发皿加热食盐溶液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食盐随水一起蒸发掉了。(
)
2.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利用了食盐和水的形态不同的特点。(
)
3.如果食盐和白砂糖混在一起了,也能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白砂糖分离开来。(
)
4.利用颗粒大小不同的特点可以把小米和黄豆分离开来。(
)
5.在用蒸发皿加热食盐溶液的过程中,可以不用玻璃棒搅拌。(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很难溶解于水中的是(
)。
A.小苏打
B.味精
C.小石子
2.下面关于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食盐溶液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C.当蒸发皿中的水分全部蒸发干时立即移开酒精灯
3.关于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来
B.过滤时会有一些食盐颗粒留在滤纸上
C.如果过滤后溶液是混浊的,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4.下列生活实例利用了物质颗粒大小不同的特点来分离混合物的是(
)。
A.农场上,农民扬起稻谷和秕谷的混合物,利用风力将它们分离开来
B.工地上,工人用沙网过滤细沙中的小石子
C.实验室里,学生用磁铁把回形针和木屑分离开来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回顾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第一步:利用食盐(
)溶解于水,而沙(
)溶解于水,把食盐和沙分散在水中,便于下一步分离。(填“能”或“不能”)
2.第二步:用滤纸过滤混合物。过滤后,(
)留在滤纸上,(
)留在溶液中。
3.第三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
)和(
)。蒸发皿上出现的白色小颗粒是(
),水变成(
)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四、综合探究。
1.下面是打乱的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步骤,请正确排序。
①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②用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④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⑤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正确的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一瓶食用油和一瓶纯净水混合在一起了,请设计一个实验,把食用油从水中分离出来。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可能发生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蒸气、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的三种不同形态。(
)
2.把木材做成一张桌子或做成一把椅子,木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本质没有变。(
)
3.近距离往玻璃上哈气,玻璃上会出现细小的水珠,这是哈气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
)
4.铁生锈了还是铁,这和把纸撕碎是一样的变化。(
)
5.把一只橡皮泥小狗重新捏成一只蝴蝶,橡皮泥形状改变了,本质没变。(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将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B.水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C.水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
2.下列变化和水的三态变化不同的是(
)。
A.放鞭炮
B.折断筷子
C.弯曲铁丝
3.下列变化与其他两种变化有本质不同的是(
)。
A.把大理石雕成雕像
B.把泥土烧制成陶瓷
C.把水冷冻成冰
4.劈柴、压扁易拉罐、折纸、水结冰,它们的共同点是(
)。
A.产生了新的物质
B.状态发生了变化
C.没什么变化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水在自然界中以三种形态存在,分别是(
)、(
)和(
)。这三种形态的水(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
2.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橡皮泥的(
)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
)。
四、综合探究。
1.列举3种和水的三态变化相同的现象。
2.操场上,小东和同学们正在打乒乓球。突然,乒乓球飞出球桌,掉在跑道上,被刚好经过的同学一脚踩瘪了。小东捡起瘪了的乒乓球,说:“我有办法让它恢复原状!”你知道小东的办法是什么吗?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2.1感受空气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感受空气,知道了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就在我们周围。(
)
2.空气和水有共同特征,但和石块没有共同特征。(
)
3.捏一捏气球,气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这说明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也可以流动。(
)
4.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所以空气是蓝色的。(
)
5.不是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如水里的动植物。(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选项中的(
)是空气的特征。
A.有固定形状
B.有固定体积
C.有质量
2.下列能证明空气真实存在的是(
)。
A.空气把塑料袋撑得鼓起来
B.玻璃杯看起来是透明的
C.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
3.下面现象不能证明空气会流动的是(
)。
A.点燃的蚊香冒出烟
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C.小纸船在水中随波逐流
4.下列选项中(
)不是空气的作用。
A.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
B.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C.空气虽然很轻,但它有质量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你知道的空气的特征有(
)。
2.打开气球口,能感觉到风,这说明空气能(
)。
3.水中的气泡总是会冒出水面,这说明空气比水(
)(填“轻”或“重”)。
四、综合探究。
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2.列举生活中的3个现象,说明空气会流动。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将水杯竖直向下压入水中,杯中的空间会被空气占据。将杯子扎破,水会赶走空气,占据空间。从扎破的小孔中向杯子里充气,空气又会赶走水,重新占据杯子里的空间。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
)
2.气球能被吹得鼓起来,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里的空间。(
)
3.空气充满各处,但土壤里没有空气。(
)
4.通过球针一直往倒扣在水里塑料杯中打气,最后会看到气泡从塑料杯中冒出来。(
)
5.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和防止空间被挤占。(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物体中肯定有空气的是(
)。
A.土块
B.铁块
C.玻璃球
2.堵住注射器的出气孔,活塞就难往前推了,是因为(
)。
A.空气能被压缩
B.空气占据了注射器内的空间
C.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3.关于一袋空气,不变的是(
)。
A.它占据的空间大小
B.形状
C.质量
4.关于空气占据空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空气的地方,就有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B.很容易就能往一个空杯子里倒满水,说明空气有时候不占据空间
C.一个瘪的气球能被吹得鼓起来,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里面的空间
三、综合探究。
1.根据下图提示,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个实验要探究的主题是(
)。
(2)杯子里除了纸团,还有(
)。
(3)进行图a操作时,杯口要朝(
)。
(4)进行图b操作时,水要没过(
)。
(5)操作到图c时,杯底的纸团(
)(填“会”或“不会”)湿。
(6)如果在进行图b操作时倾斜了杯子,水(
)(填“会”或“不会”)进入杯子。
(7)这个实验的结论是(
)。
2.如下图所示,用透明杯子把乒乓球倒扣在水中,乒乓球将会停留在哪个位置?
(1)请在图b中标出水位和乒乓球的位置。
(2)用图钉将杯底扎一个小孔,将会怎样?请在图c中画出乒乓球的位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2.3压缩空气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空气和水在注射器中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发现空气的体积被改变时会产生弹力,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
2.用手可以将10毫升的空气压缩成1毫升。(
)
3.空气由许多微粒组成,被压缩后空气微粒间隙变小。(
)
4.打气筒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
)
5.向后拉密封的注射器的活塞,注射器内的空气的体积变大,是因为注射器内的空气变多了。(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占据空间的大小容易发生改变。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2.空气沙发、喷雾器、打气筒都利用了空气的性质是(
)。
A.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受热会膨胀
3.空气被压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粒间隙变小,微粒数量减少,微粒分布均匀
B.微粒间隙变大,微粒数量不变,微粒分布不均匀
C.微粒间隙变小,微粒数量不变,微粒分布均匀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充气床是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B.必须在密闭的空间里才能把空气压缩
C.气球里的空气不是压缩空气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
)(填“能”或“不能”)改变。
2.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空气,堵住管口。向下压活塞,空气将被(
);向上拉活塞,空气将被(
)。(填“压缩”或“扩张”)
四、综合探究。
1.压缩的空气会产生弹力。这种弹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2.利用注射器和橙子皮制作空气压缩枪的原理是什么?
2.4空气有质量吗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天平,改变天平两端物体的状态,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我们周围的空气有质量,只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轻重。(
)
2.可以用天平测量一杯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有质量。(
)
3.一个塑料袋装满空气时比它没装空气时质量大。(
)
4.把100毫升空气压缩成50毫升,空气的质量变小。(
)
5.用简易天平证明空气有质量,可以把排球换成篮球。(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质量时,天平向左边倾斜,说明(
)。
A.左边的物体质量较大
B.右边的物体质量较大
C.两边的物体质量相同
2.在用简易天平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中,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的操作是(
)。
A.加长天平的两臂
B.往皮球里打入更多的空气
C.往小桶里多加豆子
3.如果用下图表示表示三个皮球及其中的空气,则空气质量最大的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量的空气被扩张后质量会变小
B.空气在地球上有质量,在宇宙中没有质量
C.空气受热会膨胀,但质量不会变化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空气很轻,(
)(填“有”或“没有”)质量。
2.用打气筒往一个皮球中打10筒空气,能让皮球增加5颗豆子的质量;继续打20筒空气,能让皮球增加(
)颗豆子的质量。
四、综合探究。
1.把一个空塑料瓶的瓶盖拧紧后放进冰箱冷冻室,过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发现塑料瓶瘪了。塑料瓶中空气的质量减少了吗?请解释这一现象。
2.实验探究。
(1)在简易天平的两端各一个充好气(有气不瘪)的皮球和若干豆子,用增减豆子的方式使天平平衡,这时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
)。
(2)取下皮球,用打气筒往皮球里打20筒空气再放回去,天平将向(
)(填“皮球”或“豆子”)一端倾斜。
(3)用(
)(填“增加”或“减少”)豆子的方式使天平重新平衡。
(4)用球针放掉皮球中的空气,天平会向(
)(填“皮球”或“豆子”)一端倾斜。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利用天平,用回形针或者绿豆平衡天平,测量出了皮球和袋子里空气的质量。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工具进行科学探究。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在测量皮球里的空气的质量时,我们可以用1元硬币代替豆子。(
)
2.可以把一袋空气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出它的质量。(
)
3.一杯水的质量比一杯空气的质量大得多。(
)
4.通常情况下,50克空气比50克水占据的空间大得多。(
)
5.6个乒乓球、30枚回形针的质量都和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这说明1枚回形针比1个乒乓球重。(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用简易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物品不适合作为“标准物”的是(
)。
A.乒乓球
B.回形针
C.玻璃球
2.在用简易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中,往皮球里打入20筒空气后,用“标准物”调节天平平衡,操作正确的是(
)。
A.一个一个地加
B.多个一起加
C.全部倒入,然后一个一个地减少
3.在用简易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中,往皮球里打入10筒空气后,加了3枚回形针天平才重新平衡,这说明(
)。
A.3枚回形针的质量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相当
B.3枚回形针的质量和1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
C.3枚回形针的质量和皮球的质量相当
4.关于用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用简易天平直接测量出了一袋空气的质量
B.我们用简易天平测量出的是豆子等“标准物”的质量
C.我们用简易天平测量出的是豆子等“标准物”的数量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相同质量的石子、水、空气,(
)占据的空间最大。
2.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沙子、水、空气,(
)的质量最大。
四、综合探究。
1.已知用天平测量出20筒空气的质量和6枚回形针的质量相当,现在往一个大塑料袋里打入300筒空气,这袋空气的质量和多少枚回形针的质量相当?
2.你能用天平大致测量出一个打足了气的皮球中空气的质量吗?说说你的方案。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亲手制作热气球,观察加热前后的变化,发现空气加热后塑料袋内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颗粒间距变大,体积变大,塑料袋会上升。冷却后,塑料袋会下降。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孔明灯升空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是一样的。(
)
2.夏天地面炎热而高处凉快,所以热空气有时候也会下降。(
)
3.蜡烛燃烧时,火焰上方的空气受热会往上跑。(
)
4.冬天的空调房里,热空气在低处。(
)
5.孔明灯的燃料耗尽时才会降落,所以没有火灾隐患。(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没有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的是(
)。
A.孔明灯
B.热气球
C.氢气球
2.为了冬天取暖,人们会在房间里安装取暖器。安装取暖器的位置一般在房间墙壁的(
)。
A.高处
B.低处
C.中间
3.一定量的空气被加热后,(
)。
A.空气微粒间的距离会变大
B.体积会变大
C.质量会变大
4.关于模拟热气球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的位置应该在纸筒正中间,不能靠纸筒太近
B.塑料袋升空后过一会儿会落下来
C.给空气加热时,要用塑料袋把纸筒从顶端到底部完全罩住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热气球利用的原理是(
)。
2.夏天,安装在高处的空调吹出的冷空气会和周围变冷的空气一起(
)(填“上升”或“下降”),而低处的热空气会(
)(填“上升”或“下降”),被空调降温后又会(
)……这样一直循环,房间里的气温就会降下来。
四、综合探究。
1.说一说,夏天里空调是怎样让房间里的温度降低的?
2.说一说,冬天里暖气片是怎样让房间里的温度升高的?
2.7风的成因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纸盒中的蜡烛模拟了风的形成,明白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造成了空气的流动。纸盒内外空气的温度差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流动会导致空气冷热变化。(
)
2.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不能观察到它的流动。(
)
3.在炎热的夏天开车时,为了让驾驶室里的气温尽快降下来,应该调节空调出风口让风往上吹。(
)
4.电风扇吹出的是人造风,用扇子扇出的风是自然风。(
)
5.风是热气球飞行的动力,这是人们对风的利用。(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空气的性质与风的成因有关的是(
)。
A.可以被压缩
B.有质量
C.能流动
2.在人们正在做饭的厨房里,较热的空气聚集在(
)。
A.地板上
B.厨房的中间层
C.厨房顶
3.下列关于自然风的形成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A.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流过来填充
B.与空气的温度无关
C.热空气与冷空气不断交换、流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中的风经常给人类造成破坏,所以风是有害的
B.风力可以发电,可以实现热气球飞行,所以只会给人类带来好处
C.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风的形成原因是:不同地区的(
)存在差异,导致空气(
),从而形成风。
2.从风扇里吹出的风是(
);人们站在海边吹到的风是(
)。(选填“自然风”或“人造风”)
四、综合探究。
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人们总是把厨房的抽油烟机安装在炉灶的上方,这是为什么?
3.在沿海地区,白天的时候陆地气温较高,海面气温较低;晚上陆地气温较低,海面气温较高。请根据这些现象描述白天和晚上海风的风向。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学习小结】
这是一节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探究课。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充分理解了空气的知识,知道了空气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保护空气,让空气远离污染。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
2.植物不会像人和动物一样呼吸,所以不需要空气。(
)
3.在没有空气的外太空中,火柴不会被擦燃。(
)
4.风具有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动力,也可以转化成光。(
)
5.地球上的空气太多了,我们很难污染空气。(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事物利用空气提供动力的是(
)。
A.帆船
B.充气床
C.电风扇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有很多水,水要蒸发,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比氧气还多
B.人和动物呼吸都需要氧气,所以空气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
C.大气不但包括空中的空气,还包括土壤里和水里的空气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帮助燃烧
C.骑车出行是保护大气的行为
4.下面是不是空气、水和石头的共同特征的是(
)。
A.有质量
B.占据空间
C.能流动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
)。
2.(
)、(
)和(
)都离不开空气。
四、综合探究。
1.列举3条我们可以利用空气做的事情。
2.如果没有空气,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的?请以“如果没有空气”为题,结合我们所学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发挥想象,写一篇科学短文。
3.1我们关心天气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天气,了解了了解天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并学会通过观察、记录天气现象对天气进行观测。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天气预报只预报阴、晴、雨、雪这些天气现象。(
)
2.人体舒适度也是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的内容。(
)
3.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
4.成语“四季如春”描述的是天气。(
)
5.留心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图片展现的天气是(
)。
A.暴雨
B.雾
C.大雪
2.人们穿雨衣或打雨伞是因为受到(
)的影响。
A.晴朗天气
B.大雾天气
C.大雨天气
3.由下面两幅图片我们可以发现(
)。
A.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
B.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天气不同
C.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不同
4.下面天气现象会带来灾害的是(
)。
A.小雨
B.阴
C.台风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
)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我们的地球被一层(
)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
)中的自然现象。
四、综合探究。
1.在天气日历中,我们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记录天气情况?
2.下图是宜昌市某一周的天气预报。结合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描述预计星期三的天气情况。
(2)未来5天的出行需要注意什么?
3.2认识气温计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用气温计来测量温度,掌握了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还认识了其他温度计,如体温计、水温计、电子温度计等。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都是测量温度的仪器,都是温度计。(
)
2.体温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气温。(
)
3.气温是天气日历中要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
4.“-8℃”读作“零下8度”。(
)
5.带液泡的气温计和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要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应选择(
)。
A.体温计
B.水温计
C.气温计
2.下图中读取气温计示数方法正确的是(
)。
3.下列气温计读数是-8℃的是(
)
4.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也叫寒暑表
B.体温计的液柱能随体温上升而上升,随体温下降而下降
C.水温计可测量的温度低于0℃,高于100℃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寒暑表的另一个名称叫(
)。
2.今天的最高气温是十一摄氏度,写作(
);最低气温是零下三摄氏度,写作(
)。
四、综合探究。
1.读写下列气温计的读数。
读作: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写作:_________________
2.A温度计的-10℃到20℃之间有15个小格子,B温度计的-5℃到5℃之间有10个小格子。A、B两种温度计的每一小格子分别表示多少℃?
3.3测量气温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气温计测量了教室外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分别用表格和柱状图记录温度,发现一天中的天气是变化的。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为了准确测量气温,应该到室外阳光下测量。(
)
2.因为空气会流动,所以室内和室外的气温是一样的。(
)
3.因为早晚的气温都较低,所以早晚的气温相同。(
)
4.每天的气温从中午12时开始下降。(
)
5.我们把气温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温度能反映当地气温的是(
)。
A.室内温度
B.我们身体的温度
C.室外树荫下通风处的气温
2.下列时间中气温最低的是(
)。
A.午夜0时
B.中午12时
C.清晨日出前
3.为了较准确地读取挂在大树下的气温计的读数,应该(
)。
A.取下气温计,拿到室内去读
B.把气温计放在手心读
C.直接读取悬挂着的气温计上的读数
4.下列测量并记录气温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测量和记录
B.下雨时,在室内测量和记录
C.每次在同一地点测量和记录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把气温计悬挂在室外阳光照射_______(填“到”或“不到”)且_______(填“通风”“不通风”)的地方,注意保持气温计_______(填“干燥”或“湿润”)。
2.气温从清晨到傍晚的变化规律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探究。
下面是某小组测得的一天中教室外五个时间点的气温数据,请根据数据绘制柱状图。
3.4测量降水量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喷壶模拟了一场降雨,对降雨量进行了记录,并确定了降雨量等级。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记录降雨量的单位是毫升。(
)
2.降水指的就是下雨。(
)
3.24小时内降雨30毫米的属于暴雨。(
)
4.应该把雨量器放在大树下测量降雨量。(
)
5.如果某天没有下雨,那么这天的降雨量为0.(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关于降雨和降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雨和降水是一回事
B.降雨是降水,但降水不一定是降雨
C.降水是降雨,但降雨不一定是降水
2.下列现象中(
)不是降水。
A.结冰
B.小雪
C.冰雹
3.关于制作简易雨量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直筒透明杯制作
B.刻度条的0刻度要与杯子外底部对齐
C.在刻度条上贴透明胶带是为了防水
4.一场中雨的降雨量不可能超过(
)毫米。
A.25
B.50
C.100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降水的形式。
2.用直筒透明杯制作简易雨量器,直筒透明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刻度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四、综合探究。
1.小莉用直筒透明杯和刻度条做了一个简易雨量器,杯口对应的刻度是40毫米。某天早上8点,小莉把这个雨量器放在周围无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方测量降雨量。第二天早上8点,她发现杯子里的水满了。于是,她得出结论:这一天的降雨量是40毫米,这场雨的等级是大雨。小莉的结论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2.小明连续15天测量、记录了本地的降雨量,并根据数据绘制了柱状图(见下图)。请根据柱状图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15天中,降雨的天数为____________天,没有降雨的天数为____________天。
(2)这15天中,出现小雨的天数是____________天,出现中雨的天数是____________天。
(3)降雨量最大的一天是____________日,这天的降雨量是____________毫米,降雨量等级是____________。
3.5观测风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制作了简单的风旗,在室外观察这个风旗,记录风的大小的方向。风的大小我们只分为0级、1级、2级,当然也可以用蒲福风级等级来记录。风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感觉到风吹脸面,对应的蒲福风力等级为2级。(
)
2.落叶往南方飞,说明此时刮的风是南风。(
)
3.我们可以借助地面物体判断风向。(
)
4.如果风旗指向不定,说明此时没有风向。(
)
5.沿海地区的陆地上经常出现12级(蒲福风力等级)风。(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风向是(
)。
A.风吹来的方向
B.风吹去的方向
C.风停止的方向
2.风的大小是指(
)。
A.风量的大小
B.风速的大小
C.气温的高低
3.迎风走不动对应的是蒲福风力等级中的(
)级风。
A.5
B.6
C.7
4.如果同时用风旗和风向标观测风向,则测得的风向(
)。
A.相同
B.相反
C.不能确定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们用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描述风。
2.风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来观测风向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从烟囱中冒出的烟竖直上升,对应蒲福风力等级表中的__________级。
四、综合探究。
1.完成下面的方位图。
2.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的内容回答问题。
0级烟柱直冲天
1级青烟随风偏
2级风来吹脸面
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
5级带叶小树弯
6级举伞步行艰
7级迎风走不动
8级风吹树枝断
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
11、12级陆上少见
(1)蒲福风力等级表把风力分为__________级。
(2)小莉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步行,感受到了迎面吹来的微风,这时风的大小相当于蒲福风力等级中的__________级,风向是__________。
(3)台风是在海洋上空形成的大风,有时会登上陆地,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台风的风力等级应该是(
)。
A.9级
B.10级
C.11、12级
3.6观察云
【学习小结】
云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今天我们学会了云的三种基本形态,并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气象学家把云分为积云、层云和卷云三种基本形态。(
)
2.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云,形状差别也可能比较大。(
)
3.云量占整个天空的一半时,是阴天。(
)
4.“霞”是因太阳光照射而显现颜色的云。(
)
5.天空中云的状况能告诉我们不同的天气信息。(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整个天空中只有几朵云的天气是(
)。
A.晴
B.多云
C.阴
2.“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句天气谚语说的是(
)。
A.天上有积云,预示雨天要来了
B.天上有层云,预示大好晴天
C.天上有卷云,预示大好晴天
3.下面对云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层云常笼罩山腰
B.卷云像一团团的棉花糖
C.积云大量堆积,表示可能要下雨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变化引起天气变化
B.云的变化引起天气变化
C.云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云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四、综合探究。
下表是小莉记录的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请根据表格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5天中,有降雨的天数为(
)天。
A.0
B.1
C.2
(2)云量最多的一天是(
)。
A.星期一
B.星期三
C.星期五
(3)在星期五整天,天空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
A.积云
B.层云
C.卷云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前面的内容连起来,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我们还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我们在记录天气日历时,如果某一天没有记录,可以根据天气规律编一份数据填上去。(
)
2.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如北极,每天的天气都是一样的。(
)
3.“春暖花开”描述的是天气。(
)
4.“斜风细雨”描述的是天气。(
)
5.现代科技发达,天气对人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
A.常年干旱
B.四季如春
C.碧空如洗
2.下列词语中描述气候的是(
)。
A.清风拂面
B.严寒酷暑
C.乌云密布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天气预报报告的数据跟我们记录的数据不一致,说明天气预报不准
B.如果天气预报报告的数据跟我们记录的数据不一致,说明我们记录错了
C.天气预报报告的是某一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跟我们观测的某个地点的天气情况可能不一致
4.下面属于天气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的是(
)。
A.人们在晴天晒被子
B.春雨贵如油
C.前方冰雪路面,请谨慎驾驶
三、综合探究。
1.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
2.下面是某小组记录的一周内的气温情况,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解决问题。
画出这一周的气温柱状图。
(2)7月6日的气温比其他几日都要低,原因可能是(
)。
A.晴朗天气
B.雨雪天气
C.雷雨天气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以及制作过程,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3级风的天气不适合打羽毛球。(
)
2.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有天气状况、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等。(
)
3.我们可以通过拨打天气预报查询电话来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
)
4.现在科技发达,预测天气完全可以由计算器完成。(
)
5.因为有天气预报,所以我们记录每天的实际天气情况没有意义。(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乌龟壳上“冒汗”,说明(
)。
A.要下雨了
B.要天晴了
C.要降雪了
2.下面不能获得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的是(
)。
A.收看电视
B.收听广播
C.查阅去年的报纸
3.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放风筝,风筝会飞向(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4.下列不是在气象员做出天气预报之前做的工作是(
)。
A.天气会商
B.收集数据
C.得出数值天气预报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制作天气预报的五个大致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气预报用降水量为_____________来表示没有降水。
四、综合探究。
1.把下面的仪器和它们的用途用线连起来。
气温计
测量风速
雨量器
测量风向
风向袋
测量气温
风速仪
测量降雨量
2.把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与对应的工作内容用线连起来。
数据收集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发布
数值天气预报
利用各种仪器收集各种数据
气象员做出预报
利用超级计算器预测未来天气
天气会商
分析数据,做出天气预报
发布天气预报
修正、完善天气预报科学课时练
答案
2020年9月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和水蒸气是水的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无色,无味
定的温度,占据一定的空
固定形态的特点。不同点在于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
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体,看
摸不着,当温度变低时可以液化成液态水
精炼反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
错误的
的物质一定是透明的。(
水蒸气是气体,不是水
3.水蒸气是白色的
4.蒸发现象只有在温度高的时候才发」
没有固定的形状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
择
湿衣服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
是一种(A)现象
蒸发
液化
解
2.关于发生蒸发现象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蒸发在低温下不能发
蒸发在温度较高的时候才会发生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
3.水蒸气在(A)情况下能液化成小水珠
冷
遇热
任
4.下列属于蒸发现象的
距离往玻璃上哈气,玻璃上会起“雾
B.用风扇吹干身上的汗
C.早晨植物
综合探
将透明的塑料盒
湿润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的内
现了小水
珠;将塑料盒
放
段时
内壁的水珠
答:水蒸气液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
2.用所学知识解释
现象
暑假的中午,小莉在给花浇水的时候洒了一些水在阳台地面上。午休后,小莉
发现阳台地面上的水消
的水到哪
答: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了
2)夏
玻璃杯中倒入一杯冰冻饮料,玻璃杯外壁上很快就会有小水珠出现
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
.2水沸腾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
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我们正确掌握了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
精炼反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扌
水的沸点是100℃,这是人们规定的。(
2.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中,石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用。(
和水蒸发一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水沸腾
果一直加热
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
如果
把酒精撒在桌面上并烧着
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
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的实验
操作错误的是
由
A.用火柴点
B用酒精灯
C.用嘴吹灭
燃酒精灯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
液化成小水珠
汽
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
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会继续升高科学课时练
答案
2020年9月
班级:
姓名:
学号:
1.1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和水蒸气是水的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无色,无味,有一定的温度,占据一定的空间,无固定形态的特点。不同点在于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可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当温度变低时可以液化成液态水。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误的打“×”。
1.无色的物质一定是透明的。(
√
)
2.水蒸气是气体,不是水。(
×
)
3.水蒸气是白色的。(
×
)
4.蒸发现象只有在温度高的时候才发生。(
×
)
5.没有固定的形状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征。(
√
)
二、选择。
1.湿衣服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干了,是一种(
A
)现象。
A.蒸发
B.液化
C.溶解
2.关于发生蒸发现象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蒸发在低温下不能发生
B.蒸发在温度较高的时候才会发生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3.水蒸气在(
A
)情况下能液化成小水珠。
A.遇冷
B.遇热
C.任何
4.下列属于蒸发现象的是(
B
)。
A.近距离往玻璃上哈气,玻璃上会起“雾”
B.用风扇吹干身上的汗
C.早晨植物叶上的露水
三、综合探究。
1.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湿润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的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将塑料盒口朝上放在地面上,一段时间后,内壁的水珠消失了。
这期间,水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水蒸气液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2.用所学知识解释下面的现象。
(1)一个暑假的中午,小莉在给花浇水的时候洒了一些水在阳台地面上。午休后,小莉发现阳台地面上的水消失了。洒在地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答:水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了。
(2)夏天,在玻璃杯中倒入一杯冰冻饮料,玻璃杯外壁上很快就会有小水珠出现。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1.2水沸腾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我们正确掌握了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的沸点是100℃,这是人们规定的。(
×
)
2.在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中,石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用。(
×
)
3.和水蒸发一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沸腾。(
×
)
4.水沸腾后,如果一直加热,它会一直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高。(×
)
5.如果不小心把酒精撒在桌面上并烧着了,最好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A
)。
2.在给烧杯中的水加热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C
)。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液化成小水珠,即“白汽”
B.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时间
C.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水温会继续升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水沸腾时,蒸发现象也在发生
B.水蒸发是汽化现象,水沸腾不是汽化现象
C.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三、结合“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
升高
),温度计的液柱会(
升高
);水沸腾后,温度计的液柱会(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套在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有(
水蒸气
)进入塑料袋,也说明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大
)。
四、综合探究。
1.把水加热到沸腾,并持续沸腾一段时间,然后关掉火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答:水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释放出大量水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现象,沸腾后持续加热,温度不再上升,关掉火源后,沸腾逐渐停止,水的温度缓慢下降。
2.星期六的早上,妈妈让小明煮牛奶。小明把牛奶倒进锅里,盖上透明玻璃盖子,用煤气灶的火加热。小明发现,一段时间后,锅里开始冒泡泡,并且泡泡越来越多,同时有“白汽”从锅盖的气孔里冒出来;后来,牛奶沸腾了,把锅盖都冲起来了,牛奶泡泡也溢出来了。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小明加热牛奶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答:牛奶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释放出大量水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现象。
(2)牛奶溢出来时,小明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牛奶泡泡继续溢出?
答:关掉煤气灶开关,取下锅盖。
1.3水结冰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和冰既有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又有不同点: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柔软。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通常情况下,水在0℃时开始结冰,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热量的变化。在本课中我们还进行了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我们必须按照要求,科学、规范地实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结冰后,温度将一直保持不变。(
√
)
2.把冰放人水中,冰会浮在水面上。(
√
)
3.在碎冰中加食盐会使碎冰的温度上升。(
×
)
4.隔着冰可以看见物体。(
√
)
5.水结冰后,形态变了,但体积不变。(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A.温度
B.透明度
C.硬度
2.水在结冰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情况是(
B
)。
A.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
B.要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
C.既不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也不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
3.关于水结冰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应选用粗一点的试管
B.应该在试管中加满水,因为水结冰后体积会缩小
C.测量温度时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内壁
4.为了使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C
)。
A.加水
B.搅拌
C.加盐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水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填温度条件)进行;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水结冰的温度是(
0℃
)。
2.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要向周围环境(
释放
)热量,水结成冰要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填“吸收”或“释放”)
四、综合探究。
1.自然界中的冰水混合物,冰既不融化,水也不结冰,此时的温度一定是0摄氏度,为什么?(标准大气压下)
答:温度是0℃,与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没有吸热也没有放热,所以冰既不融化,水也不结冰。。
2.下面是某小组在做水结冰实验时的相关记录,请根据记录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碎冰的温度比水的初始温度(
低
),比0℃(
低
)。(填“高”或“低”)
(2)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时,水开始结冰。
(3)水结成冰时,向周围环境(释放)(填“吸收”或“释放”)热量,本身的温度(降低)(填“升高”或“降低”)。
1.4冰融化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到了冰块的变化,说明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我们了解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到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求我们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结成冰时、冰化成水时的温度是同一个温度。(√)
2.水蒸气要变成冰,必须先凝结成水。(
×
)
3.要使水变成水蒸气,必须把水加热到100℃。(
×
)
4.水蒸气、水、冰的形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
)
5.下雪的时候,雪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冰融化成水,体积会(
B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2.水在自然界同时以(
B
)形式存在。
A.液态、固态
B.气态、液态、固态
C.液态、气态
3.在“冰融化”的实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B
)。
A.试管外壁有小水珠
B.冰融化一半时,用温度计测量到试管中水的温度是2℃
C.冰完全融化时,用温度计测量到烧杯中的水的温度是15℃
4.下面不是吸热过程的是(
C
)。
A.哈出的气在玻璃上凝结成小水珠
B.湿衣服晾干了
C.河里的冰融化了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促使水以三种不同形态在自然界不断循环变化的原因是(
热量
)的变化。
2.当环境温度高于(
0
)℃时,冰开始融化,从固体状态变成(
液体
)状态。
四、综合探究。
1.把“遇冷”或“受热”分别填在合适的括号里。
2.下面是某小组探究冰块融化成水的实验(把结冰的试管放在热水中)中试管中水的温度记录。请完成相关问题。(已知结冰的试管的初始温度是﹣12℃)
(1)由上表可以看出,试管中的冰是在(
1
)分钟内就开始融化的。
(2)由上表可以看出,试管中的冰完全融化发生在第(
5
)~(
6
)分钟。
(3)在试管中的冰融化的过程中,烧杯中的水(
释放
)热量,试管中的冰(吸收
)热量。(填“吸收”或“释放”)
(4)试管中的冰融化成水后,体积(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5)实验过程中,试管外壁上有小水珠,这是(
空气
)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试管外壁凝结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水蒸气(
释放
)(填“吸收”或“释放”)热量,试管外壁(吸收)(填“吸收”或“释放”)热量。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只有粉末状的物质才能溶解在水中。(
×
)
2.同样多的水能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不同。(
×
)
3.有些液体也可以溶解在水中,如酒精。(
√
)
4.在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中,如果不小心撒到桌面上的食盐和小苏打,应该直接把它们扫到垃圾桶里。(
×
)
5.小苏打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弱,但在一桶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做“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时,如果充分搅拌后还有食盐不能继续溶解,这时应该(
B
)。
A.停止继续加食盐,统计这份之前已经在水中加入了多少份食盐
B.停止继续加食盐,统计所有加入水中的食盐有多少份
C.加水,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100毫升水比50毫升水溶解的食盐多,这说明(
C
)。
A.食盐在100毫升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
B.食盐在50毫升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
C.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变,但更多的水能溶解更多的食盐
3.在溶解食盐和小苏打的实验中,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其实就是比较(
B
)。
A.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速度
B.在同样多的水中,哪种物质溶解得更多
C.完全溶解一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哪种物质需要的水多
4.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的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C
)。
A.两杯同样多的水,先在一杯水中溶解食盐直到不能继续溶解,再在另一杯水中溶解小苏打直到不能继续溶解
B.两杯同样多的水,先在一杯水中溶解小苏打直到不能继续溶解,再在另一杯水中溶解食盐直到不能继续溶解
C.用同一杯水做实验,先溶解食盐直到不能继续溶解,再溶解小苏打直到不能继续溶解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不同
)的。(填“相同”或“不同”)
2.一定量的水能溶解的食盐比小苏打(
多
)。(填“多”或“少”)
四、综合探究。
1.分别写出3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和3种很难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答: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实验,小苏打,糖。
很难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油,沙子,石头。
2.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中,小莉用到了量筒、天平和玻璃棒,请说说这些实验器材的作用。
答:量筒:量出相同量的水。
天平:称量出食盐和小苏打的重量。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
1.6加快溶解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搅拌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等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食盐在一大杯水中比一小杯水中溶解得更快。(
×
)
2.研究食盐在不同温度的水中的溶解速度时,应该先把一份食盐倒入一杯水中,再把另一份食盐倒入另一杯水中。(
×
)
3.用对比实验研究是否搅拌对溶解的影响时,水的温度、质量等条件应该一样。(
√
)
4.加热和搅拌可以使食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研究加快冰糖溶解的方法时,下列条件能构成对比的是(
B
)。
A.搅拌与给水加热
B.搅拌与不搅拌
C.搅拌与变小冰糖的颗粒
2.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A.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将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同时加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B.探究温度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可以摇晃水杯,以加速溶解
C.探究是否搅拌对食盐溶解速度的影响时,将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同时加人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物质的溶解速度只与它本身有关,而与其他条件无关
B.把相同质量的食盐加入更多的水中,并不能提高溶解速度
C.同样多的水,减少食盐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三、综合探究。
1.一天,小明下午放学回家,妈妈正在厨房做饭,饭桌上摆着几盘已经烧好的菜。肚子正饿的小明用勺子尝了尝番茄鸡蛋汤:“妈妈,这汤是不是没有放盐?”“哎呀,真的是忘了放盐了!”请你帮小明妈妈想想办法,怎样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汤中?
答:放适量的盐,然后搅拌,加快食盐在汤中的溶解。
2.在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①③⑤⑥⑧)。(多选)
①两杯水一样多。
②一杯水50毫升,一杯水100毫升。
③两杯水的温度都是25℃。
④一杯水20℃,另一杯水60℃。
⑤两份食盐一样多。
⑥同时加入。
⑦先后加入。
⑧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
⑨两杯都不搅拌。
3.在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的实验中,小林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1)在1号杯子中倒入50毫升冷水,在2号杯子中倒入80毫升热水。
(2)先称出10克食盐加入1号杯子,再称出20克食盐加入2号杯子。
(3)用玻璃棒先搅拌1号杯子,再搅拌2号杯子,观察哪杯水中的食盐先溶解完。
请指出小林的实验方案中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答:水量应该相等,食盐的质量应该相等,应同时搅拌。
1.7混合与分离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认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在用蒸发皿加热食盐溶液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食盐随水一起蒸发掉了。(
×
)
2.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利用了食盐和水的形态不同的特点。(
×
)
3.如果食盐和白砂糖混在一起了,也能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白砂糖分离开来。(
×
)
4.利用颗粒大小不同的特点可以把小米和黄豆分离开来。(
√
)
5.在用蒸发皿加热食盐溶液的过程中,可以不用玻璃棒搅拌。(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很难溶解于水中的是(
C
)。
A.小苏打
B.味精
C.小石子
2.下面关于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食盐溶液的操作正确的是(
B
)。
A.用嘴吹灭酒精灯
B.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C.当蒸发皿中的水分全部蒸发干时立即移开酒精灯
3.关于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可以从水中分离出来
B.过滤时会有一些食盐颗粒留在滤纸上
C.如果过滤后溶液是混浊的,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4.下列生活实例利用了物质颗粒大小不同的特点来分离混合物的是(
B
)。
A.农场上,农民扬起稻谷和秕谷的混合物,利用风力将它们分离开来
B.工地上,工人用沙网过滤细沙中的小石子
C.实验室里,学生用磁铁把回形针和木屑分离开来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回顾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完成下面的填空。
1.第一步:利用食盐(
能
)溶解于水,而沙(
不能
)溶解于水,把食盐和沙分散在水中,便于下一步分离。(填“能”或“不能”)
2.第二步:用滤纸过滤混合物。过滤后,(
沙
)留在滤纸上,(食盐)留在溶液中。
3.第三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蒸发皿上出现的白色小颗粒是(食盐),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去了。
四、综合探究。
1.下面是打乱的分离食盐和沙的实验步骤,请正确排序。
①一边加热,一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②用滤纸过滤,把沙分离出来。
③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④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⑤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正确的排序是:__④②⑤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一瓶食用油和一瓶纯净水混合在一起了,请设计一个实验,把食用油从水中分离出来。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可能发生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水蒸气、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的三种不同形态。(
√
)
2.把木材做成一张桌子或做成一把椅子,木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本质没有变。(
√
)
3.近距离往玻璃上哈气,玻璃上会出现细小的水珠,这是哈气过程中产生的新物质。(
×
)
4.铁生锈了还是铁,这和把纸撕碎是一样的变化。(
×
)
5.把一只橡皮泥小狗重新捏成一只蝴蝶,橡皮泥形状改变了,本质没变。(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将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B.水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C.水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
2.下列变化和水的三态变化不同的是(
A
)。
A.放鞭炮
B.折断筷子
C.弯曲铁丝
3.下列变化与其他两种变化有本质不同的是(
B
)。
A.把大理石雕成雕像
B.把泥土烧制成陶瓷
C.把水冷冻成冰
4.劈柴、压扁易拉罐、折纸、水结冰,它们的共同点是(
B
)。
A.产生了新的物质
B.状态发生了变化
C.没什么变化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水在自然界中以三种形态存在,分别是(
水
)、(水蒸气)和(
冰
)。这三种形态的水(
是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
2.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橡皮泥的(
形状
)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
四、综合探究。
1.列举3种和水的三态变化相同的现象。
洗完的衣服晾干了,矿泉水放在冰箱里结冰了,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糕包装纸上产生的小水滴。
2.操场上,小东和同学们正在打乒乓球。突然,乒乓球飞出球桌,掉在跑道上,被刚好经过的同学一脚踩瘪了。小东捡起瘪了的乒乓球,说:“我有办法让它恢复原状!”你知道小东的办法是什么吗?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把乒乓球放在热水里,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
2.1感受空气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感受空气,知道了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就在我们周围。(
√
)
2.空气和水有共同特征,但和石块没有共同特征。(
×
)
3.捏一捏气球,气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这说明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也可以流动。(
√
)
4.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所以空气是蓝色的。(
×
)
5.不是所有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如水里的动植物。(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选项中的(
C
)是空气的特征。
A.有固定形状
B.有固定体积
C.有质量
2.下列能证明空气真实存在的是(
A
)。
A.空气把塑料袋撑得鼓起来
B.玻璃杯看起来是透明的
C.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
3.下面现象不能证明空气会流动的是(
C
)。
A.点燃的蚊香冒出烟
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C.小纸船在水中随波逐流
4.下列选项中(
C
)不是空气的作用。
A.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
B.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C.空气虽然很轻,但它有质量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你知道的空气的特征有(
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
)。
2.打开气球口,能感觉到风,这说明空气能(流动
)。
3.水中的气泡总是会冒出水面,这说明空气比水(
轻
)(填“轻”或“重”)。
四、综合探究。
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答:?准备一个普通的塑料袋。用手一兜,扎紧袋口。就可以看到口袋鼓起来了。里面装的就是空气。
2.列举生活中的3个现象,说明空气会流动。
答:红旗迎风招展,雪花飘扬,树叶飞舞。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将水杯竖直向下压入水中,杯中的空间会被空气占据。将杯子扎破,水会赶走空气,占据空间。从扎破的小孔中向杯子里充气,空气又会赶走水,重新占据杯子里的空间。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
√
)
2.气球能被吹得鼓起来,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里的空间。(
√
)
3.空气充满各处,但土壤里没有空气。(
×
)
4.通过球针一直往倒扣在水里塑料杯中打气,最后会看到气泡从塑料杯中冒出来。(
√
)
5.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和防止空间被挤占。(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物体中肯定有空气的是(
A
)。
A.土块
B.铁块
C.玻璃球
2.堵住注射器的出气孔,活塞就难往前推了,是因为(
B
)。
A.空气能被压缩
B.空气占据了注射器内的空间
C.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3.关于一袋空气,不变的是(
C
)。
A.它占据的空间大小
B.形状
C.质量
4.关于空气占据空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有空气的地方,就有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B.很容易就能往一个空杯子里倒满水,说明空气有时候不占据空间
C.一个瘪的气球能被吹得鼓起来,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里面的空间
三、综合探究。
1.根据下图提示,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个实验要探究的主题是(
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
(2)杯子里除了纸团,还有(
空气
)。
(3)进行图a操作时,杯口要朝(
下
)。
(4)进行图b操作时,水要没过(
纸团
)。
(5)操作到图c时,杯底的纸团(不会
)(填“会”或“不会”)湿。
(6)如果在进行图b操作时倾斜了杯子,水(
会
)(填“会”或“不会”)进入杯子。
(7)这个实验的结论是(
空气能占据空间
)。
2.如下图所示,用透明杯子把乒乓球倒扣在水中,乒乓球将会停留在哪个位置?
(1)请在图b中标出水位和乒乓球的位置。
(2)用图钉将杯底扎一个小孔,将会怎样?请在图c中画出乒乓球的位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答:空气能占据空间
2.3压缩空气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空气和水在注射器中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发现空气的体积被改变时会产生弹力,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
)
2.用手可以将10毫升的空气压缩成1毫升。(
×
)
3.空气由许多微粒组成,被压缩后空气微粒间隙变小。(
√
)
4.打气筒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
√
)
5.向后拉密封的注射器的活塞,注射器内的空气的体积变大,是因为注射器内的空气变多了。(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C
)占据空间的大小容易发生改变。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2.空气沙发、喷雾器、打气筒都利用了空气的性质是(
A
)。
A.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
B.空气有质量
C.空气受热会膨胀
3.空气被压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微粒间隙变小,微粒数量减少,微粒分布均匀
B.微粒间隙变大,微粒数量不变,微粒分布不均匀
C.微粒间隙变小,微粒数量不变,微粒分布均匀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充气床是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B.必须在密闭的空间里才能把空气压缩
C.气球里的空气不是压缩空气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
能
)(填“能”或“不能”)改变。
2.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空气,堵住管口。向下压活塞,空气将被(压缩
);向上拉活塞,空气将被(
扩张)。(填“压缩”或“扩张”)
四、综合探究。
1.压缩的空气会产生弹力。这种弹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答:空气压缩大小。
2.利用注射器和橙子皮制作空气压缩枪的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压缩空气迅速释放作为动力,使橙子皮发射出去。
2.4空气有质量吗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天平,改变天平两端物体的状态,证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我们周围的空气有质量,只是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轻重。(
√
)
2.可以用天平测量一杯空气的质量,从而证明空气有质量。(
×
)
3.一个塑料袋装满空气时比它没装空气时质量大。(
√
)
4.把100毫升空气压缩成50毫升,空气的质量变小。(
×
)
5.用简易天平证明空气有质量,可以把排球换成篮球。(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质量时,天平向左边倾斜,说明(
A
)。
A.左边的物体质量较大
B.右边的物体质量较大
C.两边的物体质量相同
2.在用简易天平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中,能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的操作是(
B
)。
A.加长天平的两臂
B.往皮球里打入更多的空气
C.往小桶里多加豆子
3.如果用下图表示表示三个皮球及其中的空气,则空气质量最大的是(
C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一定量的空气被扩张后质量会变小
B.空气在地球上有质量,在宇宙中没有质量
C.空气受热会膨胀,但质量不会变化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空气很轻,(
有
)(填“有”或“没有”)质量。
2.用打气筒往一个皮球中打10筒空气,能让皮球增加5颗豆子的质量;继续打20筒空气,能让皮球增加(
10
)颗豆子的质量。
四、综合探究。
1.把一个空塑料瓶的瓶盖拧紧后放进冰箱冷冻室,过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发现塑料瓶瘪了。塑料瓶中空气的质量减少了吗?请解释这一现象。
答:空气的质量没减少,体积变小了,热胀冷缩。
2.实验探究。
(1)在简易天平的两端各一个充好气(有气不瘪)的皮球和若干豆子,用增减豆子的方式使天平平衡,这时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
相等
)。
(2)取下皮球,用打气筒往皮球里打20筒空气再放回去,天平将向(
皮球
)(填“皮球”或“豆子”)一端倾斜。
(3)用(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豆子的方式使天平重新平衡。
(4)用球针放掉皮球中的空气,天平会向(
豆子
)(填“皮球”或“豆子”)一端倾斜。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利用天平,用回形针或者绿豆平衡天平,测量出了皮球和袋子里空气的质量。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工具进行科学探究。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在测量皮球里的空气的质量时,我们可以用1元硬币代替豆子。(
×
)
2.可以把一袋空气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出它的质量。(
×
)
3.一杯水的质量比一杯空气的质量大得多。(
×
)
4.通常情况下,50克空气比50克水占据的空间大得多。(
√
)
5.6个乒乓球、30枚回形针的质量都和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这说明1枚回形针比1个乒乓球重。(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用简易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物品不适合作为“标准物”的是(
C
)。
A.乒乓球
B.回形针
C.玻璃球
2.在用简易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中,往皮球里打入20筒空气后,用“标准物”调节天平平衡,操作正确的是(
A
)。
A.一个一个地加
B.多个一起加
C.全部倒入,然后一个一个地减少
3.在用简易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中,往皮球里打入10筒空气后,加了3枚回形针天平才重新平衡,这说明(
B
)。
A.3枚回形针的质量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相当
B.3枚回形针的质量和1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
C.3枚回形针的质量和皮球的质量相当
4.关于用天平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我们用简易天平直接测量出了一袋空气的质量
B.我们用简易天平测量出的是豆子等“标准物”的质量
C.我们用简易天平测量出的是豆子等“标准物”的数量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相同质量的石子、水、空气,(
空气
)占据的空间最大。
2.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沙子、水、空气,(
沙子
)的质量最大。
四、综合探究。
1.已知用天平测量出20筒空气的质量和6枚回形针的质量相当,现在往一个大塑料袋里打入300筒空气,这袋空气的质量和多少枚回形针的质量相当?
答:300÷20×6=90枚
这袋空气的质量和90枚回形针的质量相当。
2.你能用天平大致测量出一个打足了气的皮球中空气的质量吗?说说你的方案。
答:测出打足了气的皮球质量,把气放干净,测出皮球质量,相减得出空气质量。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亲手制作热气球,观察加热前后的变化,发现空气加热后塑料袋内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颗粒间距变大,体积变大,塑料袋会上升。冷却后,塑料袋会下降。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孔明灯升空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是一样的。(
√
)
2.夏天地面炎热而高处凉快,所以热空气有时候也会下降。(
×
)
3.蜡烛燃烧时,火焰上方的空气受热会往上跑。(
√
)
4.冬天的空调房里,热空气在低处。(
×
)
5.孔明灯的燃料耗尽时才会降落,所以没有火灾隐患。(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没有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的是(
C
)。
A.孔明灯
B.热气球
C.氢气球
2.为了冬天取暖,人们会在房间里安装取暖器。安装取暖器的位置一般在房间墙壁的(
B
)。
A.高处
B.低处
C.中间
3.一定量的空气被加热后,(
B
)。
A.空气微粒间的距离会变大
B.体积会变大
C.质量会变大
4.关于模拟热气球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蜡烛的位置应该在纸筒正中间,不能靠纸筒太近
B.塑料袋升空后过一会儿会落下来
C.给空气加热时,要用塑料袋把纸筒从顶端到底部完全罩住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热气球利用的原理是(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
2.夏天,安装在高处的空调吹出的冷空气会和周围变冷的空气一起(
下降
)(填“上升”或“下降”),而低处的热空气会(
上升
)(填“上升”或“下降”),被空调降温后又会(
下降
)……这样一直循环,房间里的气温就会降下来。
四、综合探究。
1.说一说,夏天里空调是怎样让房间里的温度降低的?
答:空调吹出的冷空气会和周围变冷的空气一起下降
,而低处的热空气会上升,被空调降温后又会下降,这样一直循环,房间里的气温就会降下来。
2.说一说,冬天里暖气片是怎样让房间里的温度升高的?
答:暖气片变热,周围变热的空气上升
,变冷后下降,这样一直循环,房间里的气温就升高了。
2.7风的成因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纸盒中的蜡烛模拟了风的形成,明白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造成了空气的流动。纸盒内外空气的温度差造成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流动会导致空气冷热变化。(
×
)
2.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不能观察到它的流动。(
×
)
3.在炎热的夏天开车时,为了让驾驶室里的气温尽快降下来,应该调节空调出风口让风往上吹。(
√
)
4.电风扇吹出的是人造风,用扇子扇出的风是自然风。(
×
)
5.风是热气球飞行的动力,这是人们对风的利用。(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空气的性质与风的成因有关的是(
C
)。
A.可以被压缩
B.有质量
C.能流动
2.在人们正在做饭的厨房里,较热的空气聚集在(
C
)。
A.地板上
B.厨房的中间层
C.厨房顶
3.下列关于自然风的形成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B
)。
A.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就会流过来填充
B.与空气的温度无关
C.热空气与冷空气不断交换、流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自然中的风经常给人类造成破坏,所以风是有害的
B.风力可以发电,可以实现热气球飞行,所以只会给人类带来好处
C.风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风的形成原因是:不同地区的(
温度
)存在差异,导致空气(
流动
),从而形成风。
2.从风扇里吹出的风是(人造风);人们站在海边吹到的风是(自然风)。(选填“自然风”或“人造风”)
四、综合探究。
1.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答风是由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人们总是把厨房的抽油烟机安装在炉灶的上方,这是为什么?
答:做菜产生的油烟随热空气向上飘。
3.在沿海地区,白天的时候陆地气温较高,海面气温较低;晚上陆地气温较低,海面气温较高。请根据这些现象描述白天和晚上海风的风向。
答:白天风从大海向陆地吹,晚上风从陆地向大海吹。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学习小结】
这是一节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探究课。本节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充分理解了空气的知识,知道了空气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保护空气,让空气远离污染。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或扩张。(
√
)
2.植物不会像人和动物一样呼吸,所以不需要空气。(
×
)
3.在没有空气的外太空中,火柴不会被擦燃。(
√
)
4.风具有的能量可以转化成动力,也可以转化成光。(
×
)
5.地球上的空气太多了,我们很难污染空气。(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事物利用空气提供动力的是(
A
)。
A.帆船
B.充气床
C.电风扇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地球上有很多水,水要蒸发,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比氧气还多
B.人和动物呼吸都需要氧气,所以空气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
C.大气不但包括空中的空气,还包括土壤里和水里的空气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
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帮助燃烧
C.骑车出行是保护大气的行为
4.下面是不是空气、水和石头的共同特征的是(
C
)。
A.有质量
B.占据空间
C.能流动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
2.(
动物
)、(
植物
)和(
我们
)都离不开空气。
四、综合探究。
1.列举3条我们可以利用空气做的事情。
答:打气筒给轮胎打气,电风扇制冷,救生圈。
2.如果没有空气,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的?请以“如果没有空气”为题,结合我们所学的有关空气的知识,发挥想象,写一篇科学短文。
3.1我们关心天气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天气,了解了了解天气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并学会通过观察、记录天气现象对天气进行观测。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天气预报只预报阴、晴、雨、雪这些天气现象。(
×
)
2.人体舒适度也是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的内容。(
√
)
3.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
)
4.成语“四季如春”描述的是天气。(
√
)
5.留心天气变化可以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图片展现的天气是(
A
)。
A.暴雨
B.雾
C.大雪
2.人们穿雨衣或打雨伞是因为受到(
C
)的影响。
A.晴朗天气
B.大雾天气
C.大雨天气
3.由下面两幅图片我们可以发现(
C
)。
A.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
B.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天气不同
C.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不同
4.下面天气现象会带来灾害的是(
C
)。
A.小雨
B.阴
C.台风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
大气
)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四、综合探究。
1.在天气日历中,我们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记录天气情况?
答:气温、降水量、云量、风速。
2.下图是宜昌市某一周的天气预报。结合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描述预计星期三的天气情况。
答:下雨,最高气温22℃最低气温13℃,西南风转东风,微风。
(2)未来5天的出行需要注意什么?
答:带雨具。
3.2认识气温计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用气温计来测量温度,掌握了气温计的读数方法和注意事项,另外还认识了其他温度计,如体温计、水温计、电子温度计等。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气温计、体温计和水温计都是测量温度的仪器,都是温度计。(
√
)
2.体温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气温。(
×
)
3.气温是天气日历中要记录的重要内容之一。(
√
)
4.“-8℃”读作“零下8度”。(
×
)
5.带液泡的气温计和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要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应选择(
B
)。
A.体温计
B.水温计
C.气温计
2.下图中读取气温计示数方法正确的是(
B
)。
3.下列气温计读数是-8℃的是(
C
)
4.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也叫寒暑表
B.体温计的液柱能随体温上升而上升,随体温下降而下降
C.水温计可测量的温度低于0℃,高于100℃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寒暑表的另一个名称叫(
气温计
)。
2.今天的最高气温是十一摄氏度,写作(
11℃);最低气温是零下三摄氏度,写作(
-3℃
)。
四、综合探究。
1.读写下列气温计的读数。
读作:__23摄氏度_____
读作:__零摄氏度_____
写作:
23℃
写作:_____0℃______
读作:__零下七摄氏度__
读作:_零下三摄氏度______
写作:____-7℃_________
写作:____-3℃__________
2.A温度计的-10℃到20℃之间有15个小格子,B温度计的-5℃到5℃之间有10个小格子。A、B两种温度计的每一小格子分别表示多少℃?
答:A种温度计的每个小格子代表2℃,B种温度计的每个小格子代表1℃。
3.3测量气温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气温计测量了教室外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分别用表格和柱状图记录温度,发现一天中的天气是变化的。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为了准确测量气温,应该到室外阳光下测量。(
×
)
2.因为空气会流动,所以室内和室外的气温是一样的。(
×
)
3.因为早晚的气温都较低,所以早晚的气温相同。(
×
)
4.每天的气温从中午12时开始下降。(
×
)
5.我们把气温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温度能反映当地气温的是(
C
)。
A.室内温度
B.我们身体的温度
C.室外树荫下通风处的气温
2.下列时间中气温最低的是(
C
)。
A.午夜0时
B.中午12时
C.清晨日出前
3.为了较准确地读取挂在大树下的气温计的读数,应该(
C
)。
A.取下气温计,拿到室内去读
B.把气温计放在手心读
C.直接读取悬挂着的气温计上的读数
4.下列测量并记录气温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进行测量和记录
B.下雨时,在室内测量和记录
C.每次在同一地点测量和记录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应该把气温计悬挂在室外阳光照射__不到_(填“到”或“不到”)且_通风_(填“通风”“不通风”)的地方,注意保持气温计_干燥_(填“干燥”或“湿润”)。
2.气温从清晨到傍晚的变化规律一般是:_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_____。
四、综合探究。
下面是某小组测得的一天中教室外五个时间点的气温数据,请根据数据绘制柱状图。
3.4测量降水量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喷壶模拟了一场降雨,对降雨量进行了记录,并确定了降雨量等级。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记录降雨量的单位是毫升。(
×
)
2.降水指的就是下雨。(
×
)
3.24小时内降雨30毫米的属于暴雨。(
×
)
4.应该把雨量器放在大树下测量降雨量。(
×
)
5.如果某天没有下雨,那么这天的降雨量为0.(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关于降雨和降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降雨和降水是一回事
B.降雨是降水,但降水不一定是降雨
C.降水是降雨,但降雨不一定是降水
2.下列现象中(
A
)不是降水。
A.结冰
B.小雪
C.冰雹
3.关于制作简易雨量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用直筒透明杯制作
B.刻度条的0刻度要与杯子外底部对齐
C.在刻度条上贴透明胶带是为了防水
4.一场中雨的降雨量不可能超过(
A
)毫米。
A.25
B.50
C.100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___雨__、__雪_、_冰雹_、等都是降水的形式。
2.用直筒透明杯制作简易雨量器,直筒透明杯的作用是__收集雨水___,刻度条的作用是___指示雨量___。
四、综合探究。
1.小莉用直筒透明杯和刻度条做了一个简易雨量器,杯口对应的刻度是40毫米。某天早上8点,小莉把这个雨量器放在周围无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方测量降雨量。第二天早上8点,她发现杯子里的水满了。于是,她得出结论:这一天的降雨量是40毫米,这场雨的等级是大雨。小莉的结论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不对,雨水装满杯子后,可能溢出杯外,降雨量可能超过40毫米。
2.小明连续15天测量、记录了本地的降雨量,并根据数据绘制了柱状图(见下图)。请根据柱状图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15天中,降雨的天数为_____7____天,没有降雨的天数为_____8____天。
(2)这15天中,出现小雨的天数是______1_____天,出现中雨的天数是____4____天。
(3)降雨量最大的一天是____14____日,这天的降雨量是____65____毫米,降雨量等级是____暴雨_____。
3.5观测风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制作了简单的风旗,在室外观察这个风旗,记录风的大小的方向。风的大小我们只分为0级、1级、2级,当然也可以用蒲福风级等级来记录。风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感觉到风吹脸面,对应的蒲福风力等级为2级。(
√
)
2.落叶往南方飞,说明此时刮的风是南风。(
×
)
3.我们可以借助地面物体判断风向。(
√
)
4.如果风旗指向不定,说明此时没有风向。(
×
)
5.沿海地区的陆地上经常出现12级(蒲福风力等级)风。(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风向是(
A
)。
A.风吹来的方向
B.风吹去的方向
C.风停止的方向
2.风的大小是指(
B
)。
A.风量的大小
B.风速的大小
C.气温的高低
3.迎风走不动对应的是蒲福风力等级中的(
C
)级风。
A.5
B.6
C.7
4.如果同时用风旗和风向标观测风向,则测得的风向(
A
)。
A.相同
B.相反
C.不能确定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我们用风的___方向___和___风力等级____来描述风。
2.风向是指_
风吹来的方向
__。可以用来观测风向的工具有__风旗___、__风向标__等。
3.从烟囱中冒出的烟竖直上升,对应蒲福风力等级表中的____0___级。
四、综合探究。
1.完成下面的方位图。
2.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的内容回答问题。
0级烟柱直冲天
1级青烟随风偏
2级风来吹脸面
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
5级带叶小树弯
6级举伞步行艰
7级迎风走不动
8级风吹树枝断
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
11、12级陆上少见
(1)蒲福风力等级表把风力分为____12____级。
(2)小莉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步行,感受到了迎面吹来的微风,这时风的大小相当于蒲福风力等级中的____2_____级,风向是___东风____。
(3)台风是在海洋上空形成的大风,有时会登上陆地,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根据蒲福风力等级表,台风的风力等级应该是(
C
)。
A.9级
B.10级
C.11、12级
3.6观察云
【学习小结】
云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今天我们学会了云的三种基本形态,并用“晴、多云、阴”描述云量的多少。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气象学家把云分为积云、层云和卷云三种基本形态。(
√
)
2.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云,形状差别也可能比较大。(
√
)
3.云量占整个天空的一半时,是阴天。(
×
)
4.“霞”是因太阳光照射而显现颜色的云。(
√
)
5.天空中云的状况能告诉我们不同的天气信息。(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整个天空中只有几朵云的天气是(
A
)。
A.晴
B.多云
C.阴
2.“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句天气谚语说的是(
C
)。
A.天上有积云,预示雨天要来了
B.天上有层云,预示大好晴天
C.天上有卷云,预示大好晴天
3.下面对云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层云常笼罩山腰
B.卷云像一团团的棉花糖
C.积云大量堆积,表示可能要下雨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太阳变化引起天气变化
B.云的变化引起天气变化
C.云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云是由_小水滴__和_小冰晶__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___晴___、___多云_____和____阴____。
四、综合探究。
下表是小莉记录的连续5天的天气情况。请根据表格回答后面的问题。
(1)这5天中,有降雨的天数为(
A
)天。
A.0
B.1
C.2
(2)云量最多的一天是(
B
)。
A.星期一
B.星期三
C.星期五
(3)在星期五整天,天空中最可能出现的是(
C
)。
A.积云
B.层云
C.卷云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前面的内容连起来,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我们还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我们在记录天气日历时,如果某一天没有记录,可以根据天气规律编一份数据填上去。(
×
)
2.地球上的某些地方,如北极,每天的天气都是一样的。(
×
)
3.“春暖花开”描述的是天气。(
×
)
4.“斜风细雨”描述的是天气。(
√
)
5.现代科技发达,天气对人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C
)。
A.常年干旱
B.四季如春
C.碧空如洗
2.下列词语中描述气候的是(
B
)。
A.清风拂面
B.严寒酷暑
C.乌云密布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如果天气预报报告的数据跟我们记录的数据不一致,说明天气预报不准
B.如果天气预报报告的数据跟我们记录的数据不一致,说明我们记录错了
C.天气预报报告的是某一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跟我们观测的某个地点的天气情况可能不一致
4.下面属于天气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的是(
C
)。
A.人们在晴天晒被子
B.春雨贵如油
C.前方冰雪路面,请谨慎驾驶
三、综合探究。
1.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
答:云量,风力,风向,气温,降水。
2.下面是某小组记录的一周内的气温情况,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解决问题。
画出这一周的气温柱状图。
(2)7月6日的气温比其他几日都要低,原因可能是(
C
)。
A.晴朗天气
B.雨雪天气
C.雷雨天气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学习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以及制作过程,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精炼反馈】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3级风的天气不适合打羽毛球。(
√
)
2.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有天气状况、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等。(
√
)
3.我们可以通过拨打天气预报查询电话来了解未来的天气情况。(
√
)
4.现在科技发达,预测天气完全可以由计算器完成。(
√
)
5.因为有天气预报,所以我们记录每天的实际天气情况没有意义。(
×
)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乌龟壳上“冒汗”,说明(
A
)。
A.要下雨了
B.要天晴了
C.要降雪了
2.下面不能获得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的是(
C
)。
A.收看电视
B.收听广播
C.查阅去年的报纸
3.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放风筝,风筝会飞向(
B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北方向
4.下列不是在气象员做出天气预报之前做的工作是(
B
)。
A.天气会商
B.收集数据
C.得出数值天气预报
三、完成下面的填空。
1.制作天气预报的五个大致步骤是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_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2.天气预报用降水量为______0_____来表示没有降水。
四、综合探究。
1.把下面的仪器和它们的用途用线连起来。
气温计
测量风速
雨量器
测量风向
风向袋
测量气温
风速仪
测量降雨量
2.把制作天气预报的步骤与对应的工作内容用线连起来。
数据收集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发布
数值天气预报
利用各种仪器收集各种数据
气象员做出预报
利用超级计算器预测未来天气
天气会商
分析数据,做出天气预报
发布天气预报
修正、完善天气预报科学
课时练
三年级上
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活泼全面发展
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和水蒸气是水的不同形态。它们都具有无色,无味
度
定的空
形态的特
点在于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
蒸发成水蒸
蒸
体,看
摸不着
度变低时可以液化成液态
【精炼反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扌
错误的
无色的物质一定是透明的
2.水蒸气是
不是水
蒸气是白色的。()
4.蒸发现象只有在温度高的时候才发
没有固定的形状是液态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
选择
湿衣服
现象
蒸发
液
溶解
2.关于发生蒸发现象的条件
说法正确的
蒸发在低温下不能发
蒸发在温度较高的时候才会发生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蒸
能液化成小水珠
遇冷
遇热
C.任何
列属于蒸发现象的
近距离往玻璃
玻璃上会起“雾
用风扇吹干身上的汗
晨植物叶上的露
合探
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湿润的地面上,放置一段时
塑料盒的内壁上出现了小水
珠;将塑料盒口朝上放在
段时间后,内壁的水珠消失了
发生了哪些变化
用所
解释下面的现象
暑假的中午,小莉在给花浇水的时候洒
休
莉
发现阳台地面上的水消
洒在地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夏天,在玻璃杯中倒入一杯冰冻饮料,玻璃杯外壁上很快就会有小水珠岀现
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12水沸腾了
【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
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我们正确掌握了测量水温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灲
【精炼反馈】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扌
错的扌
水的沸
这是人们规定的。()
在给烧杯
热的实
棉网没什么作用,可以去掉不
和水蒸发一样
度下都可以沸腾
沸腾后,如果一直加热,它会一直沸腾,并且温度会越来越
如果不小心把酒精撒在桌
烧着了,最好的方式是用水浇灭
选择
案的序号填在括
图中正确表示了水沸腾时的气泡的是()
B
在给烧杯
热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由
A用火柴点
B用酒精灯
C.用嘴吹灭
燃酒精灯
外焰加热
酒精灯
3.关于水沸腾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又
液化成小水珠,即“白
烧杯中的水量会影响把水加热至沸腾时所用的
沸腾时,继续吸热
会继续升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水沸腾时,蒸发现象也在发生
水蒸发是汽化现象,水沸腾不是汽化现象
蒸发和沸腾都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合“给烧杯里的水加热”的实验,完成
填空
在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
温度计的液柱会(
水沸腾后,温
度计的液
)。(填“升
降低”或“不变”)
套在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
)进入塑料袋,也说明水变成水蒸气
四
探
把水加热到沸腾,并持续沸腾一段
然后关掉火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
哪些现象
星期六的早上,妈妈让小明煮牛奶
把牛奶
明玻璃盖子,用煤
灶的火加热。小明发现,一段
锅里开始冒泡泡,并
越来越多,同时有“白
来;后来,牛奶沸腾了,把锅
起来了,牛奶泡泡也溢出来了
(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小明加热牛奶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牛奶溢出来
明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牛奶泡泡继续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