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4 10:1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零二零年秋季学期统编版初中语文第1单元第一课
目录
CONTENTS
导入
本文作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课讲授
字词辨析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塞子 ( )
荻港( ) 获得( ) 溃退( )
歼灭( ) 阡陌( ) 纤维( )
锐不可当( ):
当真( )
不含:
业已:
sài


sāi

huò
kuì
jiān
xiān
qiān
dāng
dàng
不可抵挡。
不包括。
已经。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
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
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
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
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重点研讨
1、标题: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3、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
4、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
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江是自西向东流的。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D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
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
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
(1)准确:
如“1000余华里”、“24小时内”、“至发电时止”、“余部”等。
(2)简洁而具有气势。
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课后作业
课堂问题
分析: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作业:
请你就身边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1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毛泽东同志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经典篇目。解放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595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