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文指导(二)
语言要连贯
学习导航
1.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2.学习在段落写作中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3.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方法导航
1.保持话题统一。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随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例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 、干巴菌、鸡油菌等,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捡鸡 的笑话。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有合理的顺序。例如:“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这段话,虽然各句都围绕“四周景色”的话题,但因为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不连贯。应该将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顺序对调一下,这样第四句中的“它”才能指代“湖水”,整个语段读起来才连贯。
3.衔接过渡自然。适当地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句子。比如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两段话: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
其中,运用关联词“可是”表示句子间的转折关系,使用“比如”“例如”这样提示性的词语来引出例子,还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个过渡句承上启下。
(一)爆竹声声
小时候,总是在爆竹声声中盼望着和爸爸妈妈一起上外婆家过春节。
记忆中,农村到处弥漫着爆竹那喜悦的火药味,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先写小时候过春节的热闹。)
外婆家自然也早早地张罗起来了,火红的春联里里外外贴满了小院。“外婆!外公!”我们几个孩子活蹦乱跳地舞着烟花进来了,然后是二姨、三
范文评点
姨提着大包小包接踵而至,闹哄哄地挤满了小屋。
每到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忙前忙后,甚至顾不上揩一揩新棉衣上的油渍!大鱼、猪头、兔包,还有外公前一天就炖好的鸡等,摆得一张大圆桌上连放碗的地方都没有。于是,姨夫们便端着酒吃,阿姨们则重复着她们小时候的故事,个个面红耳赤,我和表弟几个则早拉着舅舅去放烟火了。(场面描写,热闹喜庆的过年气氛跃然纸上。)
那一夜,外婆家的小院子里没有天黑。
长大了,我依然去外婆家过春节。但是爸爸妈妈要加班,我便自己去了。
村子里的爆竹声依然是那样热烈,只是点着爆竹玩的小孩已是几个新面孔了。
外婆依旧早早地张罗好了一切,小院铺上了瓷砖,它干净得令我不敢下脚。春节,我窝在外婆家的小阁楼里看了一天的电视。夜幕下,爆竹声声应和着烟花的绚丽,渐渐清晰,几个来串门的亲戚也都回自己家去了。新年的晚风瑟瑟地钻进外婆的小屋,捎来了外面爆竹歇斯底里的喊叫,有点刺耳。
桌上的莱依然丰盛,我端着碗,竟不知从何下筷,以前总是和表弟抢着吃某样菜,现在表弟不在,竟有些疑惑——外婆的手艺是不是退步了呢?
(现在的冷清和以前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外婆不住地往我的碗里头夹这夹那,夹着,说着:“你舅舅还在西安,机票太贵了,过两天再回来;你三姨一家去外地做生意了,恐怕过年赶不回来;你五姨在杭州,估计初四回来……你爸妈很忙吧?”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忙,现在都忙啊……”(语言描写:外婆的话质朴自然,巧妙交代了如今春节冷清的原因。简短的语句透露出老人的孤独失落和中年人为经济大潮裹挟的艰辛和无奈。)外婆这一沉默,屋子里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屋外的爆竹声声依稀可闻。幸
好电视里的春节晚会正咿咿呀呀地唱着,这才有点像春节了。
我看了一眼外公,他正就着温热的黄酒吃菜,眼睛直直地望着电视,没有什么话,很认真地吃着,偶尔评论一句节目,几个字,几个词。
我开始打量外婆小屋里的摆设。门楣上,一张“子孙满堂”的横批,红得耀眼。在那个位置,我清楚地记得,年年都贴着一张“子孙满堂”。今年,一定是新贴上的……(结尾意味深长:一张“子孙满堂”的横批透着无奈、透着讽刺,揭示主旨,发人深省。)
教师点评:
作者先写小时候在外婆家过春节的热闹情景,再写长大以后一个人陪着外公外婆过春节的落寞情景,前后对比,写出了当代经济大潮下中年人生活的艰辛,老年人生活的孤独,传统意义的“年味”渐渐走远,读来让人心头一酸。文章的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都在作者的通盘考虑之中,因此语言自然、生动、连贯。
(二)第一次做饭
我们在成长的旅途中,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拖地、第一次骑自行车……在繁星般的“第一次”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做饭。(列举成长中的“第一次”,继而点明题目。)
那天,爸爸单位有事不回家吃饭,妈妈因为累不想做饭,于是我便顺理成章地承担了做饭这个“重任”。“究竟做什么好呢?”我暗自盘算着。(因为是第一次做饭,心中没底,心理描写符合实际情况。)我打开冰箱,往里瞥了一眼,发现了几个西红
柿。好,就做“西红柿鸡蛋面”。
我来到厨房,系上围裙,放好菜板,准备做饭。我把西红柿仔细洗了洗,然后拿到菜板上去切。但当看到红通通、光溜溜的西红柿时,我却总怕刀切到手,好一会儿才切出几块。我切的块大小不匀,西红柿汁还“不争气”地流了一菜板,我赶紧用刀把西红柿盛到盘子里备用。(切西红柿的细节描写,真切细致,符合第一次动手做饭的实际情况。)
接着,我开始切葱花。(“接着”开启下面的步骤,过渡自然,语言连贯。)葱花切好后,我便小心翼翼地往锅里倒油。但不知怎么回事,油倒进去后
噼里啪啦四处溅,吓得我赶紧往后躲。(“溅”“躲”,用词形象生动,突出第一次做饭的慌乱情形。)妈妈赶过来告诉我:“锅要烧干,不要带水珠,否则油就会四处飞溅,有烫伤的危险。”(语言描写:体现了妈妈具有丰富的做饭经验,“我”从中也学到了一些道理。)啊,原来还有这样的道理在里面!
油热好了,该炝锅了。我要往锅里放葱花,又怕油溅出来,迟迟不敢下手。我鼓足勇气,把葱花往锅里一放,还好,油没溅。看到葱花在油中“吱吱”地叫着,我心中乐开了花。(心理描写,写出了“我”
当时高兴的心理。)等到葱花翻炒得发黄的时候,我便把西红柿倒进锅里来回地翻炒,直到把西红柿炒出浓汁。随后,我往锅里倒了大半碗水,这时,西红柿汤的香味扑面而来。
趁着烧水的工夫,我开始打鸡蛋,鸡蛋要先打到碗里,搅拌均匀,然后才好下锅,否则可不好吃。接着,我在另一个沸水锅里放了面条。面条不能煮太久,变软就差不多了,实在不行就尝尝,这样更准。
不一会儿,汤好了,面条也好了。盛上面条,浇上汤,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面终于做好了。俗话
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一次做饭,虽然很累,但吃着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面条,听着妈妈的夸奖,心里感到美滋滋的。(简要抒发自己第一次做饭的感受,同时点题。)
重要的是,我切身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以后我要多多体谅他们,在学习间隙多帮他们分担家务,多为这个家做贡献。(表达决心,收束全文。)
教师点评:
文章开头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做饭”既点题,又领起下文。文中用“那天”“接着”“趁着”“不一会儿”等词语,展开叙述,显得条理清晰,语言连贯。作者在描写第一次做饭的经历时,抓住了切菜、做汤等做饭的关键环节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了自己第一次做饭的情形和内心感受。真实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命如花,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生活中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深情的叮嘱,一个鼓励的眼神……点点滴滴,都如同清纯的甘露,滋润心田。请以“我心灵的甘露”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作文训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