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15.白杨礼赞(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习题课件15.白杨礼赞(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5 10: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白杨礼赞
学习导航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线索分明,结构精巧。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我赞美白杨树!”然后,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高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2)象征手法,托物寄情。本文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达思想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通过联想,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来。这里,白杨树是人格化了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语言准确、凝练,变化多姿。本文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之“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之“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之“色”,非常准确贴切。再如,“扑入”的“扑”,写出了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涌起来”的“涌”,说明面对此景感想很多;“微微泛出”的“泛”,富有动感,写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词语。从句式上看,也是活泼多姿,富于变化。如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将情感步步推向高潮。
1.作者在铺陈赞美白杨树前为什么要描写高原的雄浑景象?
【解疑释难】
作者在铺陈赞美白杨树前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独特环境,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英姿。此外,还暗示这个特定的环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埋下了伏笔。
2.作者在文章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不多余。第⑧段用抒情与议论的笔调,以“不但象征……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正是有这段抒情议论的点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才更加鲜明突出。
不矛盾。说“极普通”,是因为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说“不平凡”,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白杨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以及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之间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
4.阅读课文第⑥~⑧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个“难道”进一步指出白杨树象征着顽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排比句由树及人,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淋漓尽致地讴歌了广大抗日军民,展现了广阔深远的境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黄的是土,未kāi kěn(   )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②黄与绿zhǔ zǎi(  )着,无边无垠,tǎn dàng rú dǐ(   )。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字词积累
开垦
主宰
坦荡如砥
③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    ),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 zī àn zhǎng(  )了——“单调”!
④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 jiàng (   )挺立的一种树!
⑤它没有pó suō(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zhī(   )。
⑥但是它wěi àn(    ),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倦怠
潜滋暗长
倔强
婆娑
虬枝
伟岸
⑦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ào rán(   )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yān yān yù shuì(    )的情绪又将如何?
⑧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wǎn rán(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xiù qí (   )的],去bǐ shì(   )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
傲然
恹恹欲睡
宛然
秀颀
鄙视
⑩若不是miào shǒu ǒu dé(  ),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páng yì xié chū (   )。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bù zhé bù náo (  ),对抗着西北风。
妙手偶得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C.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支配)
D.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到处出没)
【解析】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答案:D
【基础过关】——语段综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 (奔驰 奔跑), (映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淙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kěn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配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liàn的语言的 (精华 精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开kěn( ) 锤liàn(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 ”改为“ ”“ ”改为“ ”
(3)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奔驰 扑 精华



(1)《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礼赞”含有 之意。
(2)《白杨礼赞》用细描的方法,从 、 、
、 等方面具体描述白杨树之形,有力地突出其 的品质,为下文揭示其象征意义蓄势。
【基础过关】——课文回顾
茅盾
沈德鸿
雁冰
子夜
春蚕
秋收
残冬
抒情散文
林家铺子
尊敬和赞美




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3)在《白杨礼赞》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采用一组 和 句,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 ,突出作者的感情。文中,白杨树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
排比
反问
比较
北方的农民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他从间接的渠道了解到她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她的好感已经潜滋暗长了。
C.现在,日月光华,坦荡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能力提升】——语言运用
D.文章写到这个份上,遣词造句都不重要了,一切妙手偶得,无处不妥帖,无处不耐人寻味。
答案:C
【解析】“坦荡如砥”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用在本句中不合语境,可换为“周道如砥”。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B.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C.读罢散文,我感触颇深,给了我异常深刻的印象,我从中读出了两个字,那就是“坚强”。
D.人间需要关爱,人间呼唤关爱。
C
【解析】“给了我异常深刻的印象”无主语,应该在之前加上“这篇文章”。
(2)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生命是不平凡的,生命是那高原上的白杨,在积雪中傲然挺立; ,.
   ; ,

生命是那草原上的骏马
在绿野中纵横驰骋
生命是那大海上的海燕
在惊涛中怒吼飞翔
【能力提升】——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
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②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1)选文中,作者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好女子”,一种是“伟丈夫”,对这两种美,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2)选文第②段指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点?
两者都美,但后者更值得推崇。
极普通,不被人重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3)选文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接着又指出它的种种优点,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写白杨树“不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抑”;接着写它正直伟岸,“是树中的伟丈夫”,是“扬”。从而揭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的品质,使白杨树正直、坚强不屈的个性特点更加突出,能给读者以更加鲜明的印象。
(4)选文第①段连用四个反问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有人认为应将这四个反问句的顺序颠倒,形成一种开门见山的结构,使本文的主旨更加突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不同意。这四个反问句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第一句启发我们应由树进行一些联想,第二句则指出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句具体到北方的哨兵,第四句则上升为精神和意志。若颠倒了顺序则不符合逻辑,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胡杨颂
黄大明
   一直震撼、触动我的竟是西域的一种植物,叫胡杨树。多次听说胡杨树有着“生后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铮铮铁骨,让我心头沉甸甸的。
胡杨3000年的坚韧和3000年的见证,转换成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场面,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胡杨,不屈的胡杨,你见证了固守边关、浩气凛然的壮阔画卷。3000年,胡杨见到过36国的兴起和衰败,见到过泣血的烈马和滚滚狼烟,见到过奔放的羯鼓和飘逸的胡舞,见到过繁华的丝绸之路和路上不息的商队,胡杨更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锡伯风雪西迁、汉将抬棺出征。
往事如烟,灰飞烟灭,唯有胡杨还在,唯有你傲然兀立于戈壁沙滩和茫茫草原之上。狂风摧之,暴雨袭之,白雪压之,沙尘断之,没有动摇你,没有击溃你,没有毁灭你。你为信念生而不死,你为忠诚死而不倒,你为见证倒而不朽。你用春的渴
望、夏的热烈、秋的执着、冬的刚强点燃理想,恪守正义和高尚,“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你就是断臂折腰也要昂起高贵的头颅!你那虬龙般的形态,难以掩盖你曾经的百般痛苦,却凝固了你的忠义,铸造了你的威武,让善良者痛惜,让懦弱者汗颜,让女人崇敬,让男人觉悟。
胡杨是一种“会流泪的树”,烈日蒸烤,胡杨树会流出咸咸的涩涩的泪水。如果有谁在胡杨树上斫上一孔,伤心的泪水就会涌流不止。胡杨啊,你为了把你知道的、你父亲知道的、你爷爷知道的故事告诉我们,告诉后来者,告诉全人类,你在荒野大漠中千方百计地把
根伸到地下十几米,甚至更深的地层去疯狂地吸取养分。只要有水,你就会拼命贮藏,强忍着盐的刺激,碱的伤害,40 ℃以上高温的炙烤,零下40 ℃以下低温的冰冻。
不容易啊,胡杨相互搀扶着,盘根错节,坚守阵地,筑起一道道天然的屏障,抵御着张狂的风沙肆无忌惮的侵袭,一挡就是三千年,托起一个个风情万种的城市,托起一个个绚丽多彩的梦想,托起一个个千古绝唱的传奇。
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融入胡杨坚韧的骨髓之中,胡杨
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西域那片神奇土地上的真实写照。你包容大度,崇和尚中,有沙枣、红柳、骆驼刺、梭梭、甘草与你同行;你不屈不挠,坚毅勇猛,有冰山、沙漠、草原、湿岛、盆地与你同在。你和同行者共生共荣,你与大自然和谐融合,“和为贵”成为你的准则,“威武不能屈”成为你的尊严。佛教就是从你身边的迢迢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你的同行者中又增添了充满活力的年轻成员,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叶城的石榴、阿图什的无花果、和田的核桃、哈密的红枣、伊宁的苹果、库东的白杏……南疆北疆,瓜果飘香。
幸福的胡杨,你正在见证一个美丽新疆的崛起,见证新疆各族人民正在大力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明显改善,社会大局稳定,民族团结和睦。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中说“(胡杨)见证了固守边关、浩气凛然的壮阔画卷”,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2)本文中胡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是抓住胡杨的哪些特征来描绘的?
胡杨见到过36国的兴起和衰败,见到过烈马和狼烟,见到过羯鼓和胡舞,见到过丝绸之路和商队,更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锡伯风雪西迁、汉将抬棺出征……
胡杨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特点:包容大度,崇和尚中;不屈不挠,坚毅勇猛;共生共荣,和谐融合。
(3)本文的题目是“胡杨颂”,而文中却说胡杨是一种“会流泪的树”,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胡杨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4)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不会有损于胡杨的形象。说胡杨会“流泪”,是为了证明胡杨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蒸烤。同时也告诉人们,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改善,不要对胡杨痛下杀手。
运用“春的渴望、夏的热烈、秋的执着、冬的刚强”这一排比句和“断臂折腰也要昂起高贵的头颅”这一拟人句,将胡杨点燃理想、恪守正义和高尚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5)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作者笔下的胡杨让你想到了什么?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也写一句话。
【示例】胡杨的坚守让我想到了中华大地上那些淡泊名利的精英,那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如中流砥柱,撑起了祖国的建设事业。
示例:胡杨的不屈让我想到了人民子弟兵,他们如钢铁一般,坚守在最艰苦最需要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保卫着我们的祖国。
【能力提升】——读写综合
本文在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时,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否定了它是树中的“好女子”,转而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样有扬有抑,富于变化,突出了表达效果。请你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可以写人、物或景。(200字左右)
【示例】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几天,窗外蝉更是叫个不休,使繁忙的人们听了很烦。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那只曾在树上叫个不停的小东西。那么小,却叫得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噪?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抑)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十七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朋友说:本来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要好好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扬)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