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5 16: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二、难点
1.
了解孟子雄辩、善辩的风格,学习本文写作手法。
2.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整体感知
1.
走近作者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2.
梳理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作。“亚圣”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论述忧患可激励人奋发向上。全文正反结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第一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课文精析
一、分段研读,疏通文意
第一段(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
识记文言词语
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
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
于:从。
市:集市。
2.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后被选拔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请到朝廷中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受到重用的。
讲解: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运用排比句式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段(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
识记文言词语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财资缺乏。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曾,同“增”。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2.
参考译文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责任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让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能。
讲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本句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炼。
第二段(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
识记文言词语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2.
参考译文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奋发;这一切都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讲解:本段论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从正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
第二段(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识记文言词语
入:指在国内。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
敌:匹敌、相当。
2.
参考译文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
讲解: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第二段(3):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识记文言词语
生于忧患:在忧患中会使人受到激励而得以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在安逸享乐中会使人萎靡死亡。
2.
参考译文
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出了全篇的中心。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思路: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
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
拓展延伸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
(2)其母引刀裂其织 引: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2)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3.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常常 (2)拿起 
2.
(1)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
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参考译文:
【乙】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
二、比较阅读《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
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首先提出大丈夫的标准,然后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2.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知识清单
1.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
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古义:显示;今义:出征。
(5)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3.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1)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2)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处于,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3)拂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国恒亡(必然)
(4)恒
人恒过(经常)
?
4.
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2)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
过:犯错
(3)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贫乏
动:使……惊动
空乏:使……穷困贫乏
忍:使……坚忍
乱:使……颠倒错乱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课内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 举:__________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______________
2.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4.
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5.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二、课外阅读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
环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委而去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甲)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9.
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案
1.
(1)被举用,被选拔 (2)这(个) (3)用这些来
2.
A
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3.
(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侵扰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4.
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5.
示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
6.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句意: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时:天气、时令。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时:时候。B句意: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和:内部团结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和:和煦。C句意: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胜:取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战胜敌人!胜:取胜。D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池:护城河。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池:池塘。
7.
(守城者)弃城而逃。解析:重点词有:委:放弃
8.
(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句子翻译正误的判断,按照句子翻译的要求加以辨别。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句意,选:(乙)。
9.
君主施行仁政的重要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要想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了解短文的大意,然后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参考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参考译文: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欢送要远去的人,欢迎回家的人;除去人民讨厌的,补充人民缺乏的……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足够三年吃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为什么这样恩惠的君王,而可以不为他战死呢?”因此在囿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