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激趣导入: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因此平定藩镇叛乱是当朝的重任。杜牧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李清照借诗词来抒写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词五首》的另外三首诗。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了解诗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包含的思想感情。
2.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课文精析
一、赏析《雁门太守行》
1.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也被人称为“诗鬼”。
2.
理解词语
?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3.
鉴赏诗句
(1)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明确:写景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大兵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后句写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的情状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这两句诗描写的画面: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2)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明确:叙事写景,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这两句诗描写的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战,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明确: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
(4)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
体会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
《雁门太守行》写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的战争场面,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赏析《赤壁》
1.
走近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
了解背景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3.
理解词语
?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4.
鉴赏诗句
(1)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明确: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诗人由沉沙之折戟引发对历史的感慨和评价。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明确:议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5.
体会感情
《赤壁》一诗中,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赏析《渔家傲》
1.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
理解词语
《渔家傲》是一首记梦之作。全词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3.
鉴赏诗句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拂晓时海上的景象。
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用“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星河欲转”点出时间已近拂晓,“舞”将人在风浪中乘船颠簸前行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四个动词“接、连、转、舞”用得十分巧妙。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归何处”一句,着“殷勤”二字,写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我报路长嗟日暮”二句的感慨。
上阕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这句是说人世间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妇女,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也依然是路长日暮,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一句表现了诗人的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4.
体会感情
《渔家傲》通过对梦境的描述,借用典故,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乙)
雁门太守行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释]①吴钩:刀名,刃弯。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④若个:哪个。
1.
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字的妙处。
2.
李贺,人称“奇才”“鬼才”,虽一生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但从这两首诗中依然可以看到他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3.
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
参考答案:
1.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状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
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泥土在紫色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乙诗以“问”成诗,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文学赏识填空。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被人称为“
”,河南福昌人。
(2)《赤壁》一诗的作者是
朝
,和
合称“小李杜”。
(3)《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作者是
代
,号
。“渔家傲”是
。
2.
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光。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B.
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
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
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3.
下列选项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
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
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
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课内阅读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各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5.
最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赤壁》,完成下列题目。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7.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渔家傲》,完成下列题目。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9.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对比阅读
赤壁
(明)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
(唐)杜牧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是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之所,也是兵家战略要地。
10.
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11.
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答案
1.(1)《李贺诗歌集注》
李贺
唐
诗鬼(2)唐
杜牧
李商隐(3)宋
李清照
易安居士
词牌名
2.
C
解析:“不起”是指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3.
A
解析:词人并没有坐在船上,整首诗写的都是梦境。
4.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
运用燕昭王易水筑台放金揽人的典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6.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7.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回答均可。)
8.
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9.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0.
杜庠诗为律诗,而杜牧诗为绝句。杜庠的诗重在写曹军战前的决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借历史沧桑表达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等伤感情绪。杜牧的诗在若无“周郎”借东风这一胜利原因的假想中,表达出对军事才能的推崇,或借史实一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11.
杜庠诗尾句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眼前荒岛上满目荒芜、鸥鸟乱飞,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怆意绪,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杜牧诗尾句运用了以小见大(或“借代”或“象征”)的写法,诗中借大乔、二乔两位地位特殊的女子来泛指东吴统治阶级,以铜雀台指代曹魏政权,“铜雀春深锁二乔”貌似小事,实则象征东吴灭亡。这种手法让诗歌内涵更丰富,更具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