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教学目的: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 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及小说的主旨。
4、 走进作者构建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把握翠翠的形象。
3、 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难点;
1、 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节
一、 导入:
二、 作家作品简介:
1、 作者: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无限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边城》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朗;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纯朴善良,辛苦摆渡,热情助人。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清纯的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 解题:
“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而沈从文是这样解释“边城”这个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因为从湘西农村走出去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四、 预习检测:
安辑(jí) 秩(zhì)序 绊(bàn)倒
蘸(zhàn)酒 茶峒(dòng) 翘(qiào)起
擂(léi)鼓 鹳(guàn)河 颈(jǐng)脖
泅(qiú)水 傩(nuó)送 氽(tǔn)着
牛犊(dú) 蚱(zhà)蜢(měng)鞶(pán)鼓
踹(chuài)水 碧溪(xī)岨(jū) 悖(bèi)时
埋(mán)怨 喧阗(tián) 镇筸(gān)
棕榈(lǘ) 俨(yǎn)然 角隅(yú)
喽(lóu)啰(luó)拮据(jū) 强横(hèng)
歇憩(qì) 睨(nì)着 糍(cí)粑(bā)
宋家堡(pù)
五、文章结构:
1、节选部分主要内容:
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
第三节:边城龙舟赛。
为了庆祝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场面热闹非凡。
第四节:翠傩初相会。
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她和傩送相识,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第五节:端午看龙舟,大老夸翠翠。
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系傩送,以至魂不守舍。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思,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这种情感上的执着,以及对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的拒绝态度,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喜轿渡河,翠翠心动。
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 情节结构特点:
节选部分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的顺序展开情节。
时间上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第二节
一、《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二、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外祖父,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1、翠翠:
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 “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情窦初开,感情纯洁真挚。她始终惦记着二老,当祖父几乎提遍顺顺一家人而唯独不提二老时,这种情感溢于言表:“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表现她爱的执着。
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聪慧、矜持。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2、老船夫:
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不论在生活上,还是感情上,都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翠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为翠翠唱歌、讲故事,这一些都是为了让翠翠开心。
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当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看到别人家的闺女出嫁,马上向翠翠身上引导。
待人热情,为人豪爽,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他既赔了船钱,又搭上一大束草烟叶,又不失情意地留下一枚“单铜子”。这又见他的热情与豪爽。
3、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通过二老家伙计的介绍,傩送在当地有“岳云”之称。
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体会本文所体现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
明净清丽的自然美,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风俗美:
本文所展现的风俗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端午节,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其乐融融。
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另外,还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边城的风俗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2、人情美和人性美:
小说节选部分集中体现了翠翠和外祖父的祖孙情;军民情;邻里之间的友爱情;朋友之间的关爱情;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人与外物和谐情。——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
A、祖孙情:
a、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
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P19) ——“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动作的灵敏、迅速。“一面……一面……”的连词运用以及“翠翠,翠翠”的连声呼唤,都说明了爷爷的焦急。“哑”字,表现出爷爷的苍老以及急促地神态。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对孙女真诚的爱护。“轻轻”地说,是翠翠故意不让爷爷听见,“不是……不是……”“早被”这些心理描写,鲜明地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嗔怪,但这种嗔怪又不大声张扬,只说给自己听,不惹爷爷生气。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爱戴。
b、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很好!”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P20)——爷爷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触动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说话很小心。先说顺顺好,再说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说“这一家人都好”。可见爷爷对翠翠的爱是多么细致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没有说二老,你认识二老吗?你光心动,你有行动吗?为什么不去提亲?可见翠翠说话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话,表现出少女的害羞与修养,表现出对爷爷的信任与依赖。
C、(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P20)——懂得孙女的害羞与懂事,不主动袒露心迹。“不加检点笑着说”表现出爷爷心情的迫切,但为了考虑孙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带着玩笑的口吻来明确试探,可见爷爷用心良苦。“你疯了!”一则表现出翠翠对婚事的重视与掩饰心态,还表现出对爷爷乱点鸳鸯谱的嗔怪。这些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出祖孙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B、军民情:
a、“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P14)
b、“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P14)
c、“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船只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P15)
d、“你爷爷一定到军营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P18)
e、“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好勇取乐的军士……”(P19)
这些都鲜明地表现出官民同乐、军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会状况,构筑
了其乐融融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模式。
C、邻里情:
a、“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P20)——“肥鸭”说明鸭子的肥大健硕,是代表荣誉的战利品。将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孙俩,说明顺顺的慷慨大方、尊老爱幼。“且知道”、“又送了许多”说明顺顺并不是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装有贫困人家,一有机会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应了前文的“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b、“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的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P20)——称赞翠翠长得很美,表明了顺顺对翠翠的喜爱,“问”了“又问”,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那份关爱之情。这些都表现出顺顺的仁义慈善的美德。
c、“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P21) ——“赶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动迅速,主动为他人着想。“望着”、“上山了”写出了翠翠同祖父视邻里如家人,目送时间之长,情意之真。
D、朋友情:
a、“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轻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 (P16)——“也”、“换换”、“不必”表现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质。对朋友十分关心、体贴,真够朋友!
b、“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于是把酒葫芦取出, 推给城中来的那个人。两人一面 ……一面……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P16)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赶回来的好意,反而“十分高兴”,表现出老船夫的乐朋友所乐!“推给”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两位老朋友间的互相谦让,更表现出老船夫的豪爽与热情。“一面……一面……”,所谓“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我们似乎可以看见老哥俩促膝交谈的无间场面,可听到觥酬交错、开怀畅饮的笑语喧哗。“醉倒了”,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须“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关爱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c、“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P22)——这里通过翠翠的口,侧面表现出老船夫对朋友的无比真诚,对友情的万分珍重以及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E、爱情:
a、“但男子听去却是另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P18)——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质朴,不朝坏里想,对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现出二老对翠翠误解人意的宽容以及豁达、开朗的性格。
b、“那人说这是二老告诉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P18)——说明了二老“不见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专程护送翠翠回家,表现出二老对翠翠的爱护。
c、“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P19)——这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流露。
d、“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P19)——“沉默”的是表象,激荡的是内心,说明爱情已经在翠翠心头萌生,对二老人品的爱慕,使她展转反侧,寤寐思服,彻夜不眠。
e、“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P20)——“但”表示语意转折,说明语意的重点在后面。“总不如”,是用比较来烘托爱情的份量最重,那个端午最珍贵,爱情的滋味因真而甜,爱情的价值因善而美,爱情的长度因甜美而难以忘怀。
f、“‘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P20)——翠翠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情感涟漪。
g、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很好!”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P20)——祖父夸顺顺一家,但是漏说了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对祖父进行反问,言外之意:祖父你还没说完。
h、(祖父)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P20)——祖父替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说下去。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又有翠翠情有所属的情思。
i、“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P21)——鸭子是大老给的,翠翠自然不稀罕,她心里想的是傩送。
j、“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P22) ——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的心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F、人物情:
a、狗随人行,尽保卫之职责。翠翠到哪里,狗也随到哪里。“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P16)
b、狗通人意,尽探视之能事。“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可是一会儿那远处的声音被她发现了。”表现出狗的敏锐的感觉。(P15)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叫起来” (P18)
c、人安狗闲,平等相处。“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P23)
这是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静而神圣。
四、探究人性美的本质
沈从文对边地小人物的赞美,常常是从对大城市的的上层人物的憎恶出发的。沈从文20岁之前生活在湘西,20岁之后是生活在对湘西的回忆之中。他抱着对新的人生追求与向往离开湘西的。但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来到北京后,看到的是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于是他开始眺望他早年生活过的故乡,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情,用热情、迷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人情唱出了一曲心灵的赞歌。(共21张PPT)
《强化“听说”训练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课题实践课
石化一中 何宗悦
作品导读:
沈从文 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代表作品为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翠翠
爷爷
傩送
天保
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
小说情节与人物导读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谈《边城》的创作动机
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那个高尚情操。
-----沈从文谈《边城》的创作
读完小说,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边城”美在哪些方面?
1、湘西青山绿水的 美
2、边城原始淳朴的 美
3、乡邻之间淳厚的 美
4、祖孙之间真挚的 美
5、翠翠傩送动人的 美
风景
风俗
人情
亲情
爱情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
边城风景之美
边城风景之美
端午节赛龙舟 捉鸭子比赛
青年男女以对歌表达爱情
走车路 走马路的提亲形式
苗族男女的迎亲 嫁取仪式
新年时舞龙耍狮子 放烟火
边城之风俗
“边城”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未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最后一块净土。
“边城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土……
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帮你解读
边城
风景优美
风俗淳朴
(环境-----背景)
阅读小说,你被边城中哪些淳厚的乡风人情所打动
一. 爷爷与翠翠之间的祖孙情
二. 老船夫与乡民之间的睦邻情
三. 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帮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那第一个下山人。那人笑着说: “不要拦我!……”“不成,你不能走!”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其余商人皆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的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翠翠说:“全还给他了吗?”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情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筸城!”
睦邻情
评注:
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闪耀着人性中“善”的关辉。
P21.
祖孙情
翠翠与爷爷
P19. 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 。
P.22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看船]不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人老了才当守船。” “人老了应当歇憩!” “你爷爷还可以打老虎,人不老!”祖父说着,于是,把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局束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且说:“翠翠,你不信,你咬。”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
评注:翠翠假装生气,对爷爷有那么一点儿埋怨,表现了她的娇气、顽皮与可爱的一面。
评注:翠翠对爷爷身体的关心,表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亲情。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沈从文先生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
一切美的光都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学家 宗白华
仔细阅读以下片段语言,探讨:
你如何认识翠翠对傩送的朦胧情感
P15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P19.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20.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P21.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
P20.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一次虽在这喽罗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P22.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P15 .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P19.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P20.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P21.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皆记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
P20.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一次虽在这喽罗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与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端午的。……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P22.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我怎么记不得?!”
帮你解读: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在他身上折射出一种人性的美。
翠翠 、 ,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端午龙船会上她初遇傩送,心中开始萌发爱的种子,她对的傩送感情 、 ,又带有少女的 、 ,以后在对爱的追求中更表现出她的 、 与坚强。
你如何认识翠翠这个艺术形象
探讨:
翠翠单纯、善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端午龙船会上她初遇傩送,心中开始萌发爱的种子,她对的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又带有少女的矜持、自尊,以后在对爱的追求中更表现出她的忠贞、执着与坚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帮你解读: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与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如何认识小说中写到的这一群淳朴可爱的人?
沈从文在自己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针对满目疮痍的湘西现实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混乱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
茶峒地区原是“汉代无溪蛮”,偏僻、蛮荒,为历史上犯人流放之地;苗族、土家族等在这里耕作,过着原始的、自由的牧歌生活。但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在这里实行黑暗、罪恶的统治,残酷镇压苗民起义,大肆屠杀无辜的人民。青少年时代的沈从文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情景。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结尾
湘西现实
作者理想
-------认识小说的主题
我知道
许多管渡船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
守望着河流。
但是,
我只知道一个翠翠,
我也知道
她永远等待我,
从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
小溪边上,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
还深的梦里,
她
永远等待我过渡,
就在
边城那边。《边城》同步练习
【基础梳理】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老鹳河(ɡuàn) ②蘸酒(zhàn) ③茶峒(dònɡ)
④睨(nì) ⑤傩送(nuó) ⑥歇憩(qì)
⑦蚱蜢(zhà měnɡ) ⑧氽(tǔn) ⑨岨(jū)
⑩悖时(bèi) 棕榈(lǘ) 喧阗(tián)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节选了《边城》的第三至第六章,虽是节选,但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理清节选部分内容的结构。
答案 第三章:叙述了今年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与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2.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边城的“人生形式”的?
答案
环境 特点
自然环境 青山绿水——温柔、美丽、平静 环境美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人文环境 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风俗美
翠翠——天真活泼、善良乖顺、自然纯洁 人格美
祖父——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
天保、傩送——坦荡磊落、正直尚义
二、深层探究
1.有人说这篇小说具有“平中见奇、静中见情、疏密相间”的特点,请就小说在情节上的安排简要分析一下。
答案 这篇文章在情节上跌宕起伏,前设伏笔,后置照应,衔接自然,连贯流畅。如第三章写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为翠翠回忆两年前的端午节埋下伏笔;第四章则具体追述了两年前的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第五章则照应第四章,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时的情景,进一步交代了二老的消息;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爷爷和翠翠的对话,则照应了第四、五章。时间的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节铺设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边城》中的翠翠是美和爱的化身,沈从文笔下的人情人性完全在翠翠身上体现出来,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性 格 表 现
纯真、可爱 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聪明、矜持 比如课文第五部分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课文第六部分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两年前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端午的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的执著,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3.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答案 作者极力描写边城的人性美,正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作者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相对照,把“人性美”与“惟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对照中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作者对生命自由的追求,对健康诚实的赞颂,对自然与美丽的倾心,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三、技法迁移
心理描写
[文本回顾] 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最后祖父借和翠翠同岁的新嫁娘喻示翠翠时,“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情窦初开的翠翠并不是对祖父的话无动于衷,而是少女已经心有所属,默默相思。
[技法点拨] 人物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
(1)直接描写式。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2)抒情独白式。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的。
(3)梦境描绘式。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
(4)心理分析式。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技法运用] 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展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小鸟在矮树丛和灌木林中开始歌唱。鸟儿忠于它们的伙伴,是爱的标志。而我又是什么呢?在内心的疼痛和狂热地恪守原则之中,我讨厌我自己。我没有从自责中找到安慰,甚至连自尊中也找不到它。我已经损害——伤害——离开了我的主人。在我自个儿眼中我也是可憎的。但我不能回去,甚至后退一步。上帝得继续领我向前。至于我自己的意志或良心,充满激情的忧伤已经把一个扼杀,使另一个窒息。我一面在路上孤独地走着,一面号啕大哭,越走越快,就像发了狂。一种虚弱从内心开始扩向四肢,攫住了我,我摔了一跤。”(摘自《简·爱》)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轻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
端午又快来了,初五划船,河街上初一开会,就决定了属于河街的那只船当天入水。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那时节还是上午,到了午后,对河渔人的龙船也下了水,两只龙船就开始预习种种竞赛的方法。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许多人从这鼓声中,都感到了节日临近的欢悦。住临河吊脚楼对远方人有所等待、有所盼望的,也莫不因鼓声想到远人。在这个节日里,必然有许多船只可以赶回,也有许多船只只合在半路过节,这之间,便有些眼目所难见的人事哀乐,在这小山城河街间,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
5.选文第一段表现了顺顺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龙头大哥顺顺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他年轻时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在任何情形下追逐鸭子总不落空,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勇猛好强。但他不霸道,他爱孩子,说话算数,讲信用,有义气,能帮助人,把解救别人的患难作为自己不可逃避的责任。
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侧重在对人物性格的评价上。解答时抓住其言语、行为分析即可。
6.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边城居民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救人于危难之中,在边城是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表现了边城百姓的善良、淳朴和义勇精神。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这句话表现了边城人们扶危济困、心地善良的特点。
7.黄永玉先生回忆表叔沈从文写小说时说:“他真是太认真了,十次、二十次地改。文字音节上、用法上,一而再地变换写法。”文中加点的词具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两例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句中的“总”字,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却能充分表现出顺顺游泳本领的高超。
(2)“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句中的“解嘲”一词,表现了顺顺对孩子们游水本领的认可。
(3)“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句中的“射”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船行之快,与前面的比喻相搭配。
(4)“让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句中的“开心”指的是那些参加了端午节龙船比赛和看到这热闹场面的人,“皱眉”指的是那些思念亲人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
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这些词在表意上都具有一定特色,分析鉴赏时要结合前后语境。
8.有人这样评价:沈从文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他的小说,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意境。请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简要归纳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水一般的抒情笔致,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充溢荡漾着水的气息。
(2)语言既质朴自然,又浮沉蕴藉,以诗如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中,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3)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
解析 《边城》的环境、风情、人物的对话以及由语言所创造的翠翠、老船夫,无不显示着绿色的水的气息;《边城》中对小溪、白塔、老船工工作的渡口环境、祖孙的心态和话语交流的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的散文之美。描写人的内心活动和人际交流的语言质朴真诚,内蕴丰富,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9~12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做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9.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 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看情节的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10.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2)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 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苦”,为何“甜”;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
11.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花轿早有打算;(2)改装花轿心灵手巧;(3)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
解析 小说中的花轿在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中发现作者表现人物的艺术匠心。文中侯菊出嫁前要顶旧花轿,继而又把它变成新的,到后来出嫁后接亲的人都愿意租侯菊的花轿,都说明了侯菊有经营意识等。
12.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作者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解析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从整篇小说看,题为“侯银匠”,但多写侯菊,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借侯菊来表现侯银匠。故事情节围绕嫁前嫁后的侯菊而写,更能体现小说主旨。(人教版课标通用区)
四、语言运用(10分,每小题5分)
13.(2010·河南实验中学期中检测)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四句话从两个角度改写成两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5分)
①《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
②沈从文是中篇小说《边城》的作者。
③小说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
④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被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出来。
(1)以《边城》为主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沈从文为主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它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或: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它叙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
(2)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中篇小说《边城》的作者,在小说中他讲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生动地描写了湘西秀丽的风光和质朴的人情。
解析 本题关键是看什么做主语,然后再组织这四句话,把主谓宾搭配正确,再合理添加枝叶成分。一定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更不能更改原有信息。这是属于典型的短句变为长句的题目,注意整句话的谐调一致。
14.将下面的一段话改写为句式整齐的一段话。(可适当更换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5分)
边城是一幅五彩的画,她如诗,她又像一曲婉转的歌。假如置身其中,浑身的污垢自然澄清,日常的烦恼可以洗尽。她可以冲散劳累和忧愁,她还能滋润我们的心灵,留下甜蜜与欢乐。我爱边城的美,也爱她的奉献与辛勤,同样也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边城真美啊!美得像一幅五彩的画,又像是一首灵动的诗,还像一曲婉转的歌。这种美澄清了我们浑身的污垢,洗尽了我们日常的烦恼,冲散了我们的劳累,带走了我们的忧愁,滋润了心灵,留下了快乐,留下了甜蜜。我爱边城,爱她的美;我爱她的奉献,爱她的辛勤;我爱她的有滋有味与不倦拼搏。
解析 这段文字有两项大的内容:一是说边城的美,一是说我爱边城的美。抓住这两项内容,不难作出合理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