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ⅴ8《咬文嚼字》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ⅴ8《咬文嚼字》优化教案二拖一(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6 21:26:11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铢必较(zhīzhū) 拘礼(jū)
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肺腑(xīn ) 斟酌(zhēn)
C.岑寂(cén) 憎恶(zèng) 深恶痛嫉 (jí) 胸襟(jìn)
D.蕴藉(yùn jiè) 尺牍(dú) 咬文嚼字(jiáo) 流弊(bì)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援例 红彤彤 凝炼 事过景迁
B.含糊 兴冲冲 揉合 锱铢必较
C.谨严 热烘烘 付梓 深恶痛绝
D.含义 耍花招 精髓 发人深醒
3.依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 他自己知道。 他想到 “推”而下“敲”字, 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 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 与全诗调和的。
A.只要 如果 或 所以 而 并且
B.只有 因为 和 因为 还 而且
C.只有 如果 或 所以 而 而且
D.只要 因为 和 因为 还 并且
4.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卢沟桥畔的景色是十分引人入胜的。每当晨蔼苍茫的时候,登芦沟桥,遥望低重的斜日,格外妩媚,西山海峰,笼罩着 轻烟,若隐若现,古桑乾河,银波 ,晓雾 ,是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立于卢沟桥的“芦沟晓月”碑,指的就是这一景象。
A.薄薄 粼粼 重重 C.淡淡 泛泛 蒙蒙
B.袅袅 闪闪 浓浓 D.阵阵 荧荧 茫茫
5.下面是郭沫若《屈原》一剧中婵娟斥宋玉的一段话,末句选哪一句最能充分表现婵娟的感情
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 )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C.你真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D.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
6.下面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0余名艺术家、教育家日前聚集在北京,研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B.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中国的大宅院、欧洲的古城堡也都渐渐失去了它们的作用。
C.这个街心花园是一个离立交桥不很远、有一座雕像、有几十把长椅、四周种着苍松翠柏、中间有一块绿阴地。
D.《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之时,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指不违背诺言。
对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幽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也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二、文字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沫若的观点不同,为什么 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如何理解“意义的确定和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套板反应”的后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哪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在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塌、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 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 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学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 ,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字的直指的意义和字的联想的意义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根据文意回答
字的直指的意义的特点:
字的联想的意义的特点:
2、“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与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句说的是 一个意思,结合上文的内容,就两句话的选用作一点分析。
3、以下表述与作者原意相符的是( )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但是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4、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选项中,用括号里的字替代加粗的字,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蛋)、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B.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需)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C.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D.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及)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蕴藉。
6、为什么作者认为“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咬文嚼字》参考答案
一、1、D 2、C 3、C 4、C 5 、B 6、B 7、B 、C
二、1.引出“咬文嚼字”这个话题,说明在文字的选择上,是应该有讲究的。
  2.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它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3.意义的确定,侧重于读者一边,取决于理解力和想象力;意义的控制,侧重于作者一边,取决于创造力。
  4.一、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二、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故说“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5.对作者而言,是写不出;对读者来说,是读不出。
6.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要结合意境斟酌字句;既注意斟酌字句,更要注意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1、明白,易用,意义是固定的,偏于类型;迷离,难用,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前者:意义固定,偏于类型;后者,意义游离,偏于个性。2、第一句用的是直指的意义,第二句用的是联想的意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而来的,它写出了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种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了艺术妙境。3、A 4、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创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5、C 6、做到“惟陈言之务去”,才不致滑入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7、因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8、由字的联想意义形成新的意境。(共25张PPT)
咬文嚼字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找出课文中咬文嚼字的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
(1)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说明:增减文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 他认为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推”固然显得卤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 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
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 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
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就是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
总结: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咬文嚼字”正如
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也如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沈德潜:“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妙在何处?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再见《咬文嚼字》
教学目的: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意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在鉴赏与品味文中引用的佳句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一节
一、导入:
“小老鼠看书”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词典中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有三个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由此可见这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那么朱光潜先生对这一成语赋予了怎样的新意?我们今天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和奠基者这一。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黑格尔的《美学》等。《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疏通文中生子新词:
A、生字:
倒涎 憎恶 茗烟 深恶痛绝 啰嗦
锱铢必较 斟酌 没镞 岑寂 月晕
烹小龙团 清沁 蕴藉 太滥 灞桥
付梓 尺牍
B、新词:
炼字:用心琢磨,使文句精美简洁。
援例:引用成例。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索然无味:形容文章内容枯燥。
推敲:斟酌文句,反复琢磨。
胸襟:抱负、气量。
岑寂:寂静。
捉摸:猜测;预料。
游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清沁肺腑:清新得渗入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不即不离: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若隐若现:像是隐藏,又像是显现。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点石成金: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文章。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自认为了不起。
下乘:下品。
粗枝大叶:比喻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方向发展。
2、精读课文,把握文段主旨:
第一段:郭沫若听从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中的台词,使文句意味大变。
第二段:举《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是”“你这”“你有”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意味。
第三、四段:举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第五段: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诗歌的意境不同。
第六段: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之分,并以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旨意丰富蕴藉。
第七段:联想意义的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八段: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
系)。
第二部分(6-7):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为陈言之务去”)
第三部分(8):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B、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第二节
一、分析全文:
1、演员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台词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认为改得怎样?他的理由是什么?
郭沫若认为演员觉得改得很恰当。
郭沫若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会落个“不是”;而“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2、根据这种认识郭沫若将“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什么?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朱光潜先生认为以上两种修改方法怎样?
认为第一种修改得很好,引用《水浒》里的用语对“你这”句式作推敲,证明演员确实修改得好;而第二种修改得不妥,他引用《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一句,来说明“你是”的特定意味进而予以反驳。
4、朱光潜为什么认为第二种修改得不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不适宜;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根本不成一句话。
5、所以第二段中第一句话“这是炼字的的好例”,“这”就指代不明,结合语境我们可以猜知作者的本意是指什么?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6、大家比较阅读一、二段,说说朱光潜和郭沫若他们分别是怎样看待“你是”“你这”这两种句式?
郭沫若认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会落个“不是”;而“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朱光潜先生认为“你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你是什么”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你这”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7、“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换成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句式之后,表达的情感不一样了,这就直接证明了第三段中的哪几句话的正确性?既然这样这就要求我们怎样做?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一言以蔽之就是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
无论在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8、下面我们读 读《史记》中“李广射虎”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翻译: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见第四段内容。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文字的好坏并不由繁简决定,而是由意味、表达效果而定。
9、作者对于贾岛的“推敲”这一典故,他有没有认为哪一句好些?
作者没有明确究竟哪一句用得好,他认为选“推”或“敲”字,重要的是选用的这个字所营造的境界要与作者当时所要说的相符合而且和全诗调和的。
10、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肯定哪个字用得好,但他还是对这两个字分别作了探讨,他是怎样探讨的?
作者认为用“推”虽然显得鲁莽,但可说明门是虚掩的,由门虚掩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孤零零的一个和尚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想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无声,气氛冷寂,才不惊动宿鸟,与全诗调和些。
用“敲”字显得拘礼些,说明寺里有人应门,不是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寺里至少有一些温暖人情。由此可见“敲”的空气没有“推”那么冷寂。就上句来说,“敲”为有声,会惊起宿鸟,打破岑寂,会平添搅扰。
由此可见,诗歌用字不同,意境改变。
11、第一部分各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三个例子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12、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字的难处在于其意义的确定和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那么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易用;固定的;偏于类型;
联想的意义:变化莫测;难用;游离的;偏于个性;意蕴丰富。
1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用直指的意义?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用联想的意义?对我们有怎样的要求?
科学的文字适合用直指的意义,文学的文字适合用联想的意义。
既然字的难处在于其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有很
大的区别,并且适用于不同的文字,那么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敢于大胆发挥想像和联想,准确把握作品的内蕴,达到表达的最佳。
14、作者引用《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想说明什么?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
15、联想的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但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陷入“套板反应”
中,那么什么是“套板反应”?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16、“套板反应”有何危害?
就作者来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17、怎样才不滑到“套板反应”中去?
“唯陈言之务去”,运用文字时做到咬文嚼字,让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
18、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谈作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19、到现在我们就只剩下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       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这一小节起总结作用。
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二、提高拓展: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1、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
2、红杏枝头春意闹\\浓。—一宋祁《玉楼春》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春风又绿\\过\\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与其它几个字相比,“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
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
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一卢梅坡《早梅》
“一”,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
5、请分析王安石改为“纷纷”二字好在哪里?
晴景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纷纷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联想想像,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8、银杏,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扇形。种子椭圆形,外面有橙黄色带臭味
的种皮,果仁可以吃,也可以人药。木材质密,可供雕刻用。是我国的特产。也叫公孙树。——《现代汉语词典》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像你这样的高僧。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隐遁。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 ——郭沫若《银杏》
作为词典上的科学文字,A句的语言准确、精密,没有任何感彩,而在B段文字中,郭沫若笔下的银杏,已经不仅仅是银杏本身了,它象征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它象征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只有文学作品才会具有的深广内涵,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称得上是文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