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苏轼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
走近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
才华横溢的苏轼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梳理脉络。
2、赏析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
3、理解文中包含的感情并分析“闲人”的含义。
读准字音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
、荇
交横,
盖竹柏
影也。
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与
相与步于中庭
参与
横
交横
蛮横
yǔ
yù
héng
hèng
读课文,梳理脉络: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
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
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
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
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要
门
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院子里
共同一起
读课文,知内容: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于是,就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错纵横
原来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形容水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不过
罢了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词语积累):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①叙事
②写景
③抒情
划分层次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叙事)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
??
?
第三层:(5-7句)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自喻闲人。(抒情)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读课文,析妙句:
读课文,析妙句:
谈所得: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有什么奇妙之处?
①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
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
②动静结合。
③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小结:
“月色如水”苏轼化明写为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
读课文,品感情:
谈所得: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品感情: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苏轼虽然才华横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仕途上却屡遭挫折。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一百多天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由于其好友范镇、张方平等极力营救,十二月,苏轼终于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写的。
写作背景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贬谪的悲凉
(2)赏月的欣喜
(3)漫步的悠闲
(4)自我排遣的旷达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闲人”理解?
1、政治处境,贬谪之人有职无权,内心悲凉。
2、夜游时的心境,悠游自如。
a.作者和张怀民二人作为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只能闲游赏月的自嘲自慰;
b.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才能欣赏到的自许意味。
这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小结: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本是抑郁,但是作者在抑郁之中却能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一起有赏月的欣喜,又表现了作者一向旷达的胸襟。
阅读以下诗句,让我们更加理解苏轼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评价: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作业:二选一
1、背诵默写这篇短文。
2、发挥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