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枪下的快意恩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花枪下的快意恩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6 22: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花枪下的快意恩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勾画并记录原书《水浒传》及作者常识,查找并理清本章的来龙去脉。
2.勾画文中“花枪”相关文字,整理并记录“风雪”“火盆”等相关描写的作用,并理清基本情节脉络。
3.通过对“花枪”意象的分析、概括并整理记录林冲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花枪”的勾画与分析针对“情节、人物、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提出质疑。
2.通过聚焦文本第12段,进行问题式导引,大问题为纲,追问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严谨的学习习惯。
2.辩证理解林冲“快意恩仇”下的无意识“侠”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花枪”相关描写,分析并整理选篇所涉及的人物、情节、环境的内容。
教学难点:
辩证理解林冲“快意恩仇”下的“侠”之精神。
一、导入
古人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是人要放下恩怨和业障,成仁成佛。但现实往往都不能遂人愿,尤其是当社会黑暗、民不聊生时。与其任人鱼肉不如“路见不平一声吼”来得慷慨,与其委屈求全不如手刃仇敌来得痛快。“千古文人”都有一个“侠客梦”,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施耐庵笔下的这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来体会林教头花枪之下的快意恩仇。
二、主体分析
1.检查预习
(ppt展示林教头画像)(预设问题)林教头是谁?(追问:名字叫什么?梁山泊的名号?曾经做过什么官职?)为什么来到这里?他在此时所持的武器是什么?
明确:林教头叫林冲,名号豹子头。他上梁山泊之前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因高衙内垂涎林冲妻子,被高太尉设计陷害“误入”军机要处“白虎堂”,所以被刺配沧州道。林教头精通各种武器,此时正手持一支花枪。
2.自主探究
研究问题与活动1:
文章一共提几次花枪?请在文章当中画出。
明确:六处,主要是第七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二段。
研究问题与活动2:(自主探究与质疑)
请选择一处描写,结合当时的“人物、情节、环境”,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预设与追问引导:
第七段:
情节:除了花枪文章还提到了尖刀,尖刀从哪里来的?林冲为什么会准备尖刀?
明确:尖刀从文中第五段便知是林冲离开李小二家,到街上买来的。因为林小二夫妇提醒过林冲有人要谋害他,他认出了陆虞侯陆谦,此人与李小二同样受过林冲帮助,却恩将仇报想要谋害林冲,林冲准备尖刀正是想寻找机会报仇。
人物:明知有阴谋,林冲还是带着尖刀与花枪来到了草料场,能反映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一方面,林冲来到草料场,和来到沧州时一样,都心存幻想,以为能息事宁人,表现其妥协、退让、忍辱偷安、委屈求全的一面。另一方面,带着尖刀与武器说明他还是有戒心,同时也表现出作为禁军教头的职业素养。
环境:文中有一段风雪正应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此处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此处风雪描写有极深意味“严冬”、“彤云”、“大雪”等能表现出环境寒冷之极、恶劣之极。这一来能渲染林冲所做所为的悲壮气氛,同时也是推动报仇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后文林冲去买酒做铺垫。
第八段:
环境:林冲“把花枪挑着葫芦”走出小店,此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追问:“那雪中间停过吗?”或“来小店之前环境如何?”)
又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连接第八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的正紧”,第九段“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下得紧了”,两段环境描写除了交代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在情节上都属于放缓节奏的部分,为后文写林冲住进山神庙做了铺垫,也是情节蓄势的过程。
第十段:
情节:林冲“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后,寻了什么去处?前文在哪里提到的?(那火盆呢?)
明确:山神庙,第九段去小店的路上遇到的古庙。(火盆是老军借给他的,在原文的第七段)文中的伏笔描写极为精妙,十分细致,万物都有来处。
人物:林冲再次“花枪挑着葫芦”来到古庙之后的一处描写,能体现林冲怎样的性格?
明确: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做事有条理且十分谨慎。并且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以及得知其仇家谋害的情况下还能喝酒吃肉,可见其安分守己的性格。
(需辨析“处之泰然、镇定自若”等词语与“安分守己”间的细微差别)
三、重点突破
第十二段
(问题导引)
1.金圣叹在评论林冲时说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请结合原文分析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林冲的“狠”,“算得准、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又如何体现?
明确:首先,“算得到”主要体现在听声辨出三人。
其次,“熬得住”主要体现在第十一段,林冲并没有急着出门,而是伏门而听,并且完整的提听下了三人的对话,直到快要走时才决定要出手。
“把得牢”体现在一来动手时机是三人刚要走时,且以为大功告成;二来大喝一声,三人惊呆之时,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差拨、富安两个人,不给反击机会。
“做得彻”主要体现在杀陆虞侯的过程,许多动作表现他下手之重,刀刀枪枪直奔要害,且一气呵成。如:“劈胸只一提”“踏住胸脯”一番道德教育之后,直接“扯开衣服”,“尖刀”剜出血和心肝,握在手中,并且割下三人头颅,“用花枪挑着人头”祭拜山神。林冲的“狠”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从林冲拿起花枪刺倒差拨时,林冲就开始从安分守己和意图报仇的中界点脱离出来,开始反抗不公,草场火起,心火亦起。
2.花枪从“挑着葫芦”到“挑着人头”,林冲如愿了没?他的仇真的报了吗?
(引入材料)
《水浒传》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元末明初时期的施耐庵(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其代表作《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居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队伍的产生、发展和失败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描绘了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下民不聊生的时代面貌。
明确:事实上,林冲并没有如愿,他的下手狠辣只是他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破灭之后怒火中烧的体现,表面上林冲杀了唯利是图、阴险狡诈的差拨和富安以及忘恩负义的陆谦得以雪仇,但正如陆谦死前所说的“太尉差遣”,真正导致林冲悲剧生活的根源在高太尉的滥用私权、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林冲这一出花枪下的快意恩仇只限于个人恩怨,并不能解决个人问题。从大时代的角度来说,改变林冲命运的根本因素不没有改变,所以才会被“逼上梁山”。
3.你认为林冲是“侠客”吗?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林冲杀了为一己私利谋害人命的三人,不畏惧官吏的身份,依公理为民除害,正中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另一方面,金庸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林冲的行为出发点在个人恩怨,并且并没有改变主流的社会环境。再者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替天行道”是梁山泊好汉的旗号和纲领,纵观全书,他们也践行了这一信念,所以作为梁山好汉的一员,林冲在其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侠”之名在整体上林冲当之无愧。
结语:
林冲提枪东去的背影已经消散在风雪中,但这段快意恩仇依然跃然于我的脑海,最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感慨:
风雪山神庙,花枪林教头。只身沧州闯,心念窗烛秋。好酒一时爽,但无神明留。
左手推门去,右手刀枪收。聂政空剜眼,易水复何求?不如恩仇断,快意解千愁。
作业:
尝试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高潮部分写成剧本。(要求用现代文编写台词,可适当增添人物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