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八上课外古诗鉴赏考点读记(下)
2020年秋部编版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词解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诗词翻译
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主旨点睛
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诗词赏析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考点记忆提纲
一二句 景物依旧 人事全非 怀旧伤今
三句 时光易逝 美好难再 失落惆怅
四五句 花落燕归 悼惜残春 无奈欣慰
六句 香径徘徊 淡淡哀愁 眷恋惆怅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诗词解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诗词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主旨点睛
词人以“轻舟”作为欣赏风景的基点,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折射了词人辞官退隐后从容闲适的惬意情怀。
诗词赏析
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词作之眼。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泛舟西湖的欢乐情调表现了出来,“隐隐”和“处处”写出了轻舟的流动感。
下片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写出了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词人的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考点记忆提纲
全景 堤岸风景 绿水绵延(视) 花草飘香(嗅) 歌声悠扬(听)畅快轻松
特写 船移惊禽 水面琉璃(近) 轻舟涟漪(低) 惊鸟掠飞(高)从容闲适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诗词解释
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zān yīng):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今属江苏。
诗词翻译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主旨点睛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诗词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考点记忆提纲
登楼所见(景喻国事) 清秋萧条 夕阳垂地 大江东去 衰败没落 大势已去
议论质问(直言国事) 中原沦落 贵族纷逃 苟安旦夕 何时收复 愤慨抗议
直抒悲情(忧心国事) 秋风呜咽 潸然泪下 请风吹泪 牵挂前线 关注战事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解释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常记:长久记忆。
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怎,怎么。
鸥鹭:泛指水鸟。
诗词翻译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主旨点睛
这首词回忆了词人早年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经历,表现了词人开朗奔放的性格,潇洒飘逸的风姿,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词赏析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考点记忆提纲
常记(追忆)日暮(时间)溪亭(地点)领起全词
沉醉(醉酒赏景 何其开怀)不知归路(流连忘返 醉态可掬)
兴尽晚回舟(忘记时间 忘情疯狂)误入藕花深处(醺醉少女 误入荷丛 景美人美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场笑剧: 少女焦灼的叫喊声,慌不择路的划桨声,鸥鹭扑腾声,惊叫声,一时间该有多大动静呀,可是词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写尽少女的天真烂漫,无怪乎“常记”,一想起来就想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八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 课外古诗鉴赏考点读记(上)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wèi):给予,馈赠。
馨(xīn)香:香气。
致:送达。
经时:历时很久。
诗词翻译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主旨点睛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委婉含蓄,感人至深。
诗词赏析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考点记忆提纲
树奇 叶绿 华滋 花事兴盛
攀条 折荣 遗思 孤凄苦思
馨香 盈怀 莫致 情浓痛苦
此物 无贵 感别 无奈自解
比兴 含蓄 委婉 深切思念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词解释
骥:骏马,好马。
枥:马槽。
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暮年:晚年。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
但:仅,只。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
诗词翻译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作者介绍
魏武帝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主旨点睛
本诗富含哲理,表明宇宙万物生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语调铿锵,慷慨激越,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抒发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的哲理诗,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诗中“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作者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出发,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犹有 ”和“ 终为 ” 两个词组下得沉着。而 “ 老骥 ” 以下四句,语气转为激昂,笔挟风雷,使这位 “ 时露霸气 ” 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全诗跌宕起伏,又机理缜密,闪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发出奋进之情,振响着乐观声调。艺术风格朴实无华,格调高远,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考点记忆提纲
述理 神龟有竟 腾蛇为灰 生死存亡 不可违背 唯物理智
明志 老骥自喻 千里壮心 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 慷慨豪迈
悟道 寿不唯天 养怡永年 调养身心 健康长寿 深刻温馨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词解释
亭亭:挺拔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诗词翻译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作者介绍
刘桢( -217),字公干,存诗二十余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yīng)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本诗选自《建安七子集》。《赠从弟》诗有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
主旨点睛
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于狂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美好品格,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诗词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 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把青松和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青松的坚忍不拔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考点记忆提纲
亭亭 瑟瑟 高踞山顶 笑迎寒风 高峻雄伟 傲骨铮铮
风盛 松劲 挺立寒风 对比反衬 坚忍不拔 坚贞不屈
凄惨 端正 遍地凄惨 终岁端正 不惧严寒 高洁傲骨
松柏 本性 反问赞颂 同罹凝寒 本性坚贞 直抒明旨
梁甫行
曹 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诗词解释
异气:气候不同。
剧:艰难。
草野: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行止:行动的踪迹。
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翔:自在地行走。
诗词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作者介绍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主旨点睛
本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海边贫民困苦生活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词赏析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空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考点记忆提纲
异气殊风 海边潮湿 风狂雨暴
剧哉海民 寄身草野 荒凉凄惨
妻子禽兽 行止依林 人兽同处
柴门萧条 狐兔出没 恶劣凄楚
白描侧写 苦难贫困 深切同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