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阶段质量测评一(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阶段质量测评一(原卷板+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2-13 20:43:46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测评(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区域的含义
1、2、3、4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6、7、8、9、10、11、21、22、26、27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2、13、14、15、16、17、18、28、29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9、20、23、24、25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图,回答1~2题。
1.就图中的区域来说,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有关图中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孤立的
下图示意南美洲部分区域地理分区状况。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理分区可能为( )
A.经济区
B.人口区
C.气候区
D.农业区
4.图中各地理区域之间具有( )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确的分界线
C.明显的一致性
D.绝对的独立性
豆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它的生产和饮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传播。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它的时长关系到豆腐的产量和质量。时间太短,豆粒不易磨细,豆蛋白溶出少;时间太长,豆粒会发酵变酸。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大致分为甲至戊五大地区),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南北方泡豆时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光照
C.市场
D.技术
6.豆腐烹饪方式存在地区差异,有的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有的则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这两种代表性烹饪方式分别出现在( )
A.甲、戊
B.丁、乙
C.乙、甲
D.戊、丙
华北平原农村地区住宅的建设有“朝阳”和“背阳”的说法,这里的“朝阳”是指房屋朝向东南方向,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区房屋“朝阳”主要是为了( )
①方便日常出行 ②避开冬季寒冷的西北风 ③获得较好的光照 ④增加用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为了达到夏季遮阳的目的,当地农村的院落前一般都会种植几棵树,则树种和种植的方位分别是( )
A.落叶阔叶树 东南
B.常绿针叶树 东南
C.落叶阔叶树 西南
D.常绿针叶树 西南
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下图示意非洲北部降水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9.Ⅰ与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10.图示Ⅳ沿岸地区多雾的形成条件是( )
A.海洋水汽来源充足
B.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C.气温昼夜变化较大
D.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
11.Ⅱ地区极端干旱,表现为( )
A.物理风化强烈,砾石遍布
B.动物随季节南北迁徙
C.地表水短缺,荒漠广布
D.大牧场放牧业发达
1949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调整。中国工业基地形成与演化的一般模式主要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工业结构和主导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下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四川攀枝花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至今仍处于小型阶段。其主导因素为( )
A.自然资源
B.国家政策
C.基础设施
D.科学技术
13.广东佛山迅速演变为大型工业基地,其工业结构变化可能是( )
A.装备制造业比重减小
B.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增大
C.轻工业比重持续增大
D.能源工业的比重保持不变
14.有利于中国工业基地向大型阶段演变的举措有( )
①延长产业链并不断优化工业结构 ②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③共享信息并不断扩大工业区范围 ④多措并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我国中世纪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降水比现代丰富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16.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
mm年等降水量线
下表为江西赣南地区2010年、2015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单位:km2),其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分别为3
176.06
km2、542.70
km2。据此完成17~18题。
17.赣南地区在2010年至2015年的五年中,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
A.草地
B.耕地
C.林地
D.未利用地
18.造成赣南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毁林开荒 ③城镇建设 ④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南华礁(8°45′N,114°13′E)为南沙群岛中部的一个珊瑚环礁(环礁内一般有厚达1
000余米的造礁石灰岩,其基座为玄武岩质海底火山,呈环状或马蹄状),是中国固有领土,自2015年4月11日至12月下旬,越南非法造陆活动在礁盘两侧填出了共0.03平方千米的陆地。下图为南华礁西航道2015年8月28日与2015年12月31日对比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我国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监测南华礁面积变化趋势,其使用的技术是( )
①北斗导航系统 ②遥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0.获取全球夜间灯光亮度地图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BDS(北斗导航系统)
安徽省南部黄山市“贡菊”是生长在高海拔山地的一种菊花,以色白、蒂绿、花心小,均匀不散朵,质柔软,气芳香,味甘微苦,被“中国药典”誉为“菊中之冠”。据此回答21~23题。
21.黄山市成为我国“贡菊”主要种植区的优势条件之一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肥沃的沙壤土
C.低洼积水地
D.日照时间短
22.某地目前菊花烘干大多用干柴,势必会造成植被的破坏,若长此以往,此种烘干方式不加以改进,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暴雨时坡面径流流速减缓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23.近几年,该省的某些优势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加大,实时监测农作物长势的最佳手段是( )
A.GPS
B.GIS
C.RS
D.设瞭望塔
2018年1月下旬,申华从家乡重庆出差去华北地区某市,顺便到该市一公园游玩,该日阳光明媚。下图中的甲图为公园内十字路口附近的导游图,乙图为申华上午11时(北京时间)拍摄于此路口的照片。读图,完成24~25题。
24.申华利用手机上的软件导航步行去公园,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GPS ②RS ③GIS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5.据图推测,申华去往甲图中洗手间的最近路线应选择乙图中的( )
A.A方向
B.B方向
C.C方向
D.D方向
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澳大利亚地形图。
材料二 据报道,澳大利亚最早从印度引进骆驼当作运输工具。随着内燃机等动力源的改良应用,使骆驼运输业急速枯竭,大量骆驼放归野外。现在澳大利亚大约有120万只骆驼,而且数量每7年就增加一倍。
材料三 苹果树喜光,喜低温干燥,怕涝,宜植于土层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图中塔斯马尼亚岛甲地苹果质量绝佳。
(1)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2分)
(2)图中A地区形成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分)
(3)推测澳大利亚骆驼过度繁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2分)
(4)分析塔斯马尼亚岛甲地苹果品质绝佳的有利自然条件。(5分)
27.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赤霞珠酒葡萄(以下简称赤霞珠)原产于法国波尔多的砂质土地。我国辽宁省喀左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曾引种这一品种,虽长势良好,但不结果。喀左县地带性土壤为黄土,颗粒细小,县产业办采用嫁接技术也未见效,引种失败后该县招商引资的葡萄酒生产厂家全部倒闭,经济损失惨重。
材料二 下图为喀左县和波尔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分别为波尔多和喀左县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比较法国波尔多和我国辽宁省喀左县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2)分析喀左县赤霞珠引种失败的自然原因。(3分)
(3)从地理角度出发,谈谈喀左县赤霞珠引种失败给我们的启示。(4分)
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图一为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图二为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4分)
(2)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8分)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4分)
(2)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5分)
(3)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2分)
PAGE
12阶段质量测评(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区域的含义
1、2、3、4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6、7、8、9、10、11、21、22、26、27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2、13、14、15、16、17、18、28、29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9、20、23、24、25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图,回答1~2题。
1.就图中的区域来说,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例可知,图示区域划分属于干湿地区划分。干湿地区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有关图中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孤立的
答案 D
解析 图中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地理区域,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整体性突出,而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自然地理区域界线一般是模糊的,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项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南美洲部分区域地理分区状况。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理分区可能为( )
A.经济区
B.人口区
C.气候区
D.农业区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区域划分为气候区。
4.图中各地理区域之间具有( )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确的分界线
C.明显的一致性
D.绝对的独立性
答案 A
解析 各地理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气候区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区域与区域之间具有相互联系性,区域只是相对的独立。
豆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它的生产和饮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发展传播。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生产豆腐的第一道工序是泡豆,它的时长关系到豆腐的产量和质量。时间太短,豆粒不易磨细,豆蛋白溶出少;时间太长,豆粒会发酵变酸。下图示意中国历史时期豆腐生产中心分布(大致分为甲至戊五大地区),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南北方泡豆时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光照
C.市场
D.技术
答案 A
解析 南方与北方因为纬度不同,热量差异较大,而温度高低会影响豆子的泡发,温度越高,豆子越易泡发,温度越低,越不易泡发,故A项正确。
6.豆腐烹饪方式存在地区差异,有的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有的则制成方便携带的饼类,这两种代表性烹饪方式分别出现在( )
A.甲、戊
B.丁、乙
C.乙、甲
D.戊、丙
答案 C
解析 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饮食中主要以驱寒的煨、炖、煲为主,主要对应的为乙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把食物做成饼类,不仅容易保存,而且便于牧民的携带,主要对应的为甲地区。C项正确。
华北平原农村地区住宅的建设有“朝阳”和“背阳”的说法,这里的“朝阳”是指房屋朝向东南方向,据此完成7~8题。
7.该地区房屋“朝阳”主要是为了( )
①方便日常出行 ②避开冬季寒冷的西北风 ③获得较好的光照 ④增加用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朝阳”的房屋面向东南方向,可避开冬季寒冷的西北风,且光照较好,②③正确;对日常出行和用地面积没有影响,①④错误。
8.为了达到夏季遮阳的目的,当地农村的院落前一般都会种植几棵树,则树种和种植的方位分别是( )
A.落叶阔叶树 东南
B.常绿针叶树 东南
C.落叶阔叶树 西南
D.常绿针叶树 西南
答案 C
解析 华北平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全年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向,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方向,且光照较强,种植方位应选择在西南。
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下图示意非洲北部降水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9.Ⅰ与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答案 D
解析 Ⅰ是北部冬雨型,是因为Ⅰ地区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降水多;Ⅲ是夏季多雨型,是由于Ⅲ地区夏季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多。因此造成Ⅰ和Ⅲ两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所受的气压带和风带不同,故D项正确。
10.图示Ⅳ沿岸地区多雾的形成条件是( )
A.海洋水汽来源充足
B.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C.气温昼夜变化较大
D.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
答案 B
解析 Ⅳ沿岸地区多雾的主要原因是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使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故B项正确。
11.Ⅱ地区极端干旱,表现为( )
A.物理风化强烈,砾石遍布
B.动物随季节南北迁徙
C.地表水短缺,荒漠广布
D.大牧场放牧业发达
答案 C
解析 Ⅱ地区为撒哈拉沙漠地区,这里气候极为干旱,表现为地表水短缺,荒漠广布。
1949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化的主要载体,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调整。中国工业基地形成与演化的一般模式主要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工业结构和主导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下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四川攀枝花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至今仍处于小型阶段。其主导因素为( )
A.自然资源
B.国家政策
C.基础设施
D.科学技术
答案 A
解析 四川攀枝花是在铁矿、煤炭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钢铁工业基地。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至今仍处于小型阶段”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主导因素应为自然资源,A项正确。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当时的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其发展也与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有关,但都不是其处于小型阶段的主导因素,B、C、D三项错误。
13.广东佛山迅速演变为大型工业基地,其工业结构变化可能是( )
A.装备制造业比重减小
B.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增大
C.轻工业比重持续增大
D.能源工业的比重保持不变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其工业结构变化可能是装备制造业比重增大,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增大,轻工业比重减少,能源工业的比重略有下降,故B项正确。
14.有利于中国工业基地向大型阶段演变的举措有( )
①延长产业链并不断优化工业结构 ②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 ③共享信息并不断扩大工业区范围 ④多措并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延长产业链可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和产品营销,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优化工业结构,①正确。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属于低回报产业,大力发展虽可增加就业,但工业竞争力偏弱,不利于向大型工业基地演变,②错误。共享信息利于工业基地发展,但盲目扩大工业区范围不利于提高工业基地质量,③错误。多措并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工业基地向大型阶段演变,④正确。故D项正确。
读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我国中世纪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降水比现代丰富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宋—元前期冬小麦种植北界比现代靠北,说明当时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可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泛,当时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图中没有反映降水变化。
16.从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
mm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亚热带北界与纬线不平行,故A项错误;中世纪亚热带北界比现代偏北,因而中世纪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在秦岭以北,故B项错误;中世纪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均比现代纬度偏高,故C项正确;现代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
mm年等降水量线,故D项错误。
下表为江西赣南地区2010年、2015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单位:km2),其中耕地转化为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的面积分别为3
176.06
km2、542.70
km2。据此完成17~18题。
17.赣南地区在2010年至2015年的五年中,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类型是( )
A.草地
B.耕地
C.林地
D.未利用地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变化的幅度,未利用土地变化幅度最大,减少了47.8%,D项正确;同理,计算可知,草地用地面积在减少,减少了12.5%,A项错误;耕地用地面积减少了8.8%,B项错误;林地用地面积增加了3.2%,C项错误。
18.造成赣南地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毁林开荒 ③城镇建设 ④生态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围湖造田和毁林开荒耕地面积会增加,但赣南地区耕地面积在下降,①②错误;随着城市发展,未利用土地和耕地等被转化为居民及工矿用地,③正确;生态建设政策影响,实行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④正确。
南华礁(8°45′N,114°13′E)为南沙群岛中部的一个珊瑚环礁(环礁内一般有厚达1
000余米的造礁石灰岩,其基座为玄武岩质海底火山,呈环状或马蹄状),是中国固有领土,自2015年4月11日至12月下旬,越南非法造陆活动在礁盘两侧填出了共0.03平方千米的陆地。下图为南华礁西航道2015年8月28日与2015年12月31日对比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我国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监测南华礁面积变化趋势,其使用的技术是( )
①北斗导航系统 ②遥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幅图是前后不同时期的比照图,是通过遥感获得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加以处理后得到。
20.获取全球夜间灯光亮度地图所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BDS(北斗导航系统)
答案 A
解析 全球夜间灯光亮度图是遥感卫星在太空对地球夜半球拍摄的照片,故A项正确。
安徽省南部黄山市“贡菊”是生长在高海拔山地的一种菊花,以色白、蒂绿、花心小,均匀不散朵,质柔软,气芳香,味甘微苦,被“中国药典”誉为“菊中之冠”。据此回答21~23题。
21.黄山市成为我国“贡菊”主要种植区的优势条件之一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肥沃的沙壤土
C.低洼积水地
D.日照时间短
答案 B
解析 “贡菊”是生长在高海拔山地的一种菊花,因此机械化的水平较低,A项错误;海拔较高的山地,排水方便,不易积水,C项错误;海拔比较高,光照条件好,D项错误;山坡地区,土壤颗粒较大,矿物质丰富,因此具有肥沃的沙壤土,B项正确。
22.某地目前菊花烘干大多用干柴,势必会造成植被的破坏,若长此以往,此种烘干方式不加以改进,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暴雨时坡面径流流速减缓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C
解析 由于菊花烘干利用干柴而造成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导致该区域地表径流季节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暴雨时坡面径流流速增大。植被面积减少导致蒸腾作用减弱,使小范围内降水量减少。
23.近几年,该省的某些优势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加大,实时监测农作物长势的最佳手段是( )
A.GPS
B.GIS
C.RS
D.设瞭望塔
答案 C
解析 遥感技术可实时监测农作物长势。
2018年1月下旬,申华从家乡重庆出差去华北地区某市,顺便到该市一公园游玩,该日阳光明媚。下图中的甲图为公园内十字路口附近的导游图,乙图为申华上午11时(北京时间)拍摄于此路口的照片。读图,完成24~25题。
24.申华利用手机上的软件导航步行去公园,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GPS ②RS ③GIS ④数字地球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利用导航步行去公园,一方面利用GPS进行定位,另一方面需要利用GIS对道路信息进行分析,因此①③正确,选A项。
25.据图推测,申华去往甲图中洗手间的最近路线应选择乙图中的( )
A.A方向
B.B方向
C.C方向
D.D方向
答案 C
解析 该时间是1月下旬上午11时(北京时间),此时日影朝向为北偏西。根据图乙中的日影,可以推断B线路为西北方向;而根据图甲的信息,洗手间在路口的西南方向,乙图中C方向为西南方向,故选C项。
第Ⅱ卷 (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为澳大利亚地形图。
材料二 据报道,澳大利亚最早从印度引进骆驼当作运输工具。随着内燃机等动力源的改良应用,使骆驼运输业急速枯竭,大量骆驼放归野外。现在澳大利亚大约有120万只骆驼,而且数量每7年就增加一倍。
材料三 苹果树喜光,喜低温干燥,怕涝,宜植于土层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图中塔斯马尼亚岛甲地苹果质量绝佳。
(1)描述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2分)
(2)图中A地区形成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分析其形成的原因。(3分)
(3)推测澳大利亚骆驼过度繁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2分)
(4)分析塔斯马尼亚岛甲地苹果品质绝佳的有利自然条件。(5分)
答案 (1)东西高,中部低;东部是大分水岭,西部是广阔平坦的高原,中部为平原。
(2)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在A地区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致使该地降水较多;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3)原因:食物来源丰富;骆驼在野外繁衍力强,缺少天敌。不利影响:野生骆驼破坏植被、土壤和基础设施,糟蹋庄稼。
(4)位于背风坡,阴雨天相对较少,光照充足;位于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较低,有利于沉积物累积,土层深厚;位于山区,有一定坡度,排水良好;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然环境好,污染小,空气清新,水源洁净。
解析 第(1)题,地形特征从地势特征、地形区分布进行分析。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地形东西高,中部低;东部是大分水岭,西部是广阔平坦的高原,中部为平原。第(2)题,该地形成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从大气环流、洋流、地形等因素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骆驼的食物来源丰富;骆驼在野外繁衍力强,缺少天敌。野生骆驼体型大,数量多,大量生存于野外,容易破坏植被、土壤和基础设施,糟蹋庄稼。第(4)题,自然条件可以从当地的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生态环境角度分析。
27.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赤霞珠酒葡萄(以下简称赤霞珠)原产于法国波尔多的砂质土地。我国辽宁省喀左县(全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曾引种这一品种,虽长势良好,但不结果。喀左县地带性土壤为黄土,颗粒细小,县产业办采用嫁接技术也未见效,引种失败后该县招商引资的葡萄酒生产厂家全部倒闭,经济损失惨重。
材料二 下图为喀左县和波尔多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分别为波尔多和喀左县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比较法国波尔多和我国辽宁省喀左县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2)分析喀左县赤霞珠引种失败的自然原因。(3分)
(3)从地理角度出发,谈谈喀左县赤霞珠引种失败给我们的启示。(4分)
答案 (1)波尔多降水总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冬季降水略多,夏季降水略少。原因:深受大西洋影响,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季受来自大西洋暖湿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偏多。
喀左县年降水总量较小,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原因:夏季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来自亚洲内陆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稀少。
(2)喀左县与波尔多气候差异显著,喀左县年均温偏低(冬温更低),热量不足,植物生长期短;降水集中但总量偏小;土壤条件差。
(3)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农作物的种植要因地制宜;引种农作物时,应加强原产地和引入地自然条件的对比研究,若两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应停止引种行为,以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对农作物品种的研究。
解析 第(1)题,降水差异从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年际变化等方面考虑。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波尔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喀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降水季节变化大。第(2)题,引种失败说明喀左县种植赤霞珠存在诸多不利条件,据材料可分析喀左与波尔多相比存在冬季寒冷、降水较少、土壤条件不同等不利因素。第(3)题,引种赤霞珠失败告诉我们不能盲目引进其他地区的农作物,必须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考虑某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2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图一为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图二为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4分)
(2)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8分)
答案 (1)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2)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1)题,据图二可判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第(2)题,由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可知,耕地增加最多,草地减少最多;由此可知,由草地转化为耕地,即过度开垦所致。西辽河流域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易导致森林和草原植被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农业生产过度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碱化问题。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钦查群岛主要由3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4分)
(2)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5分)
(3)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2分)
答案 (1)鸟类众多,生存时间长,鸟粪积累的时间长;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寸草不生,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鸟粪不易被雨水冲刷;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鸟粪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2)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交通便利;雇佣的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
(3)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解析 第(1)题,依材料可知,该地鸟类众多,生存时间长,鸟粪积累时间长;鸟粪长期保留还要考虑物质的分解作用、外力的冲刷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第(2)题,据材料信息“鸟粪做肥料”“人口激增”“雇佣契约华工和黑奴”可总结主要原因;岛屿临海,海运便利。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化肥出现以前”可知,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结合出口量可知,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PAG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