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梦回繁华
学习导航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本文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艺术珍品的全貌,揭示了其重大的历史价值。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语言科学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介绍作者、画面内容,符合事实,科学准确。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握篙盘索”“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等,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2)条理分明,细腻具体。《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了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如,介绍画面内容,就先介绍开卷处的汴京近郊风光,然后介绍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最后介绍后段汴梁市区的街道。
1.课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解疑释难】
①就全文来说,本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②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写作的意义。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堪称难能可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hàn lín( ),据张著tí bá( ),“后习绘画”, shàn cháng( )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chéng guō( ),自成一家。
②据后代文人kǎo dìng( ),《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字词积累
翰林
题跋
擅长
城郭
考订
③疏林薄雾,农舍tián chóu( ),chūn hán liào qiào( ),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④在进入大道的chà dào( )上,是众多仆从cù yōng( )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tà qīng( )扫墓归来的权贵。
⑤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cháng tú bá shè( )的xíng lǚ( )。
田畴
春寒料峭
岔道
簇拥
踏青
长途跋涉
行旅
⑥汴河上有一座规模hóng chǎng( )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⑦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g( ),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⑧《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shè qǔ( )对象。
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qiú jìng( ),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宏敞
摩肩接踵
摄取
遒劲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必经之道)
B. 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旧时指国家利用水道调运粮食)
C. 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客店)
D. 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著题跋,“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自成一家。(工作,从事)
【解析】“工”的意思是“善于(画)”。
答案:D
(2)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宋汴梁商业 ,除贵族 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 。 ,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A.密集 聚集 活跃 由此 B.繁盛 聚集 活跃 由此
C.繁盛 居住 丰富 因此 D.密集 居住 丰富 因此
B
【解析】“繁盛”一般意义上的就是“繁荣茂盛”的意思。“密集”指“数量很多地聚集在一处”,多形容人口。形容商业繁荣应用“繁盛”;“聚集”指“集合;凑在一起”。“居住”指“较长时期地住在一个地方”。这里应填“聚集”,除表示“居住”的意思,还能表示“群聚”的效果。“活跃”指“行动积极、踊跃”。“丰富”指“种类多或数量大”。形容城市的文化生活,用“活跃”;综上,用“由此”连接。故选B。
(1)《梦回繁华》选自《 》,作者是 。课文介绍了国宝级画作《 》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艺术手法等,详细描摹了画作所呈现的 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突出了其所反映的“ ”主题。
(2)《清明上河图》是一幅 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是 ,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 (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基础过关】——课文回顾
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清明上河图
毛宁
北宋
梦回繁华
风俗
张择端
东京
(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经过长途跋涉,但这支来自河北涿州的足球少年们为能参加“百队杯”而感到兴奋,一点儿也没觉得辛苦。
B.目前,三百山正在大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作为东江的源头,三百山景区尤其受到香港同胞的钟爱,每年前来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C.天安门广场的便衣民警一直在摩肩接踵的游客中排查,搜索着人群中的“第三只手”。
D.失散几十年的战友再次相见,两只遒劲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彼此无语。
【能力提升】——语言运用
D
【解析】D项中,“遒劲有力”形容书法或绘画的线条有力道。这里用来形容手显然是不正确的。
(2)请模仿下面的句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示例:鲜花,如果害怕风雨,那它永远不能芬芳。
矿石,如果害怕敲打,那它永远不能成材。
蜡烛,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驶向成功
的彼岸。
【能力提升】——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
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
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1)概括课文选段的内容。
(2)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打比方。把拱桥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特点和外形精美的特点。
选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的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风景。
(3)为什么本段说漕船穿过拱桥是全画的高潮部分?
(4)下面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5)这段文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这幅画作的?
因为此处的画面非常具有动感,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们的一系列动作,让观图者体会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桥上、岸边和过往行人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漕船过桥时的热闹景象。
空间顺序。
【能力提升】——类文阅读
(2019·江苏淮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须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
偷偷地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地“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
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
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2)第②段加点词语“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
不能,“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举例子,举了《清明上河图》题跋揭示作者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进一步说明了题跋是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作铺垫,增加文章趣味性。
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之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能力提升】——读写综合
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200字左右)
【示例】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