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
名著导读
阅读指导
1.借助前言、后记或附录中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全书的大致内容,为阅读整本书做些准备。
2.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术语,要查找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把握其含义;要运用自己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加强理解,深化认识;如果科普作品的内容是你非常感兴趣或比较熟悉的,也可以质疑问难,拓展延伸,把阅读引向更深层次。
3.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4.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科普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一般都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幽默,兼有理趣和情趣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得真知,也可以得到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阅读要点
语段阅读
1.阅读《昆虫记》中的语段,结合原著,回答问题。
石 蚕
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至于下沉。所以石蚕
不必牢牢地粘在芦苇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虽然他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地完美,这样地精巧,完全是靠他们的本领。
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1)文段选自《 》,这部作品被誉为“ ”,其作者是 (国家)的 。
(2)根据选段内容,说说鲁迅为何把这本书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记
作者将石蚕的生活习性描写得细致感人,为我们展示了活灵活现的石蚕。所以这本书被鲁迅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的史诗
法国
法布尔
(3)请列出本书讲述的其他两种动物,并简要写出它们的生活习性。
蝉在地底下“潜伏”了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六个星期;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在捕获食物、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任答两种动物即可)
2.周作人阅读《昆虫记》后说,“见到这位‘科学诗人’的著作,不禁引起旧事,羡慕有这种好的书看的别国少年”。结合下面文段,探究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原因。
如果不提它那置人死地的工具,螳螂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担惊受怕的。它甚至不乏典雅优美,因为它体形矫健,上衣雅致,体色淡绿,薄翼修长。它没有张开如剪刀般的凶残大颚,相反却小嘴尖尖,好像生就是用来啄食的。借助从前胸伸出的柔软脖颈,它的头可以转动,左右旋转,俯仰自如。昆虫之中,唯有螳螂引导目光,可以观察,可以打量,几乎还带面部表情。
文段描写了螳螂的外形、动作等,真实可信;同时,作者描述螳螂文笔精练、清新,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在描述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赞美。科学的观察与说明,诗一般的表达,敬畏生命的情怀,是周作人称赞法布尔是“科学诗人”的主要原因。
3.阅读《昆虫记》中的语段,结合原著,回答问题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1)“它”指的是哪种昆虫?“可怕的敌人”是如何毁灭“它”的家族的?
“它”指的是蝉。“可怕的敌人”蚋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以蝉卵为食,轻易地取代了蝉的家族。
(2)有人说“这种敬畏生命的情怀,给《昆虫记》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请以上面语段为例,说说这段文字是如何体现作者“敬畏生命”的情怀的。
示例一:“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作者把面临蚋对自己家族的毁灭性破坏而一无所知的蝉说成“可怜的母亲”,还有“让自己牺牲”等词语,都体现出作者对蝉的怜惜,字里行间充满悲悯情怀。
示例二:描写的对象是昆虫,但作者却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
(3)为什么称法布尔是“昆虫学的荷马”?
因为法布尔的《昆虫记》详尽地描述了几种昆虫的习性以及他所做的实验,可以说是昆虫学界的权威著作,而且文学性很强,在昆虫学界的地位差不多就是《荷马史诗》在史学界的那样。所以说他是“昆虫学的荷马”。
4.读下面选自《昆虫记》中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鞘翅却是黄色、红色或棕色的,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1)这段文字主要描写的对象是 。
瓢虫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瓢虫鼓鼓的身体比喻为“半粒豌豆”,生动形象;对瓢虫鞘翅颜色的描写,细致入微;“吓退”一词对其颜色作用的描写更是充满幽默感。
5.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①有一种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在最短的期限内,把所有腐烂物质消灭干净。巴黎至今还没有解决可怕的垃圾问题,那集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倾其财力智力,都不能解决的,在那小小的村庄,却用不着花钱,甚至不用操心就办到了。
②大自然给田野创造了两种清洁工,没有什么能让这些清洁工厌烦、气馁。第一种清洁工包括苍蝇、埋葬虫、皮蠹、食尸虫类、阎虫科,它们被指派来解剖尸体。它们把尸体分割切碎,在胃里把死尸的残骸细细研磨之后再还给生命。
③一只鼹鼠被耕作农具划开了肚皮,已经发紫的内脏弄脏了田间小道;一条躺在草地上的游蛇被过路的人踩死,而这个笨蛋还以为做了件大好事呢;一只还没长毛的雏鸟从窝里掉了下来,摔在托着它的大树脚下,可怜地变成了肉饼;还有成千上万的类似的残骸,出现在各个角落,分散在四处。如果没谁去清理它们,它们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就很有害。不过不要担心。只要哪儿出现一具显眼的尸体,小小的收尸工马上就赶到了。它们处理尸体,掏空肉质,把尸体吃得只剩下骨头,或者至少也会把尸体变成风干的木乃伊。不到一天,鼹鼠、游蛇、雏鸟,就都不见了,这
环境卫生真令人满意。
④第二种清洁工,干起活儿来同样热情高涨。城市里用来减轻我们负担的氨气刺鼻的厕所,乡村里几乎见不到。当农民想一个人待一会儿的时候,随便一堵矮墙,一排篱笆或一丛荆棘,就是他需要的避人场所。用不着多说,在这种无拘无束的场合,您会撞见什么。苔藓花、厚厚的青苔、一簇簇的长生草和其他美丽的东西,装点着久经风雨的石堆,吸引您走过去,来到看起来是一垛给葡萄培土的墙跟前。好家伙!在装饰得那么美丽的掩蔽所的墙脚一带,有一大摊可怕的东西!您拔腿便跑,什么苔藓、青苔、长生
草,都吸引不了您。不过,您明天再来,就会看到那摊东西不见了,那个地方干干净净;因为,食粪虫已经到过这儿。
⑤这些掩埋工做的工作,对田野里的环境卫生意义重大。而我们,则是这种持之以恒的净化工作的主要受益者。但我们给这些忘我的工作者的,差不多就是轻蔑的一瞥,还用俗语给它们加上种种难听的名字。做好事的,背骂名,受歧视,挨石头砸,给脚跟踩。这好像成了一条规律。蟾蜍、蝙蝠、刺猬、猫头鹰,还有别的一些帮助我们的动物,都证明了这条规律。它们为我们做贡献,可要求我们的只是一点点儿宽容。
(1)选文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作者花了 年时间写就的这部科普巨著共10卷,为我们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被誉为“ ”。
(2)“大自然给田野创造了两种清洁工”,这两种清洁工及它们所从事的工作分别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0
第一种清洁工是苍蝇、埋葬虫、皮蠹、食尸虫类、阎虫科,它们从事尸体解剖工作。第二种清洁工是食粪虫,它们从事粪便清理工作。
昆虫的史诗
(3)《昆虫记》被认为既是科普作品,又是文学经典。为什么?请以选文为例作简要分析。
①记录了昆虫的种类、特征和习性,传播了有关昆虫的科学知识。②用散文的笔调,行文活泼,语言生动有趣,常用拟人手法。③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敬畏之情。比如选文以轻松诙谐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两种“清洁工”及它们的工作,并适时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集知识、趣味、哲理于一体。故既是科普作品,又是文学经典。
中考在线
1.(黑龙江龙东地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 ”。
语段中《昆虫记》被誉为“ ”。在这本书中, 在地下“潜伏”四年; 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昆虫的史诗
蝉
蜘蛛
螳螂
2.(湖北孝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几乎每次进餐后,它(蓝图拉毒蛛)都要整理一下仪容。譬如用前腿上的跗节把触须和上颚里里外外清扫干净。
嗉囊装满后,它(绿色蝈蝈)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上述两段文字均选自《 》,分别描写的是蓝图拉毒蛛和绿色蝈蝈进食后的 ,说明了昆虫也同人类一样有着 的良好习惯。
昆虫记
生活习性
讲卫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