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4 20: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和情感波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赏析品味语言,感受空明澄澈的美妙月景。
3.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领悟“闲人”的复杂意味,感受作者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和情感波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赏析品味语言,感受空明澄澈的美妙月景。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深入领悟“闲人”的复杂意味,感受作者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月亮是中国古典文化里的常用意象,人们望月怀远、托月寄怀,抒写情思。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
【预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写月的诗句不胜枚举。一轮明月牵动了多少古人的情肠,温暖了多少客居羁旅人的心灵。一生三起三落,被贬黄州的苏轼面对空明的月亮生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精品之作《记承天寺夜游》。
【过渡】读好文言文我们应该做到哪几点?
【明确】(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放缓语速,
拖长音节,读出文言韵味,读出情感)
二、活动过程
(一)朗读,读出韵味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文言韵味。(教师示范读,个别读,齐读)
(1)读准字音。
遂(suì)
藻荇(xìng)
(2)读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放缓语速,拖长音节,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念、遂、盖、但),读出文言韵味。
(二)译读,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圈点勾画疑难词句,小组合作交流。
(1)解决小组交流后未能解决的疑惑。
(2)检测学习效果。
①理解词意。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相与:共同,一起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罢了
②翻译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通过初步感知,你觉得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苏轼寻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赏月夜美景的故事。
(三)赏读,美点寻踪
3.请从意境、修辞、虚实、动静、情感、字词运用、正侧面描写等角度对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进行鉴赏品味,体会它的妙处。(小组合作交流,代表阐述)
【预设】(1)(意境美)“月亮的银辉静静地洒向庭院,庭院上下像注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灵、皎洁,如同一个水下宫殿。那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悠游飘摇,清丽淡雅,清晰可见,触手可及。哦!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折射出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喜悦,以及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2)(“如”字能否去掉?)作者借助视觉错位联想院中出现积水和藻荇,
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两个比喻,以客代主,用喻体写就,给人一种虚实相生、亦真亦幻、意趣无穷的美妙感受,写月而不见月,却是满目月华。“如”字不可缺少,著一“如”字,则境界全出。
(3)(“盖”能否换成“乃”?)“盖”字用得好。“盖”有“原来是”之意,写出了景物的真假难辨、虚实难分、亦真亦幻,写出了作者对景物的深深陶醉,浑然忘了现实,忘了自我以及有所发现后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去掉“盖”,语气变得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4)(“空”能否换成“透”?)
“空明”一词用得好,“空”即“无一物”,空灵、澄澈、皎洁、明净。“空明”一词,写出了月亮的空灵美,圣洁美,具有禅意。用“空”修饰“明”,绝妙,出奇制胜。宦海的浮沉,“乌台诗案”的迫害,使苏轼在黄州信佛学禅,完成了人生观的转变。他的诗词文赋、书画融汇了儒释道三家的血液,形成了“外儒内禅”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空明”一词的使用就是他这一思想的反映。
(5)(“交横”具有动态美)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藻荇交错横杂,疏影摇曳,清丽淡雅,清晰可见,历历在目,具有动态美,也从侧面烘托出月色之浓。
【指导朗读】用描绘的语气朗读,读出陶醉感,读出惊喜之情。(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四)悟读,闲情探微
4.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链接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营救,苏轼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身份近似于流放。
【预设】“闲”不只是“不得签书公事”的“闲暇”“空闲”,更多的是在逆境中有闲静、悠闲的心情,有闲情逸致安静地赏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作者为自己的行为自豪、自得、自赏,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穷途自适,泰然处之,笑对人生,从容面对苦难的人生态度。
“闲”还有“清闲”“闲置”之意,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自嘲、苦涩、悲凉、抑郁、落寞。作者苏轼二十来岁随父亲出蜀赴京参加科考,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指导朗读】读出“闲人”的复杂意味,读出作者的无限感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五)赛读,读出情感
这节课我们在文章中穿行,感受到了作者作为一个闲人复杂微妙、波澜起伏的情感,这里面有漫步的悠闲,有贬谪的苦涩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与自得。
5.朗读课文,读出一点寻友的愉悦,读出一点赏月的陶醉,读出一点闲人的感慨,读出一点情感的波澜。(小组赛读,师生评价,量化加分)
(六)拓读,走进苏轼
苏轼一生三起三伏,他这一生几乎游历了中国的整个政治版图,每被贬一处,则造福百姓一方。赈贫救孤,抗洪救灾,修筑苏堤,兴办学堂。
【资料助读】21岁中进士:名动京师;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灾,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4岁-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62岁流落儋州:以著书为乐,创作了诗词、散文、书信等几百余篇。
【过渡】他“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面对滔滔江水,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岭南恶劣的环境,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面对广阔的猎场,他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齐读)
【师】多么地率真,多么地洒脱!仕途的坎坷、人生的苦难并没有影响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明月清风的热爱。他诗意地面对逆境,智慧地面对得失;他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笑对人生、从容豁达的形象。
【资料助读】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
6.阅读苏轼我们受到深厚的感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正喷薄而出,想对苏轼,或自己说呢?
三、推荐阅读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苏轼的《东坡志林》、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深入了解苏轼,从他身上汲取笑对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四、课堂小结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透世界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生活吻我以痛,我却抱之以歌。愿我们能采撷苏子一分释然三分洒脱,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最后让我们在背读中再次回味经典的无穷魅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