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4) 生物试题命题范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文档属性

名称 11-12学年度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4) 生物试题命题范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3-03-11 15: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单元测试
高二生物试题(4)【新人教】
命题范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2.在一个阴湿低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下面有关对阴湿低洼草丛及其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阴湿低洼草丛是一个生态系统
B.阴湿低洼草丛中的生物是一个群落
C.阴湿低洼草丛中的某种蚯蚓是一个种群
D.阴湿低洼草丛中的动物是一个群落
3.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  )
A.以营养为纽带形成类群间的结构联系
B.生物间的单方向食物联系[]
C.生物间的多方向食物联系[]
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则草原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初级消费者 D.次级消费者
6.(2011·福州)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 (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7.(2011·南通)某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迅速,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腐殖质积累少,植物层次分明。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 (  )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草原 D.北方针叶林
8.(2011·济南一模)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 (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9.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进行各自的物质循环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11.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指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12.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 (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13.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生态系统中所接收的全部太阳能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
14.(2011·日照)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
15.(2011·苏州模拟)在“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每增加1千克有机物体重,问草至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多少千克(设草吸收的水分只有1%参与光合作用) (  )
A.125    B.75    C.7500    D.12500
16.(2011·德州)下表为某河流生态系统从生产者开始的四个营养级的年能量流量。其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 (  )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105J·m-2)[] 141.10 15.91 871.27 0.88
A.a     B.b    C.c     D.d
1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提高农产品产量
B.提高畜产品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有些植物的开花需要光信息素的刺激
B.昆虫信息素的性信息素占少部分
C.烟草植株受到蛾的攻击时会产生一种信息素
D.蚜虫受到七星瓢虫的攻击时,会产生一种信息素,附近其他的蚜虫感知后会离开
19.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 (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
C.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20.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2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D.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基因库的多样性
2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23.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景常常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这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具有(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美学价值
24.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2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图(一)是某池塘生态系充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
(2)图(一)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二)所示:
图(二)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二)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27.(10分)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乙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__kg。
(3)甲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
(5)在农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0分)近几十年来,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干扰。下图是生态系统功能大小变化曲线。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T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________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值越大,该定量指标越__________。
(3)S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4)森林生态系统的S值与草原生态系统的S值相比,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
30.(10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前往市郊开展生态农业调查活动,经过交流和修改后绘制出下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未标出的是________。
(3)图示的生态系统与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其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例如,可通过采取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5)2009年初冬北京地区虽然遭受50多年未遇的特大冰雪灾害,但当冰雪消融时,植被复苏,仍然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
1-5CDCDD 6-10DADAC 11-15DAADC 16-20BDBBC 21-25DDDDC
26. (1)捕食、竞争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A.能量被同化  B.能量用于贝类生长发育和繁殖 C.分解者利用 D.呼吸作用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7. (1)CO2、含碳有机物
(2)80 (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增长 不变 (5)①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
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28.(1)捕食或寄生
(2)捕食
(3)竞争
29. (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2)抵抗力 小
(3)恢复力
(4)森林生态系统
30.(1)农作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 、空气等)
(3)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答出其中2点即可)
(4)给农田除草、施肥、灌溉和控制病虫害,以及协调该生态系统内各物种的数量
(5)自动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自我修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