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7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7 16:4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诗五首
《野望》 (王绩)
《黄鹤楼》(崔颢)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野 望
王 绩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望”的时间和地点,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B.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C.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D.尾联,直抒胸臆,眼前美好而热闹的场景触动了诗人,让诗人从孤寂苦闷心情中走出来了。
D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1、句数固定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前联的对句和后联的出句的关系则称为邻句关系。
2、押韵严格
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律诗还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即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讲究平仄
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失粘”,就是违反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和前联的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要求相同的规则。汉语虽有四声,但在律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4、要求对仗
对仗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的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对仗是不能用一样的字相对。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可以允许的。
注释
“野”指原野,在原野里;“望”是向四处望。“野望”,即眺望田野。  
东皋(gāo):诗人弃官后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唯:只,只有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顾:看
怀:心理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王绩(585~644),唐初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作 者 简 介
赏析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野望》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诗歌主旨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理解性默写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理解性默写
黄 鹤 楼
(唐)崔颢
黄鹤楼图片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楼,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
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
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
“黄鹤楼”。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有《崔颢集》。
作者简介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B.颔联紧承首联,写黄鹤已经飞走了,白云千百年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C.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D.全诗全部实写,描写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气象恢弘,富于绘画美。
D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晴天里,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诗的前四句从神话传说写起,是诗人登楼向上远望后的联想,是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是虚景、写意。
接着的两句诗人在楼上向下眺望 ,见到隔江一派大好景色: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是实景、摹象。
末两句诗人在日暮时分,不禁想起了遥遥不知何处的故乡,顿生出离愁别绪。情景交融——景随情动,情由景生。
1.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
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 ,是远景。
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是日景。
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乡之情,是晚景。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小结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至塞上
王维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遥远。
B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首创破墨山水画,成一派之宗。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还是边塞诗和山水诗,都达到较高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以感受敏锐,体物细微,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背 景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点出出使的季节——秋天。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浩瀚的沙漠上(烽火台)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暖,微带苍茫。
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品味佳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鲜明优美
[燕然]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 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2.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大破敌军。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抒情
内心抑郁
写景
塞外风光
叙事
战事繁忙
情由事发
出使边塞
景由事终
小结
回味诗中感情:
想到被排挤出朝廷之外
——苦闷抑郁
看到边关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
——感慨赞美
思想内容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蕭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题目交代了地点——荆门,事件——送别。

读诗先看题,从诗题上可以看出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在旅舟中吟送的。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天上飞来一面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2、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名句赏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苏堤春晓
曲苑荷风
柳浪闻莺
三潭印月
南屏晚钟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诗人简介
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写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平齐,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繁多,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情态,突出花的种类多、分布广和丰富的色彩;
用“浅”修饰“草”,写出草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最 湖东 ,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直抒胸臆

行不足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现西湖的美?描写的西湖春天的哪个阶段的景色?并说理由。
合作探究
景物: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
白沙堤。
早春:
1.水面初平——春水初涨。
2.早莺——(初春)早早飞回的黄莺。
3.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
4.浅草——初春时刚长出来,颜色浅。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寺、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堤为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最后,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小结
主旨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丽明艳、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达对西湖、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