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必修五第三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学习本单元,在把握文章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照选文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评论。
学习目标
1、理解“木叶”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2、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学习鉴赏古诗中的意象,从而提高诗歌阅读欣赏能力
3、了解文艺评论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策略
自读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创设情境
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赏景猜诗。这两幅图描绘的是杜甫《登高》中的哪一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想到哪句诗用过这个意象?(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是什么?(落叶)诗人们为什么喜欢用落木来代替落叶呢?“木”和“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解题及文本内容介绍
(投影)1、山东临淄管仲纪念馆对联呈现: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
2、管仲与鲍叔牙简介
管仲
,春秋初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并尊之为“仲父”。管仲助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主张依法治国,重发展经济,尊重民意,一部《管子》名垂青史,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鲍叔牙(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
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子。汉族,山东临淄人,春秋时代齐国大夫,管仲好友。早期管仲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后来鲍叔牙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活动一
研习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基础知识
要求:
1、小组按照分工完成研习任务,领读人领读,解词人解词,翻译家翻译,检测官负责整体调度。
2、做学案【夯实基础】部分,检测官负责订正答案
3、
时间:10+5=15分钟
4、小组展示成果(以学案呈现)
以下为学案内容:
【夯实基础】
重点实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少时常与鲍叔游
2、鲍叔终善遇之
3、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4、管仲事公子纠
5、鲍叔遂进管仲
6、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7、吾尝三战三走
8、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9、子孙世禄于齐
10、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1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附加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重点虚词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3、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4、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5、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6、鲍叔不以我为贪
7、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特殊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4、管仲囚焉
5、不以为言。
6、齐桓公以霸。
翻译下列句子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附加题)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投影订正答案,在黑板上给回答问题的小组积分
整体感知,重点段落鉴赏
问题来啦
请思考:
管仲作为政治家,被后人称为“春秋第一相”,作为有如此成就的一代名相,在他看来,他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那么,鲍叔牙在与管仲的交往中,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评价鲍叔牙?
明确:
1、(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知贤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忍让
(3)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荐贤
(4)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忍让
(5)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相信
(6)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信任
(7)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理解
(8)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理解
2、知贤、荐贤、让贤,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无私、高尚。(管鲍之间的交谊不仅体现在鲍叔牙对管仲的知贤荐贤,更重要的是让贤,管仲为相鲍叔牙反而在他之下,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表现了鲍叔牙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鲍叔牙不仅是一个好伯乐,还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爱国者。)
拓展
活动二:学习此文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彰显友情可贵的故事?
活动要求:
1、先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专人记录,形成有条理的文段
3、小组代表展示(可分开回答,也可以借助你知道的故事来回答第一问)
学生代表展示,教师积分
明确:
愿吾此生可得挚友如此
:高山流水,欣赏对方的才华;理解信赖,尊重对方的言行;不计小节,包容对方的缺点;患难与共,救济对方的危难。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
(投影)你知道的友情故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反例)1、管宁与华歆(道不同割席断交)
2、孙膑与庞涓(虽有同窗之谊不但不相爱反而相恨相杀)
小结
“管仲仇也,鲍叔荐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赎之,迁盖自伤其弗遇也。”?
???????????????????????????
——柯维骐?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
?——?李晚芳?
这两人都是结合司马迁的遭遇来解读文章,因自己无知己之人,而对管鲍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羡慕之情。是藉由管仲、晏婴两位春秋名臣,来表达人们对于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赞叹与景仰。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鲍叔那样的知音!更进一步来说,希望有知己,其实不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贤能被人赏识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贤良。到这里我们可以说,找到了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处理这篇列传的真正原因了。
文章既肯定了管仲的治国才干,又抒发了知己难求之情及对管仲能有鲍叔这样的知己的艳羡。
作业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你认为应如何呵护自己的友谊?
请于随笔本上写作,不少于300字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