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五)(第五、六单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达标测试卷(五)(第五、六单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7 11: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达标测试卷(五)
(第五、六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推崇(cóng)  
枢纽(shū)
遒劲(qiú) 
胸有丘壑(hè)
B.匀称(chèng)
桥墩(dūn)
簇拥(chù)
亭台轩榭(xiè)
C.残损(sǔn)
摄取(shè)
轧扁(yà)
重峦叠嶂(zhàng)
D.嶙峋(lín)
黏土(zhān)
蔷薇(qiáng)
摩肩接踵(zhǒ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雄跨 跋涉 雕缕 因地制宜
B.蔓延
喧嚣
擅长
长虹卧波
C.映衬
歌颂
翰林
俯仰生恣
D.料俏
孵化
斟酌
自出心裁
3.下面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有这样一种骤雨:华北平原的雨季,乍暖还寒,闷热的天气一下子变冷;半晌,铅云伴随着电闪雷鸣低低地漫上来了,瞬间暴雨倾盆。还有这样一种毛毛雨:一连多日雾丝一样氤氲着,它沾衣欲湿,但绝对打不湿泥土;它是吝啬的守财奴,面对饥渴难忍者,永远无动于衷。这两种雨,农人都不叫酥畦雨。
A.乍暖还寒
B.暴雨倾盆
C.沾衣欲湿
D.无动于衷
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当今世界,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盛的一个关键。(把“兴盛”改为“兴衰”)
B.中美经贸对话取得积极成果的最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C.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将“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互换位置)
D.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考试时又没有按照要求仔细审题,那怎么可能没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删去“是可想而知的”)
5.下列句子是有关我国传统礼节——座次的表述,依据其内在关联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便坐于此,故有“南面称帝”之说。
②“堂”多用于举办活动,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
③我国古代建筑格局通常为前堂后室。
④而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6.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2)题。(4分)
快看啊!这里有一种会缝纫的蜜蜂。它剥下开有黄花底的刺桐的网状线,采集了一团填充的东西,很骄傲地用它的腮带走了。它准备到地下,用采来的这团东西储藏蜜和卵。那里是一群切叶蜂,在它们的身躯下面,带着黑色的,白色的,或者血红色的,切割用的毛刷,它们打算到邻近的小树林中,把树叶子割成圆形的小片用来包裹它们的收获品。
(1)选段选自被誉为“
”的《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
。(2分)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2分)
7.(2019·株洲)综合性学习。(共8分)
(1)某校文学社将请著名作家王先生来讲座。这几天,大家正抓紧时间阅读王先生的代表作《天地有节》。文学社楠楠对艳艳说:“我从小琪那儿借的《天地有节》还没有看完,麻烦你告诉她不要着急,我会抓紧看,后天一定还她。”第二天,艳艳见到了小琪,对小琪说:“
。”(2分)
(2)讲座开始前,请你作为文学社代表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3分)
(3)下面是某位同学以文学社名义起草的致王先生的感谢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找出原文即可,不要求修改;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您讲的内容很有趣味,态度也很和蔼。特别是您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海阔天空的议论,显示您确实有较高的水平,令人钦佩。一些同学听完讲座,都觉得挺不错的,还想请您在我校开设系列讲座。

; ②



8.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其五)》]
(2)得志,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3)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李清照《渔家傲》中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共5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B.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整整绵延了三个月的战火时期久盼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尾联由景及人,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用对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体现了杜甫诗歌“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
10.请你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七里之郭       
郭:外城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威慑
C.寡助之至
至:到达
D.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1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委而去之
B.而后作
C.成礼而去
D.而山不加增
13.下列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2分)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甚矣,汝之不惠!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5.作者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2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6—20题。(13分)
笛声箫音
①每年我至少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我至少在丈母娘家住上一天,每住上一天我至少去家里竹林一趟。踩着铺满竹叶松软的土地漫步林间,清风徐来,绿得发青的老竹子、翠得欲流的新竹子,竹枝竹叶勾肩搭背交头接耳,我就欣赏到久违的笛声箫音。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时而如泣如诉,犹如屋檐滴水,断断续续。一曲终不了,连绵不绝,仿佛一江春水滔滔。
②我出身在鱼米水乡,乡村里多的是杂树野草野花,很少有人家种竹子。小的时候,钓鱼没有鱼竿,想方设法地从竹制的大扫帚上抽一根最长的竹枝做钓竿,人跟竿差不多高。有一天黄昏钓到一条叫“鲢胡子”的大鱼,死拉硬拽拖上岸。我就央求父亲去村里唯一种竹子的王爷爷家讨要一根竹子做钓竿。尽管王爷爷舍不得砍他那一丛竹子,还是痛快地选了一棵又高又直的竹子砍了,还对父亲说:“你家小孩懂事,别家小孩不来要,就来偷。偷就偷呗,老的嫩的分不清,乱砍一通,这么一丛竹子,糟蹋了,长不好!”有了称心的钓竿,可怜了被我钓着的小鱼儿。在我的猛烈挥动鱼竿的当儿,鱼儿从水底直接摔到岸上,来不及挣扎就昏死过去,幸运的被挂到岸边的树枝上活蹦乱跳,偶尔有跳脱钩的,在我抓捕不及的时候入水,九死一生地逃命去了。那时,我对竹的认识就是一根钓竿,就是钓竿甩出的“呜——”声中的欢喜快乐。
③我开始挣钱的时候,挑一条竹扁担,四十个竹篾编的黄鳝笼,在家门口的沟沟渠渠、水田鱼塘作业。渐渐地,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干的人多了,大家成群结队地跑着作业。邻队有个木匠师傅手艺有口碑,可他不愿做手艺,愿跟我搭档,他说,做一天钱少还欠账,着实跟着我捞了一把“现金现钞”。真不愧是手艺人,黄鳝笼的修修补补自然他拿手,绝的是一根竹子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掰出宽窄一致的竹条来,一根竹条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剥出青、黄篾来,按需剥,要厚剥厚要薄剥薄,那竹子就是他的绕指柔啊!他做的倒刺口粗细均匀韧性十足,连穿蚯蚓的竹签也粗细一致光滑无比。那时,我对竹的理解就是黄鳝笼,就是能给我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④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外婆就送我早准备好的请老篾匠师傅编织的烘晒尿布的竹箩。像个没有提手的圆竹篮,较之竹篮没有深度,也没有竹篮编织的细致精密,有点粗枝大叶了。镂空的编织透气透风透清爽,无论是雨天放在火桶里烘还是晴天摆在太阳下晒,尿布都干得快。烘干晒干的尿布胡乱得放在竹箩里,摆在儿子的床头,伸手可取。儿子能自己吃饭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给他买了一个小竹碗,小碗上雕刻着三个大字——九华山。我们一不留神,他一不小心就连菜带饭翻到地上,他笑了,奶声奶气地喊:“碗碗没碎。”那时,我对竹有了感情,小竹箩盛满如春风般的爱,小小竹碗倒扣着孩子的世界。
⑤两年前,妻心血来潮换了家里常用的竹筷子,改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因夹菜的滑溜、碰碗的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的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爱。
⑥是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还没有果实的又香又甜。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上——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⑦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片成林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如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绿化,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⑧我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但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也许受王维的影响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作者交代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竹的认识和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2分)
时间
作者对竹的认识和情感
小时候

开始挣钱时
竹就是黄鳝笼,带给“我”金钱,改善“我”的生活
儿子刚出生时

两年前
竹制用品是“我”生活的必需品,“我”无法舍弃
1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3分)
18.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一个排比句。(2分)
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时而如泣如诉,犹如屋檐滴水,断断续续;


19.请说说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20.作者在平时生活中“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为什么他觉得“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21—24题。(12分)
(2019·淮安)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偷偷地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21.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2分)
22.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3.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3分)
2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三、作文(50分)
2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武汉市专门兴建了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定点医院集中收治相关病人。两所医院都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紧急建成的,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速度”的力量。敢于和时间赛跑,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狮子每次捕猎失败时,总是告诉自己,我的耐力可能比不上猎物,但我的爆发力强,下次捕猎时,我要想办法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三年后,它成为草原上最棒的狮子。
要求: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推崇(cóng)  
枢纽(shū)
遒劲(qiú) 
胸有丘壑(hè)
B.匀称(chèng)
桥墩(dūn)
簇拥(chù)
亭台轩榭(xiè)
C.残损(sǔn)
摄取(shè)
轧扁(yà)
重峦叠嶂(zhàng)
D.嶙峋(lín)
黏土(zhān)
蔷薇(qiáng)
摩肩接踵(zhǒng)
【解析】A.“崇”应读“chóng”;B.“称”应读“chèn”,“簇”应读“cù”;D.“黏”应读“niá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雄跨 跋涉 雕缕 因地制宜
B.蔓延
喧嚣
擅长
长虹卧波
C.映衬
歌颂
翰林
俯仰生恣
D.料俏
孵化
斟酌
自出心裁
【解析】A.“雕缕”应为“雕镂”;C.“俯仰生恣”应为“俯仰生姿”;D.“料俏”应为“料峭”。
3.下面文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有这样一种骤雨:华北平原的雨季,乍暖还寒,闷热的天气一下子变冷;半晌,铅云伴随着电闪雷鸣低低地漫上来了,瞬间暴雨倾盆。还有这样一种毛毛雨:一连多日雾丝一样氤氲着,它沾衣欲湿,但绝对打不湿泥土;它是吝啬的守财奴,面对饥渴难忍者,永远无动于衷。这两种雨,农人都不叫酥畦雨。
A.乍暖还寒
B.暴雨倾盆
C.沾衣欲湿
D.无动于衷
【解析】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气候忽冷忽热,冷热不定。联系下面相关句子看,应是夏季的情况,可知用词不当。
4.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当今世界,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盛的一个关键。(把“兴盛”改为“兴衰”)
B.中美经贸对话取得积极成果的最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造成的。(删去“造成的”)
C.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将“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和“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互换位置)
D.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考试时又没有按照要求仔细审题,那怎么可能没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删去“是可想而知的”)
【解析】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呢”或“没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5.下列句子是有关我国传统礼节——座次的表述,依据其内在关联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2分)
①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便坐于此,故有“南面称帝”之说。
②“堂”多用于举办活动,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
③我国古代建筑格局通常为前堂后室。
④而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解析】③句总说,根据“前堂后室”,应该先写“堂”后写“室”。
6.阅读下面选段,完成(1)—(2)题。(4分)
快看啊!这里有一种会缝纫的蜜蜂。它剥下开有黄花底的刺桐的网状线,采集了一团填充的东西,很骄傲地用它的腮带走了。它准备到地下,用采来的这团东西储藏蜜和卵。那里是一群切叶蜂,在它们的身躯下面,带着黑色的,白色的,或者血红色的,切割用的毛刷,它们打算到邻近的小树林中,把树叶子割成圆形的小片用来包裹它们的收获品。
(1)选段选自被誉为“
昆虫的史诗
”的《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
法布尔
。(2分)
(2)《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结合选文加以分析。(2分)
《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选文中用“骄傲地”来描述会缝纫的蜜蜂,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情趣。
7.(2019·株洲)综合性学习。(共8分)
(1)某校文学社将请著名作家王先生来讲座。这几天,大家正抓紧时间阅读王先生的代表作《天地有节》。文学社楠楠对艳艳说:“我从小琪那儿借的《天地有节》还没有看完,麻烦你告诉她不要着急,我会抓紧看,后天一定还她。”第二天,艳艳见到了小琪,对小琪说:“
小琪,楠楠让我告诉你,她从你那儿借的《天地有节》还没有看完,她会抓紧看,明天一定还你。你不要着急
。”(2分)
(2)讲座开始前,请你作为文学社代表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3分)
同学们,你们好!书是我们亲密的朋友,你可以倾听她的声音,也可以向她述说你的收获。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书为友,与写作结缘呢?今天就请著名作家王先生来给我们辅导辅导。下面请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王先生给我们开讲!
(3)下面是某位同学以文学社名义起草的致王先生的感谢信初稿的片段,其中有多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找出原文即可,不要求修改;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您讲的内容很有趣味,态度也很和蔼。特别是您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海阔天空的议论,显示您确实有较高的水平,令人钦佩。一些同学听完讲座,都觉得挺不错的,还想请您在我校开设系列讲座。

态度和蔼
 ②
海阔天空

较高水平
8.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其五)》]
(2)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3)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5)李清照《渔家傲》中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10题。(共5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下面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B.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整整绵延了三个月的战火时期久盼音信不至的迫切心情;尾联由景及人,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用对春城破败的感叹,离情中思念亲人的境况,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体现了杜甫诗歌“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
【解析】“三”在诗中是虚数,指时间长,而不是“三个月”。
10.请你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3分)
示例: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七里之郭       
郭:外城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威慑
C.寡助之至
至:到达
D.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解析】至:极点。
1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2分)
A.委而去之
B.而后作
C.成礼而去
D.而山不加增
【解析】D项“而”连词,表转折,其他三项的“而”均为连词,表顺承。
13.下列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D
)(2分)
A.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莲,花之君子者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甚矣,汝之不惠!
【解析】D项是倒装句。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15.作者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2分)
示例:作者将“天时”“地利”“人和”两两进行比较,逐层推进,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最重要条件。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6—20题。(13分)
笛声箫音
①每年我至少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我至少在丈母娘家住上一天,每住上一天我至少去家里竹林一趟。踩着铺满竹叶松软的土地漫步林间,清风徐来,绿得发青的老竹子、翠得欲流的新竹子,竹枝竹叶勾肩搭背交头接耳,我就欣赏到久违的笛声箫音。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时而如泣如诉,犹如屋檐滴水,断断续续。一曲终不了,连绵不绝,仿佛一江春水滔滔。
②我出身在鱼米水乡,乡村里多的是杂树野草野花,很少有人家种竹子。小的时候,钓鱼没有鱼竿,想方设法地从竹制的大扫帚上抽一根最长的竹枝做钓竿,人跟竿差不多高。有一天黄昏钓到一条叫“鲢胡子”的大鱼,死拉硬拽拖上岸。我就央求父亲去村里唯一种竹子的王爷爷家讨要一根竹子做钓竿。尽管王爷爷舍不得砍他那一丛竹子,还是痛快地选了一棵又高又直的竹子砍了,还对父亲说:“你家小孩懂事,别家小孩不来要,就来偷。偷就偷呗,老的嫩的分不清,乱砍一通,这么一丛竹子,糟蹋了,长不好!”有了称心的钓竿,可怜了被我钓着的小鱼儿。在我的猛烈挥动鱼竿的当儿,鱼儿从水底直接摔到岸上,来不及挣扎就昏死过去,幸运的被挂到岸边的树枝上活蹦乱跳,偶尔有跳脱钩的,在我抓捕不及的时候入水,九死一生地逃命去了。那时,我对竹的认识就是一根钓竿,就是钓竿甩出的“呜——”声中的欢喜快乐。
③我开始挣钱的时候,挑一条竹扁担,四十个竹篾编的黄鳝笼,在家门口的沟沟渠渠、水田鱼塘作业。渐渐地,人们看到有利可图,干的人多了,大家成群结队地跑着作业。邻队有个木匠师傅手艺有口碑,可他不愿做手艺,愿跟我搭档,他说,做一天钱少还欠账,着实跟着我捞了一把“现金现钞”。真不愧是手艺人,黄鳝笼的修修补补自然他拿手,绝的是一根竹子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掰出宽窄一致的竹条来,一根竹条他用柴刀开过口就能剥出青、黄篾来,按需剥,要厚剥厚要薄剥薄,那竹子就是他的绕指柔啊!他做的倒刺口粗细均匀韧性十足,连穿蚯蚓的竹签也粗细一致光滑无比。那时,我对竹的理解就是黄鳝笼,就是能给我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④儿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外婆就送我早准备好的请老篾匠师傅编织的烘晒尿布的竹箩。像个没有提手的圆竹篮,较之竹篮没有深度,也没有竹篮编织的细致精密,有点粗枝大叶了。镂空的编织透气透风透清爽,无论是雨天放在火桶里烘还是晴天摆在太阳下晒,尿布都干得快。烘干晒干的尿布胡乱得放在竹箩里,摆在儿子的床头,伸手可取。儿子能自己吃饭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给他买了一个小竹碗,小碗上雕刻着三个大字——九华山。我们一不留神,他一不小心就连菜带饭翻到地上,他笑了,奶声奶气地喊:“碗碗没碎。”那时,我对竹有了感情,小竹箩盛满如春风般的爱,小小竹碗倒扣着孩子的世界。
⑤两年前,妻心血来潮换了家里常用的竹筷子,改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因夹菜的滑溜、碰碗的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舍。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的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她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爱。
⑥是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还没有果实的又香又甜。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上——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⑦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成片成林的是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如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绿化,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⑧我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但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也许受王维的影响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作者交代了自己在不同时期对竹的认识和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2分)
时间
作者对竹的认识和情感
小时候
①竹就是一根钓竿,给“我”带来欢喜和快乐
开始挣钱时
竹就是黄鳝笼,带给“我”金钱,改善“我”的生活
儿子刚出生时
②竹就是陪伴儿子成长的竹箩和竹碗,“我”对竹有了感情
两年前
竹制用品是“我”生活的必需品,“我”无法舍弃
1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的句子。(3分)
示例: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吹过竹林,竹子摇曳的姿态及低吟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竹林、竹音的喜爱。
18.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一个排比句。(2分)
时而高亢嘹亮,宛如万马奔腾;时而婉转悠扬,好似溪流欢唱;时而如泣如诉,犹如屋檐滴水,断断续续;
时而浅吟低唱

犹如潺潺流水

19.请说说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示例:升华主题,表达作者对竹子坚韧挺拔,不断向上,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的品质和气节的赞美。
20.作者在平时生活中“也时常听到悦耳动听的笛声箫音”,为什么他觉得“总不比身临故乡投身竹林听到的情深意切”?(3分)
示例:生活中听到的笛声箫音是单纯的音乐,在故乡的竹林里听到的竹音带有成长的记忆,饱含着浓浓的乡情;故乡听竹音时,少了尘世的侵扰,多了几分宁静、淡泊,所以能感受清幽、高雅的境界,这自然可以听得情深意切。(意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21—24题。(12分)
(2019·淮安)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需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可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偷偷地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以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书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
21.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2分)
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
22.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删去,“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3.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3分)
示例:通过列举《清明上河图》的题跋揭示作者及画作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进一步说明了题跋是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作铺垫,增加文章趣味性。
24.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示例: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三、作文(50分)
25.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1)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展,武汉市专门兴建了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定点医院集中收治相关病人。两所医院都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紧急建成的,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速度”的力量。敢于和时间赛跑,才有可能赢得胜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只狮子每次捕猎失败时,总是告诉自己,我的耐力可能比不上猎物,但我的爆发力强,下次捕猎时,我要想办法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三年后,它成为草原上最棒的狮子。
要求: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