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上生物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上生物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18 21:1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它对维持植物体内含水量及在高温季节降低植物体温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使学生确信植物的蒸腾现象,接着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的意义。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只有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也为以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打下基础,同时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植物散失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是一种浪费,它对植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及蒸腾作用的概念,能说出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②知道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③学会制作徒手切片,并观察叶片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己质疑、解疑、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学生大多数有 “大树底下好乘凉”以及在树林里比在其他环境凉爽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以“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和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临时玻片、叶片永久装片、双面刀片、镊子、盛有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纱布、毛笔、小木板及擦镜纸、纱布、录像、观察叶片结构的课件等。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及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3分钟 投影显示:
(一)、想一想: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你走在柏油马路上是什么感觉?
当你进入树林又会是什么感觉?
(二)、 “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为人们撑起了遮阳的绿伞,为大自然提供了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大树为什么不会被太阳光灼伤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出示目标,板书课题。(投影显示)

学生观看投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尝试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阅读目标,理解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通过图片的投影与问题的提出,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自主学习
8分钟
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达标,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认真自学。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8—50的内容,看、划、记,8分钟后,合上课本,比谁能正确完成自主学习上的内容: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什么是蒸腾作用?其主要器官是?
3、如何制作徒手切片?
4、叶片的基本结构有哪些?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的形态以及排列特点?
8分钟后,检测自学效果。
巡视学生,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及时指导。

根据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划、记重点内容。
结合课本图形,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熟悉课本,对本节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知识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
15分钟
学以致用
2分钟 探究活动:
(一)、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投影显示实验装置)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哪些?针对上面的探究活动思考并讨论:
1、提出什么问题?
2、作出怎样的假设?
3、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和假设是否一致?
4、为什么对三个枝条做不同处理?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我们把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其主要器官是叶。
(二)、分组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投影显示)强调每一步的注意要点:①平展 ②两个并排的 迅速切割 ③盛有清水 ④最薄 清水 盖盖玻片
(三)、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
把制作好的临时切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叶片的结构】
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
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叶片正面颜色较深,背面颜色较浅?
植物在秋天落叶时,大多数那一面朝上?
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系么?
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一致。
作对照,变量是叶片面积。
学习制作徒手切片,并注意老师强调的细节。
观察图片,理解、记忆叶片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功能。
1、因为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含叶绿体多,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含叶绿体少,所以正面颜色较深,背面颜色较浅
2、背面朝上
结合课本和课件生动形象的讲述本节课的知识,使同学们对知识了解更深刻,形成更清晰地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到掌握所有内容。
用生活中的实例验证知识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堂训练
5分钟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⑴、树木为什么到了冬天会落叶?
⑵、刚移栽的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
⑶、如何防止(降低蒸腾作用)?
2、下图甲、乙两个实验装置,都是用来观察植物蒸腾作用的,你认为哪个装置更合理?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1)在北方,天寒地冻,根吸收水分很难,而树叶的蒸腾作用却照常进行。树木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措施,脱落树叶,降低蒸腾作用,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2)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于根部吸收来的水分照成体内处于缺水状态。
①剪去多余的枝叶 ②选择在阴天或傍晚移栽 ③移栽的幼苗注意遮阴 ④根部带土
2、甲装置更合理。
通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确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注意“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展示归纳
3分钟
1、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主要器官: 叶
上表皮
表皮
下表皮
2、
栅栏组织
叶片 叶肉
海绵组织
机械组织
叶脉
输导组织

结合“叶片的结构示意图”,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梳理知识网络,牢记知识要点。
通过归纳,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便于帮助学生记忆。

当堂达标
反馈矫正
7分钟 请独立认真完成。时间五分钟。
上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片的结构,请据图回答:
⑴整体上看,叶片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它们是 、 和 。
⑵图中①是 ,⑤是 ,它们的细胞排列 ,这样的结构特点使它有 作用。
(3)图中( ) 是叶片的主要部分,里面含有大量的 ,而使叶片呈现绿色。
(4)( )是叶脉,具有 和 的作用。
2、将下列装置(右侧为盆栽植物)放到阳光下几个小时,出现的现象是( )

A 左端下降 B 右端下降 C 仍然平衡 D 不好判断
3、移栽植物时,人们常常剪掉一部分枝叶,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移栽方便 B 降低光合作用
C 降低呼吸作 D减少水分的散失
4、在阴雨天移栽植物幼苗,容易成活的原因是 ( )
A 降低了光合作用
B 降低了蒸腾作用
C 增强了呼吸作用
D 增强了吸收作用
5、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 ( )
A 大树的根冠遮住了阳光
B 大树有很强的蒸腾作用,带着了周围空气的热量
C 大树根系发达,使周围土壤中水分增加
D 大树能刮风,吹走了周围的热量

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

1、

(1)、表皮 叶肉 叶脉

(2)上表皮 下表皮 紧密 保护
(3) 7 叶肉 叶绿体
(4) 支持 输导

2、A
3、D
4、B
5、B

通过五个问题的设计,拓展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既开阔思维又巩固本节课所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检测,把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到培优补差

情感升华
2分钟 投影显示美丽的地球:
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绿色植物给予我们氧气,给予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我们很多很多。
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它。
我们应该怎么做?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植树造林,真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投影显示,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真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板书设计:
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主要器官: 叶
上表皮
表皮
下表皮
2、
栅栏组织
叶片 叶肉
海绵组织
机械组织
叶脉
输导组织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育于教学中,能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问题式”教学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多次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胜于解决十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及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引起他们思维的碰撞。我认为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比从教师口中说出来更能吸引学生去思考,更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问,所以,本节课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