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9 11: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梳理写作思路。
2.重点赏析,体会赞美情感。
3.鉴赏手法,掌握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背景: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扫清字词。
2.明确全文抒情线索,提问:这是一篇散文,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赞美白杨树。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用一个短语回答,文中反复出现这个短语。
【明确】“不平凡”
【小结】对,请大家分别把文中四处出现“不平凡”的句子划出来。大家发现,其中有三句是独立成段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要独立成段,也就是有什么作用。首先我们看第1自然段,思考一下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不平凡”总领全文,即全文是围绕“不平凡”来展开,也是本文的线索,它总领之后的三个“不平凡”,所以,全文反复出现“不平凡”有使全文结构显得清晰紧凑的作用,也有强调白杨树“不平凡”特点的作用,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②“我赞美白杨树”有开篇点题,呼应标题,奠定赞美感情基调的作用。
3.请大家再次以“不凡平”为纲要,通读课文梳理出全文的写作思路。(换句话说:作者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的“不平凡”,那么“不平凡”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生长环境的“不平凡”——黄土高原: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为白杨树的出场做铺垫, “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外形特征的“不平凡”——笔直、靠拢、向上、光滑。
第四部分(第7—8段):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五部分(第9?段):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与楠木对比。
三、重点分析,鉴赏手法
1.研读第3自然段,体会先抑后扬的手法。提问:第3段写了“我”怎样的情绪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情绪变化(请赏析第3段)
【明确】“我”的情绪由恹恹欲睡到惊奇。恹恹欲睡是因为黄土高原的单调,作者写黄土高原的单调是为“我”后文的情绪变化铺垫蓄势,这是“抑”的写法;破折号表示转折,引出“扬”的内容,为了突出惊奇的心情,作者首先采用短句,“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短句的使用,使语气显得急促,有利表达作者激动而惊奇的心情,另外比喻成哨兵,为第7段埋下伏笔;其次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路,又使表达显得波澜起伏,体现情绪的变化。所以,第4段单独成段,是对前文的总结,同时这句也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说白杨树是“普通的”,再一转,突出其“实在是不平凡的”。
2.研读第5段,这段让学生自主分析。提问:白杨树外形特征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从哪些方面如何表现其外形特征的“不平凡”?)
【明确】①干——笔直;②枝——靠拢;③叶——向上;④皮——光滑。(具体的描写)
提问:第5段最后两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作用:通过议论进行评价与抒情,突出白杨树倔强、向上、不折不桡的特点,赞美其气质,是前面描写的总结与升华。
【小结】所以,第6段又是对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总结,照应前面一句,使结构更加紧凑。注意“决不是”,表明作者的语气更加坚定。
3.研读第7段,这段也让学生自主分析。提问:作者为什么认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在作者的眼中,白杨树仅仅是树吗?还是什么?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作者先认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朴质”,夸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所以不平凡。这也是先抑后扬的手法,这种手法的作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其精神风貌,表达赞美之情。
因为“伟岸、正直、朴质”的品格,作者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种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表现手法,叫象征。如火炬象征光明,鸽子象征和平,苍松象征坚强,白色象征纯洁,紫色象征着高贵,蓝色象征着永恒,奥运五环的颜色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
提问:第7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明确】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句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提问:第8段写什么?与第7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7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8段则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白杨树能够象征北方的农民和“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两者的相似点是表面上普通,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四、体悟情感,总结特点
提问: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与白杨树形成对比:首先是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涵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其次两种树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代表北方坚持抗战的民众,一是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两者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和它所象征的精神。
提问:请总结本文的特点。
【明确】
1.象征手法,托物寄情:描绘白杨树,赞美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战军民。
2.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普通”是抑;“不平凡”是扬,突出白杨树的精神。
3.线索分明,结构清晰:以“不平凡”为线索,写了景、形、神三个方面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