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3.2 细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3.2 细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1 09: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细菌
一、背景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济南版)七(上)第三章第二节,是帮助学生形成“微生物的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这一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系统整体观的重要部分。(备注: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细菌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辨认细菌的利与弊,也不能准确表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学生活动,认识细菌。根据细菌与人类的关系,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的学习,构建“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这一重要概念。(备注:学生分析)
二、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主题部分,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有: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
该重要概念的建构,涉及到4条主要的次位概念以及支撑每条次位概念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具体如下:
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形态
A1
球形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A2
杆形细菌如大肠杆菌
A3
螺旋形细菌如霍乱菌
B、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有些细菌还有荚膜、鞭毛和纤毛等特殊结构
C、绝大多数细菌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以外界环境当中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C1
细菌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获取有机物,营腐生生活,如枯草杆菌
C2
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获取有机物,营寄生生活,如结核杆菌
D、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D1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D2
在干旱、寒冷、高温等恶劣环境下形成芽孢
E、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益有弊
E1
有的能够帮助人体抵御某些致病细菌的侵入,如大肠杆菌;有的能够帮助消化食物,如双歧杆菌
E2
有些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释放出毒性物质,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如肺炎链球菌
三、教学目标
1、能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
2、能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3、能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
4、能概括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观察细菌图片,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
(2)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3)概括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2)概括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舒肤佳广告入手,让学生谈谈从这则广告中获取了哪些信息。然后开展细菌利与弊的讨论,从而对细菌有正确的认识。接下来通过3个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最后归纳整理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投影仪。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视频】
舒肤佳广告——蘑菇篇
【提问】
同学们,你们从这则广告中得出了哪些信息?
【过渡】
细菌种类繁多、无处不在。是不是所有细菌都对人体有害,就像广告中谈到的应该消灭所有细菌。接下来,我们分成两个方正,开展细菌辩论赛。
【观看】
【回答】
生1: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生2:细菌会导致感冒、腹泻和某些皮肤问题
......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讲述】
1、2组代表正方观点——细菌的利大于弊,3、4组代表反方观点——细菌的弊大于利。你们将如何用你们的论据证明你们的论点。
【总结】
看来你们谁也说服不了谁,细菌对我们人类既有利也有弊。还有一类细菌即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也不会对人体提供有利的条件,它和人类可以和平共处。
【讨论】
【辩论】
正1:细菌可以做吃的,比如酸奶、豆腐乳、酱油等。
反1:为什么我们教室每周要杀毒?就是因为我们不能让细菌滋生。如果过多的细菌侵入我们的身体,我们就会生病。
正2:现在的科技技术完全可以将身体中的细菌杀死,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做,就说明身体中的细菌绝大部分是有利的。
反2: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每天接触的滴露、舒肤佳都用来消灭,就说明细菌是弊大于利的。
......
通过学生参与、开展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细菌的利与弊有正确的认识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过渡】
从刚刚大家举的例子可以看出,细菌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图片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细菌,大家能否按其形态将细菌进行分类。
【讲述】
所以通常我们将细菌称为什么什么球菌、什么什么杆菌、什么什么螺旋菌。不论是哪种细菌,它们都可以由单一细胞独立生长,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结构。
【展示图片】
【提问】
除此以外,有些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这些特殊结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提问】
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相比,它们有哪些异同点?
【追问】
由于细菌细胞没有叶绿体,所以大多数细菌不能像植物一样自给自足,那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呢?
【反问】
细菌是不是和人类一样是通过吃来获取有机物呢?那细菌又是如何获得有机物的呢?
【追问】
细菌获取有机物是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呢?
【讲述】
大部分细菌必须从外界获取有机物,但有少部分细菌即使没有叶绿体也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如蓝藻(即蓝细菌)、硫细菌和硝化细菌。还有部分细菌可以与植物共生,如根瘤菌可以和豆科植物共生,具有固氮作用。
【回答】
可以分为三大类:
球菌、杆菌、螺旋菌
【回答】
荚膜:保护作用
鞭毛和纤毛:运动作用
【回答】
1、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相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没有液泡和叶绿体
【回答】
只能和动物一样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回答】
生1: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获取有机物,营寄生生活,称为寄生菌,如大肠杆菌。
生2:细菌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获取有机物,营腐生生活,称为腐生菌,如枯草杆菌。
【回答】
生1:有些细菌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分解有机物,从而获得能量。
生2:有些细菌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以获得能量。
生3:有些细菌是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分解有机物,以获得能量。
观察图片,从而让学生自行总结出细菌形态结构,提高观察能力。
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异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刻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菌的繁殖方式
【过渡】
从最开始的广告中我们知道,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是如何来繁殖后代的呢?
【提问】
当条件适宜的时候,细菌进行分裂生殖。当条件恶劣的时候,细菌还能生存吗?
【追问】
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小猫小狗会长厚厚的毛,人也会穿厚厚的羽绒服。而细菌作为单细胞生物,它如何度过这种恶劣的环境呢?
【总结】
它为了保存自身,此时的细菌会形成芽孢,来抵抗恶劣的环境。就如同某些动物会进行冬眠,芽孢也就是一个休眠体。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它又恢复成可以繁殖后代的细菌。
【回答】
变形虫也是单细胞生物,细菌就和变形虫类似,进行分裂生殖。
【回答】
形成芽孢
直观理解细菌的分裂生殖及繁殖的速度。




【小结】
打油诗:
细菌形态球杆螺,个体微小单细胞
基本结构壁质膜,没有成形细胞核
特殊结构要知道,鞭毛运动荚膜护
营养方式腐寄生,生殖方式是分裂
谈菌色变不应有,有益有弊有中立
最后我们以概念图的形式归纳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归纳同化,整体构建细菌的特点
教学反思
第一,深入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真正做到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物。
学生对于“细菌”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对细菌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不全面,有些还是错误观点。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舒肤佳”广告入手,让学生归纳从广告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是否完全正确,从而形成概念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第二,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学生活动的设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首先把全班分为两个方正,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细菌的利与弊,再正确引导学生,细菌即有利也有弊,但绝大多数细菌是与人类和平相处的,即无利也无弊,让学生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再通过助手来分类、观察新结构、生活大探秘等活动来分析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最后认识细菌的繁殖方式。
第三,课堂中的生成。
通过实践,我觉得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生活动的设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概念:学生能准确地认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最后学生顺理成章的以思维导图、概念图、知识树等形式对本节内容做了归纳整理。
教学评析
本节课作为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第二课时,对于帮助学生建构并强化抽象的“细菌”概念至关重要。因此,围绕“细菌”概念的建构与强化,本节课作出了一些有利的尝试。这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重新整合,教学方法上也突破了教学常规。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与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形成冲突建构科学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对细菌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不全面,有些还是错误观点。因此宋老师通过“舒肤佳”广告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熟悉的舒肤佳广告,让学生分析:“是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害,是不是应该全部消灭它们,就能真正保护我们自身”。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入手,体现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宋老师调整了教学顺序,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调整到了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舒肤佳广告引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通过分析广告词顺利转入学生活动环节:辩论“细菌的利与弊”。用组内探讨、正反方辩论、自由提问、教师归纳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在辩论中逐渐明白“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不仅有利有弊,还可以和人类和平共处。
其次,对于细菌的结构,教师是通过与动植细胞的图片对比,找出它们的区别。而对于细菌的营养方式,教师适当补充了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根瘤菌等知识,为后期生态系统的学习的做了一定的铺垫。
最后,教师用打油诗,生动形象的对细菌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与学生自己绘制的概念图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细菌概念的建构。
(点评:吴晓琳,四川省金牛区教培中心,成都,6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