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9.《蝉》同步训练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金(qiāng)???道(suí)????车(zhé)??恶(liè)
B.嚣(xuān)????寻(mì)?????隙(xià)??维(xiān)
C.跳(zao)?????地(xuè)???肿(yōng)?顾(jì)
D.防(yù)??????扒(jué)????土(zhān)?欢(yú)
2.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B.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直到最后一刹那。
C.在空中滕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D.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B.观赏日出的人们,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巧夺天工。
C.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
,
真令人惊讶。
D.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
,
让自己牺牲。?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B.为了避免被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的生日。
C.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D.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界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
5.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
)
①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
②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
③卵就产在这些孔里。
④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
⑤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⑥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
A.②①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⑥⑤
C.②④①③⑥⑤
D.①④②⑤③⑥?
6.
下列有关课文《蝉》的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
A.课文第一段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起了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了观察蝉的环境就可以具体描写蝉的习性,说明下文的内容都是法布尔亲自观察得出的,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全文以作者对蝉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开头,又以幼蝉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说明得十分完整,文章也因此而显得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C.课文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最后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
D.《蝉》作为法布尔的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具有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等特点,写法要上科学严谨,不能使用文艺笔调。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纤维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上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狭窄的小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很好的昆虫家族。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遭到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们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需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见过三个蚋依次待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蚋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蚋却很镇静,一点儿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已混进异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很快的蚋的幼虫,在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取代了蝉的家族。
????????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它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1)文章最后一句,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钹声也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结合全文,说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2)理解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②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3)本文尾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句话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4)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
9.
阅读法布尔的《螳螂》,完成下面小题。
????????①多年以前,在古希腊时期,这种昆虫叫做螳螂,或先知者。农夫们看见它半身直起,立在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宽阔的、轻纱般的薄翼,如面膜似的拖曳着,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在无知识的农夫看来,它好像是一个女尼,所以后来,就有人称呼它为祈祷的螳螂了。
????????②这个错误再大没有了!那种貌似真诚的态度是骗人的,高举着的似乎是在祈祷的手臂,其实是最可怕的利刃,无论什么东西经过它的身边,它便立刻原形毕露,用它的凶器加以捕杀。它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是专食活的动物的。看来,在它温柔的面纱下,隐藏着十分吓人的杀气。
????????③如果单从外表上看来,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凝视,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
????????④见过螳螂的人,都会十分清楚地发现,它的纤细的腰部非常的长。不光是很长,还特别的有力呢。与它的长腰相比,螳螂的大腿要更长一些。而且,它的大腿下面还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的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齿,一共有三个。总之,螳螂的大腿简直就是两排刀口的锯齿。当螳螂想要把腿折叠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把两条腿分别收放在这两排锯齿的中间,这样是很安全的,不至于自己伤到自己。
????????⑤如果说螳螂的大腿像是两排刀口的锯齿的话,那么它的小腿可以说是两排刀口的锯子。生长在小腿上的锯齿要比长在大腿上的多很多。而且,小腿上的锯齿和大腿上的有一些不太相同的地方。小腿锯齿的末端还生长着尖而锐的很硬的钩子,这些小钩子就像金针一样。除此以外,锯齿上还长着一把有着双面刃的刀,就好像那种成弯曲状的修理各种花枝用的剪刀一样。
????????⑥对于这些小硬钩,我有着许多不堪回首的记忆。每次想到它们,都有一种难受的感觉。记得从前曾经有过许多次这样的经历。在我到野外去捕捉螳螂的时候,经常遭到这个小动物的强有力的自我保护与还击,总是捉它不成,反过来倒中了这个小东西的十分厉害的"暗器",被它抓住了手。而且,它总是抓得很牢,不轻易松开,让我自己无法从中解脱出来,只有想其他的方法,请求别的人前来相助,帮我摆脱它的纠缠。
????????⑦螳螂身上的武器、暗器很多,因此,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选择多种方法来自我保护。比如,它有如针的硬钩,可以用镰钩去钩你的手指;它长有锯齿般的尖刺,可以用它来扎、刺你的手;它还有一对锋利无比、而且十分健壮的大钳子。这对大钳子对你的手有相当的威力,当它挟住你的手时,那滋味儿可不太好受啊!
????????⑧以上种种有杀伤力的方法,让你很难对付它。要想活捉这个小动物,还真得动一番脑筋,费一番周折呢!否则,捉住它将是不可能的。这个小东西不知要比人类小多少倍,但却能威胁住人类。
(有删改)
(1)本文围绕着“螳螂”这种昆虫,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况。
(2)赏析下列语句中的加点字。
①它看上去相当美丽,它有的姿态,的体色,的长翼。
?②而且,它抓得很牢,不轻易松开,让我自己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3)比较下列语段,说说语段与上文在表述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螳螂目是昆虫纲有翅亚纲的一目。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性前足;前翅革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
10.
学习了本文,班上准备进行一次以“有趣的昆虫”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了解昆虫的休息特点——“蛰”。“蛰”即“蛰伏”,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你能说出与之相关的一个节气及其含义吗?
(2)为了更好地研究昆虫,小明为大家推荐了一本好书《虫子旁》,请你帮他补写一个过渡句。(不超过15个字)
《虫子旁》讲述的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
在那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个鹅卵石就是一座岛屿,而一块路边的石板的缝隙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________,让我们照见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3)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写一篇活动感悟,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
走进昆虫的世界,我领略了这个微妙世界无穷的奥秘:蝴蝶的美丽,将我带入了蝶象翩避的神秘王国;________。昆虫的世界,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
11.
为引导大家尊敬自然,唤起人们对自然对于自然的保护,学校组织了“探索自然”的语文活动。
(1)(活动一:徜徉文学殿堂)
敬敬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昆虫记》的资料,请你根据语段,回答问题。
一个人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十卷本科普巨著,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
语段中的“一个人”指的是________,这部“科普巨著”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通过对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________的尊重,对________的赞美。
(2)(活动二:定格自然美好)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全球的环境问题,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每个人都应该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承担起守护地球的责任。聚焦于“环保”议题的一档热播综艺节目以“小视角”展现“大时代”,以“追球团”的主视角,呈献地球多面的壮观景致与现状。守护地球,是每个小小的我们的小小的追求,我们要团结起来,保护环境,留住文明,定格自然的美好。我们一起成为这颗蓝色星球的守护者。
琳琳同学结合当下热播节目发表了上述观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段中第一句标点使用错误,应将分号改为顿号。
B.文段中的“呈献”书写错误,应改为“呈现”。
C.画线句子提取主干应为“守护地球是追求”。
D.文段最后一句可将句式变换为祈使句:“让我们一起成为这颗蓝色星球的守护者吧!”
(3)(活动三:沉醉诗歌海洋)
《致大自然》
当我还在你的面纱旁游戏,
还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
还倾听你每一声心跳,
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
当我还像你一样满怀信仰和渴望,
站在你的图像前,
为我的泪寻找一个场所,
为我的爱寻找一个世界;
当我的心还向着太阳,
以为阳光听得见它的跃动,
它把星星称作兄弟,
把春天当作神的旋律;
当小树林里气息浮动,
你的灵魂,你欢乐的灵魂,
在寂静的心之波里摇荡,
那时金色的日子将我怀抱。
李华同学朗诵了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致大自然》,这是诗人咏给大自然的一首颂歌,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是诗人对大自然的__________。
?
12.
(15分)
就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或者昆虫,写一段文字把它介绍给大家,不少于3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8分
)
1.【答案】B
【解答】试题分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项,“隧“应读”sui”;C项,“穴“应读“xué”;D项
“黏“应读“nián”。据此,答案为B.
2.【答案】C
【解答】试题分析:考查字形的识记。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本题C项中的“滕跃”应为“腾跃”。据此,答案为C.
3.【答案】B
【解答】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恰语境。故答案为:B
4.【答案】D
【解答】A.缺少宾语,句末加“的水平”;B.否定词误用,去掉“不再”;C.用词不当,“一倍”改为“一半”。
故选D。
5.【答案】C
【解答】这些句子讲的蝉是如何在树枝中产卵的,②句中的“它”指的是“蝉”,点出主体,应放在句首,排除B、D两项;根据这些句子可知,应先介绍了“小孔”的形成再介绍产卵,所以④句应在③句前面,排除A项。故选C。
6.【答案】D
【解答】D项,“不能使用文艺笔调”是错误的。
7.【答案】
(1)选择枯枝产卵,防御危险;困难地走出壳外,脱皮;落到地上,面对重重危险;寻觅藏身的地方,避免死亡;钻进地里,四年的黑暗苦工。(或: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经过四年地下苦工,最后才能换来短短一个月的阳光生活。)
(2)①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
②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着诸如碰岩石、落污水、遇黄沙粘土、天冷藏身和四年黑暗生活等方面的种种危险与困难。意思对即可。
(3)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从作者的感受讲,这句话在概括蝉的一生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长过程、漫长而苦难的历程的感叹、同情和怜爱。
(4)准确性(准确、明晰、平实);生动性(生动活泼、形象风趣、饱含感情);通俗性(口语);拟人化手法。举例。“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蝉面对蚋来侵害蝉卵时无所作为的本能,生动形象,又不失准确。
【解答】
(1)本道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对文本信息深入理解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蝉从产卵到成虫的过程很艰难;在这个过程中,它会遇到重重危险。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可知“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的含义是蝉不能改变自己产卵多的习性,面对外敌的侵入,无动于衷,牺牲自己的家族。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的不理解和同情心;“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要从蝉卵落到地上之后,面临种种危险与困难方面考虑。
(3)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结尾结构上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从结构讲,这句话结束了从卵到幼虫的说明,收束全文。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
(4)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要围绕说明文语言的平实、生动、准确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8.【答案】
(1)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
(3)不能.“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常识不符合,也不符合科学真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冬眠菊头蝠与冬眠老鼠的比较,以准确的数字说明了蝙蝠打破了“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这个规律,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①冬眠可以提高寿命.②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人类的体型相对比较大;③人类和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猴子能冬眠,人类当然也可以.
【解答】
(1)本题考查重点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引出说明对象,总领全文等作用.第①段从人们向往冬眠引出冬眠的动物有着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这个话题,新颖别致,发人深思,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某一部分内容,只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本题难度不大.从文中“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可归纳得出.
(3)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去掉之后的意思变化,最后点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不能.“几乎完全不呼吸”说明还是有呼吸的,去掉“几乎”二字后,意思变成了一点儿都不呼吸,这与实际不符合,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与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④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⑥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9.【答案】
(1)螳螂的称呼、螳螂的捕食特点、螳螂的外衣特征、螳螂腰腿结构、螳螂自我保护的方式。
(2)①运用三个修饰性词语,生动地描绘出螳螂姿态、体色和长翼的特点,具体展现了它的美丽外形。
②“总是”,表频率,表示无例外的,一直都是。这个词准确地衣现出螳螂强有力的自我保护与还击能力。
(3)语段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平实而准确地说明螳螂的称谓、外形、结构、分布等内容.本文以说明和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生动地说明了螳螂的称呼、外衣特征、门我保护方式等内容,饱含作者的对生命的尊重、热爱与赞美的情感。
10.【答案】
(1)惊蛰。惊蛰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伏动物被雷声震醒,出来活动。
(2)虫子的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
(3)示例:蟋蟀的鸣唱,将我引入了乐曲悠扬的音乐殿堂
【解答】
(1)根据题干“蛰”即“蛰伏”,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二十四节气中与“蛰”有关的节气是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为惊蛰节气,惊蛰是指冬眠的那些小动物被雷震醒开始出来活动了。
(2)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根据横线上的四个比喻句可知,横线上必须填一个比喻句,且要根据《虫子旁》书里的内容“被我们忽略的虫子的世界“来确定比喻句的本体是“虫子”。
(3)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即“偏正短语”“将我……”,比喻修辞仿写即可。
11.【答案】
(1)法布尔生命自然万物
(2)A
(3)无比热爱和着念
12.【答案】
【范文】
我家可爱的狗狗
只要听见我脚步声,沫沫就会叼着拖鞋在门口迎接我。
沫沫的背白得似雪,肚皮和四条腿上的绒毛有些泛黄,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玻璃球一般的眼珠转来转去,眼上还有一撮儿白色的毛,一条粉嘟嘟的舌头,锋利的牙加上灵敏的耳朵它的警惕性非同寻常,它有灵敏的鼻子,能闻到三里以外生物的气息。它吃东西时,低下头闻一闻。它一双耳朵,听到的声音,它的耳朵总会竖着扒在地上听。
沫沫的性格温和,你对它好,它用舌头舔你的手,用头顶你的腿,在向你撒娇呢;但是生人来到家里,它仍会“汪汪”地叫个不停,你如果把它惹急了,它也会扑到你身上咬你一口。
这只狗的名字为什么叫沫沫呢?因为刚刚把它抱回来的时候,还没有取名。身上脏的像个小泥猴,我帮它洗澡。洗澡的时候就知道玩沐浴露玩的泡沫,我突发奇想就叫它沫沫。
为什么说它的耳朵灵敏,牙齿锋利呢?是因为有一次,半夜三更,有一只老鼠在阳台出没,沫沫听到了声音后,立刻飞奔到阳台,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了老鼠,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我们炫耀它的战利品!引来了我们全家的哄堂大笑,这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还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可是我刚刚吃完盘子还没端走,我才看电视没几秒钟,它就开始舔人的盘子了,最后把盘子给咬碎了一大块,你说它牙齿锋利不锋利!
沫沫可真是一只可爱的小狗狗,更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让我又爱又“恨”。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