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饮酒(其五)》《春望》《赤壁》
【学习内容】
教材:《饮酒(其五)》《春望》《赤壁》
【学习目标】
1.了解不同诗体的特征,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词体裁丰富,内容丰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品。今天我们学习一组古诗词,领略不同体裁诗词的魅力。
二、熟读成诵
1.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组织小组合作朗读。
学习小组内,每人朗读一首,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说出诗歌体裁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诵读展示
1.教师明确展示要求:先小组齐读,然后简要分析,每分析一首后,全班即齐读或尝试背诵。
《饮酒(其五)》,古体诗,此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再次诵读,读出《饮酒》之悠然惬意。
《春望》,五言律诗,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再次朗读,读出《春望》之悲痛沉郁。
《赤壁》,七言绝句,本诗是一首凭古吊今的怀古诗,借地名寄寓吊古之意,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再读《赤壁》,读出慨叹不平。
2.《饮酒(其五)》《春望》《赤壁》因体裁不相同,所以读起来节奏和韵律也不相同。你能说说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吗?
答案示例:
古体诗的句数、句式、平仄、用韵等都比较自由,而近体诗在这些方面的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律诗。
再次分组自由朗读诗歌。
四、赏读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答案示例: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春望》这首诗的各联分别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示例: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草木三种景象。这是一幅沦陷后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颔联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言之成理即可。)
颈联和尾联写了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描绘画面,有助于背诵,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背诵这三首诗。
五、拓展阅读
1.阅读图书中的《饮酒(其四)》。
2.大声诵读,读后说说你读出了陶渊明怎样的心境。
答案示例:
我感受到陶渊明对菊酌饮、杯空壶倾的潇洒惬意、自在洒脱的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饮酒(其四)》《饮酒(其五)》《春望》《赤壁》。
【板书设计】
古体诗—《饮酒》—悠然惬意
五律—《春望》—悲痛沉郁
七绝—《赤壁》—慨叹不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