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古希伯来谚语
缘事析理
议论深刻
一次作文思想的漫溯
教学目标
1.根据《考试说明》要求总结写作常用的方法。
2.根据方法进行针对性写作训练。
披文识“法”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以小见大
课文《师说》片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比较鉴别
───────
──────────
───────────────────
─────────
─
《考试说明》要求
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性
循例悟
“法”
一次作文思想的漫溯
商纣王叫工匠做一双象牙筷子,箕子知道后忧心忡忡:“????”侍从说:“
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见,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思维旅行第一站
提问:请大家试着去补充横线上的句子。
商纣王叫工匠做一双象牙筷子,箕子知道后忧心忡忡:“
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
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见,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韩非子
喻老篇》
联想推理
《考试说明》要求
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一个馒头引发一场战争,
一根筷子导致国家灭亡!
(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3)观点具有启发性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破由奢。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思维旅行第二站
搜狐新闻:
“小鲜肉”黄致列实力圈粉,
又一韩国偶像走红内地娱乐圈。
元芳,你怎么看?
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出一两句你对此的看法。
透过现象看本质
韩国欧巴强势登场,俘获众多粉丝芳心,至少说明,不论颜值还是实力,他都迎合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但韩国明星在中国如此蹿红,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代表外国文化在我国的大力传播与渗透,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讨论讨论
1、(比较):古往今来有没有与之类似的事例呢?
2、(究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3、(探果):任其发展,会怎么样?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如果国人不加察觉,不去重视,任其发展,我想未来的30年后、40年后、50年后……恐怕将只识刀叉不会筷子,只知玫瑰不知“相思有红豆”,只看日漫不懂唐诗宋词……
假设推理
我们该怎么办?
观点具有启发性
诚然,韩国明星确实才艺颜值俱佳,令人倾倒;外国文化也有诸多精华。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大势所趋,我们再也不能固步自封。但我们还须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保持本土文化特色。
实战用“法”
根据材料并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按照作文开头段的方式写两段话。300字左右。
写作训练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学生作品展示一:
荀子有言:“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自古以来,人们便认为义利不可兼得,两者此消彼长,相互对立。但在我看来
,义与利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我们诚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义与利,理性看待,从而实现义与利的统一。
子曰:“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正是因为孔子理性看待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面对流言蜚语时,面不改色地收下救人的报酬,才能够严厉批评子贡拒绝报账的行为。义利当前,诚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理性看待。
鲜明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
推理方法
学生作品展示二:
救本国人不报账而遭孔子训斥,见义勇为救孩童收谢礼而被孔子赞扬,何也?
(比较鉴别引出现象)
静心深思,圣人孔子必有其深意。
见义勇为救落水儿童的行为与为义而救本国人的行为在本质上都是高尚品质的外观,不同的是收谢礼被鼓励赞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却遭责备,原因是收受奖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无形中却增加了救人的成本,这样便会减弱人们救人的责任心。圣人孔子的用心不言而喻。
(解释材料)
学生作品展示二:
古往今来,道德与利益是永恒的话题,似乎就是一对矛盾。有道德之人往往与金钱相距甚远,而家财万贯之人并非全是道德高尚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对一个人的评价时,往往不会与金钱挂钩,与金钱没有什么关系似乎就认定他是品德高尚之人,这样主观臆断的想法显然是片面的。
(进一步深入剖析所提出的观点)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